孝為百行之先

修學佛法不離世間法,俗云:「百善孝為先」,吾人修淨因、淨業之目標,無非是想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但仍要從為人處世習起。做人該飲水思源,常思吾之身軀從何而來?為人父母者如何地關愛子女?而為人之子者又該如何回報呢?回報之途即是「承順顏色,以盡孝養。」順從父母,察顏觀色,盡量讓父母歡喜、安心,這就是孝。反之,讓父母煩惱、擔心,觸怒父母皆為不孝。

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萬善之門,無孝養父母之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達到之事。而要修習佛心,必先培養孝順父母之心,故曰:「孝心即佛心」,捨離孝則無佛可言,不念父母亦無佛可念。對一學佛修行者而言,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無不是修習佛法的行為,由此體會孝與修行是何等密切。是故,吾人學佛修行,若欲求得佛的境界,必先從孝養父母開始。

「孝」字為眾妙之門,所有無上甚深之微妙法,無不由孝入門。沒有孝,則我們心門是封閉的,因為所有慾念及貪、瞋、癡等無明會障蔽我們的心門。

「養子方知父母恩,立身始知人辛苦」。的確,芸芸眾生莫不經歷人父人母之後,方能體驗養兒育女所需付出之心血有多大,並能感同身受其所施之恩有多深。然而能侍親至孝者又凡幾?今日富裕社會,人人不愁衣食,更少有人從極其艱困之家庭中成長,故含辛茹苦這形容詞似乎為人所淡忘。然對一從小身處窮困、潦倒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我而言,母親茹苦含辛將我們養育成人的血淚史,卻是難以抹滅,長存於腦海中。

憶兒時,家徒四壁,五歲即遭喪父之痛,遺留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又時值家中大小個個嗷嗷待哺,全無謀生之力,七歲長姐與年僅三歲幼弟和我,一家四口全仗寡母為人幫傭打雜賴以維生,但靠母親之微薄收入仍不足餬口,故家中時常陷於三餐不濟的慘境中。所幸,蒙鄰人善士之愛憐及扶持相助,才使得處於風雨飄搖的家倖免於崩塌潰散。一個柔弱的女人,處於家無恆產又無積蓄的環境下,必須母兼父職,又要肩負養家活口、照料幼小之重責,其所承受的辛酸、苦楚實不待言喻。倘若不是有著這麼一位偉大的慈母,吾家姐弟三人將不知落入何種際遇。

也因從小即處於物質匱乏的環境中~窮怕了,不及成年即予輟學,投身疊蓆之工作,期能習得一技之長分擔家計。及至成家立業,雖常心思圖報母恩於一、二,但也僅止於物資上的供養。直至得以拜師全真上人門下,蒙上人不吝教誨及開導,始悟得些許孝順之妙法,付諸於生活行動中,力行為人子女該盡之孝道,慶幸得稍免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之人間憾境。

今日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能克盡孝道之人已愈來愈少,甚至有人將孝順父母譏為父母孝順子女。個人有感於孝之知易行難,故將個人幼年境遇略述於前,無非希望藉此喚醒為人子女者,共同勵行孝道。尤以吾等玄空法寺門生、同修,常年浸淫佛法,更應秉承師訓身體力行,效法師祖~關聖帝君侍嫂如母之精神;不僅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盡力達成玄空法寺教化眾生之宗旨,方無愧於師,願吾等師兄姊以此共勉之,阿彌陀佛!◎日正(85.10.01第4期)修學佛法不離世間法,俗云:「百善孝為先」,吾人修淨因、淨業之目標,無非是想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但仍要從為人處世習起。做人該飲水思源,常思吾之身軀從何而來?為人父母者如何地關愛子女?而為人之子者又該如何回報呢?回報之途即是「承順顏色,以盡孝養。」順從父母,察顏觀色,盡量讓父母歡喜、安心,這就是孝。反之,讓父母煩惱、擔心,觸怒父母皆為不孝。

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萬善之門,無孝養父母之心而想追求佛心,是不可能達到之事。而要修習佛心,必先培養孝順父母之心,故曰:「孝心即佛心」,捨離孝則無佛可言,不念父母亦無佛可念。對一學佛修行者而言,孝行即是佛行,一切孝行無不是修習佛法的行為,由此體會孝與修行是何等密切。是故,吾人學佛修行,若欲求得佛的境界,必先從孝養父母開始。

「孝」字為眾妙之門,所有無上甚深之微妙法,無不由孝入門。沒有孝,則我們心門是封閉的,因為所有慾念及貪、瞋、癡等無明會障蔽我們的心門。

「養子方知父母恩,立身始知人辛苦」。的確,芸芸眾生莫不經歷人父人母之後,方能體驗養兒育女所需付出之心血有多大,並能感同身受其所施之恩有多深。然而能侍親至孝者又凡幾?今日富裕社會,人人不愁衣食,更少有人從極其艱困之家庭中成長,故含辛茹苦這形容詞似乎為人所淡忘。然對一從小身處窮困、潦倒之單親家庭中長大的我而言,母親茹苦含辛將我們養育成人的血淚史,卻是難以抹滅,長存於腦海中。

憶兒時,家徒四壁,五歲即遭喪父之痛,遺留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又時值家中大小個個嗷嗷待哺,全無謀生之力,七歲長姐與年僅三歲幼弟和我,一家四口全仗寡母為人幫傭打雜賴以維生,但靠母親之微薄收入仍不足餬口,故家中時常陷於三餐不濟的慘境中。所幸,蒙鄰人善士之愛憐及扶持相助,才使得處於風雨飄搖的家倖免於崩塌潰散。一個柔弱的女人,處於家無恆產又無積蓄的環境下,必須母兼父職,又要肩負養家活口、照料幼小之重責,其所承受的辛酸、苦楚實不待言喻。倘若不是有著這麼一位偉大的慈母,吾家姐弟三人將不知落入何種際遇。

也因從小即處於物質匱乏的環境中~窮怕了,不及成年即予輟學,投身疊蓆之工作,期能習得一技之長分擔家計。及至成家立業,雖常心思圖報母恩於一、二,但也僅止於物資上的供養。直至得以拜師全真上人門下,蒙上人不吝教誨及開導,始悟得些許孝順之妙法,付諸於生活行動中,力行為人子女該盡之孝道,慶幸得稍免於「子欲養而親不待」之人間憾境。

今日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能克盡孝道之人已愈來愈少,甚至有人將孝順父母譏為父母孝順子女。個人有感於孝之知易行難,故將個人幼年境遇略述於前,無非希望藉此喚醒為人子女者,共同勵行孝道。尤以吾等玄空法寺門生、同修,常年浸淫佛法,更應秉承師訓身體力行,效法師祖~關聖帝君侍嫂如母之精神;不僅獨善其身,更要兼善天下。盡力達成玄空法寺教化眾生之宗旨,方無愧於師,願吾等師兄姊以此共勉之,阿彌陀佛!◎日正(85.10.01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