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眾返慈航 寺寺皆吉祥

文/法音證常流

《賢愚經卷第一》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世尊。轉于法輪莫般涅槃。……世尊爾時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于法輪。三寶因是乃現於世。時諸人天諸龍鬼神。八部之眾。聞說是已。莫不歡喜。頂戴奉行。」佛陀證道後本想入無餘涅槃,梵天天神得知佛陀心思後為六道眾生祈請佛陀住世轉法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才有佛法流傳於世,因此,諸龍天護法對六道眾生有大恩德。

一佛住世千佛護持,很多菩薩聖眾早已成佛,為護持佛法而權現菩薩護持眾生,令發廣大道心,成就菩提。

在一般佛寺的三寶殿上最常見到的佛教二大護法神就是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自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伽藍」是寺院道場的通稱。「伽藍神」,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據《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記載:「隋天台智者大師來到荊州,一日於定中見關羽、關平將軍父子顯靈,蒙大師以佛法教化,並向大師求受五戒,誓願生生世世護衛佛法,至此成為佛教護法伽藍菩薩。」伽藍菩薩不只是佛教的大護法,更是道教和儒家所禮敬崇拜的神明;關聖帝君生於動盪亂世中,仍恪守忠孝節義及仁義禮智信,其高風亮節之精神,是世人效法的對象,歷朝多位皇帝敬仰伽藍菩薩浩然正氣之精神而追加敕封,現代很多機關單位或是公司行號最重視的也是這種忠義忠誠的精神。所以,道教視伽藍菩薩為「忠義正氣」的化身,尊稱為「關聖帝君」或「恩主公」;又因喜讀春秋,精通儒家經典,被儒教奉為五文昌之一,尊稱為「山西夫子」或「文衡帝君」。伽藍菩薩是唯一為佛、道、儒三家所共同尊崇的菩薩。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寺院的兩大護法神。

今年謹訂七月二十七日舉行伽藍菩薩聖誕慶典,諸多貴賓及同修皆來承接忠義之法、護寺之功,計有立法委員許添財、南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全教、立法院最高顧問鄭朝明、屏東縣議會議員黃纓桔、金門縣議會議員許華玉、金門縣議會議員洪麗萍、雲林縣議會議員鄭東來、大話新聞負責人鄒文非、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退役中將周康生、退役少將戎紹鑫、雙管書法家蕭季慧、國際扶輪三四七○地區二○一○年至二○一一年度總監陳東初、楠西國中校長標耿安、前玉井鄉長葉枝成等多位賢達大德共襄盛舉,可說熱鬧非凡,蓮花併開。同時也邀請前許添財立委,為大眾解說伽藍菩薩之精神,「做人做事一定要信守承諾,縱然冒著死亡的風險,也要視死如歸、絕不後悔,這是伽藍菩薩的精神,可以感動天地、永垂不朽,以信行天下、利己利人。」許立委感恩伽藍菩薩在他這一生中時時護佑他、眷顧他、指點他,伽藍菩薩的忠孝節義的精神是他的中心思想。一番感恩的致詞令人動容,以入世之姿,顯出世之行。

人格是有生命力的

就像上人常告誡弟子說:「人格成、佛格亦成。」要先學會做人才能做事和當官,事情做得好才能當個好官;又說:「我們要學習聖人的精神,入聖賢之班。」畢竟我們都還在凡夫地,還是眾生,一定要透過不斷的禮敬、效法,一步一腳印學習佛法、落實真理,才能離開痛苦與煩惱。所以,追憶聖人的正行就是人生價值的起點,今天大家還能以宏揚「忠孝節義」之方法,廣為流傳,將使無量無邊的眾生因之而入聖,讓菩提道上再添新秧。因為菩薩慈悲,聞聲救苦,有苦難的眾生,菩薩就會現身救拔,現種種的相,救度種種的眾生,不離不棄,如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而地獄的眾生,罪業那麼的深重,地藏王菩薩都和他們做朋友,費盡種種心思拔度所有眾生的煩惱及痛苦,這即是上人所說「放下自我,而不放棄眾生」,奠定所有諸佛菩薩的共同特點與作為。也如同我們敬愛的伽藍菩薩,他忠孝節義的精神,高潔清廉、正直光明,不容一絲苟同,不怕一聲詆毀,真真切切地擁抱蒼生,關懷眾緣,更是成就佛格的必然精神。

說的人不會證道 聽的人也不會證道

唯有依教奉行的人才能證道

不僅如此,對國家、社會、師長、父母、兄弟都是一心,在《關聖帝君明聖真經》裡,為人第一:休欺父母。第二:不得欺騙鄉鄰。故孝順的人會有大福報,而朋友是五倫,交朋友不可以有貴賤之分,故經中言:「直心直受真福,巧計巧來禍因」,犯了錯就該勇於認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知錯能改謂之勇者。所以,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要珍惜這短短的歲月。

伽藍菩薩除忠肝義膽外,威容更是千古流傳,且封為護國神,並告誡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天網恢恢分曲直,孝悌忠信人之本。」勿輕小惡而為之,因果自有公斷,而伽藍菩薩宿世都是孝子亦是忠臣,因應時運而降世,體現善法以傳心。

而在入世法中,最難拿捏的就是這個「節」字。記得上人常說:「什麼話都能說,什麼事都能做;但是,要說該說的、做該做的,而不是說想說的,也不是做想做的。」又開示:「好話學會怎麼說,可比白雲繞山頭,藝術人生自在過,境來考驗你是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說了不該說的話就造了口業,與人結下惡緣,如果我們都能三思而後行就能減少後悔的事件發生,也會降低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社會更祥和,你我更平安。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云:「為人不必苦張羅,聽得僧家說也麼,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錦衣玉食風中燭,象簡金魚水上波,富貴欲求求不得,縱然求得待如何。」世間人大都被欲望牽著走,上人開示:「福報有限,追求卻無限。」我們要知道知足常樂的道理,當世界全都給你時,你將不知如何過日子了,又會擔心何時會失去它?眼睛睜開時它還會在嗎?患得患失不是滋味!何苦來哉!佛說千經萬典無非是要我們明心見性,道理懂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實踐,唯有「行」才能成為功德性,成為無漏的福德。

三國平心亂 忠義貫坤乾

古佛今臨宴 菩提化金蓮

所以說眾生皆有其因緣,我們不是天生、不是地生,不是父母生,而是因緣所生。我們所結的因緣,已經佈滿四聖六道,並不是這一世才來娑婆世界,而是無量生死輪轉六道,所以我們的共業緣分佈滿四聖六道之間,善惡因緣皆會掛鉤,不是來討債就是來報恩,所以六祖慧能大師開示:「不思善、不思惡。」不要有好壞之分別。凡事要善了、要放下,六根對六塵要清淨,不要有美醜、高低、貧賤之分別對待,眾生皆平等,要學聖賢之人格。

如果我們還不懂得放下執著及煩惱,要先學習放下身段,找個有法可依的道場學習,好的拿來參,不好的當借鏡,一定會有所成就,在這短短的歲月裡,作那麼大的追求,只是徒增煩惱罷了。

上人開示:「生命可比千江水,潮來潮去何時歸,不引良田是浪費,眾緣和合山河瑞。」大眾當勤精進勇猛修行,以戒修心、以信入門、以忍辱為依歸、以禪定對治散亂、以般若作導航、以六度廣行菩薩道。在這偉大的日子,大家互相勉勵學習聖賢的精神,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千處祈求千處現的大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