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圓圓說

專題主講人:法宜師父

這個題目的靈感是來自家師全真上人在玄空法寺無圓亭開示的法語:「大悲無邊,大智無圓。」上人說:「無圓即是真圓」,所以在無圓亭旁放置一個大圓球,幾乎沒有人能夠宏觀地看懂上人的設計與智慧,所以總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大智無圓?

大悲無邊 大智無圓­

從每個人來問這個問題可以發現,在一般人的心中,智慧代表圓滿,而圓滿是有一個「圓」可得可求。或許我們嘴巴會唸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然而從我們所問的問題就不難發覺,其實我們並不懂經文真正的涵義。有的人會說「大悲無邊」我懂,可是「大智無圓」就稍顯奇怪了。如果真的了解「大悲無邊」的意思,那麼「大智無圓」也就沒什麼好懷疑的了。

「大悲無邊」,「悲」大家都知道是慈悲,而「悲」要能夠稱為「大悲」,就是要慈悲無邊際,故稱「大悲無邊」。怎麼樣是無邊際?上人開示:「慈悲無生死,慈悲無分別,即是大悲無邊。」同理可證,大智無圓,「智」是指智慧,代表圓滿,而要稱為「大智」,則是連「圓滿」都不能執著,故稱「大智無圓」。上人說:佛的心是來應去淨,如同一面鏡子,能夠相應,卻不留一點痕跡,永遠都是那麼清晰。說到這,或許我們可以了解到,上人所說的無圓正是「佛」的境界。因此,無圓亭下一個涼亭即是「見佛亭」。

這個「無圓」就是許多修行人修行很久卻不能證道的關鍵所在。「無圓」是指不著一法、不留一法,連清淨、圓滿也不可得,即是真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含括容納所有的法門,卻不被一法綁住,所以上人才會說「無圓」即是真圓。唯有「無圓」,才能真正「圓滿」眾緣。

未成佛前 先廣結眾生緣

「未成佛前要先廣結眾生緣」這句話我們常在說,有沒有曾經用心去思量為什麼?我要成佛跟別人有關係嗎?肯定有,原因是我們都會因為別人而影響自己能做的能說的。廣結眾緣,這個「廣」即是大,無一法而不包。如果在我們的心中還有一個對立的人、不能原諒的人,還有一件事情我們耿耿於懷,這一個人、這一件事就像一個汙點在一塊布上,這塊布還能算是乾淨嗎?同樣的,還有一事一物我們放不下,我們的心能清淨嗎?我們是永遠無法成就佛的境界~大悲無邊,大智無圓。所以,當我們能夠廣結眾緣,也就是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看不過去的事,那也正是代表我們的心不會再被任何事物干擾波動,如此即是如如不動,成就佛果。

但是,要廣結談何容易。我們想想:大海何以能夠稱為大海?因為它能容下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河川溪流,來者不拒。請問各位,我們的這顆心要如何達到包容一切人事物?別忘了,大智無圓,無一法可得,所以我們千萬也別去想有什麼方法可求,讓我們可以去包容一切人事物。我們要做的只是問問自己,誰?哪件事?為何我們還不能選擇原諒,做到放下!為什麼不能就像忘記了哪件事一樣,真的忘了,忘了被侮辱的感覺,忘了那種忿忿不平的感覺。

我們在未成佛前就是眾生,眾生的習性就是不斷地追求,認為有一法可得,有一法可求,那麼這一法或許一開始是要成就我們的善法,但若一執著、一放不下馬上就會障礙我們的自性。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好比說,今天舉辦一場法會,為什麼法會要莊嚴?為了要讓參與的大眾能夠攝受,進而沉澱一些雜念淨化心靈。莊嚴有很多方法,譬如說法會進行中不能穿堂,也就是不能直接穿過菩薩面前不問訊就走過去,感覺是忽視佛菩薩不尊敬。這個方法很好,可以培養我們的禮儀和尊敬心。然而,一旦我們對這善法產生執著,什麼是執著?也就是被法綁死,一分為二,無法融通。所以今天如果你看到有人穿堂,當下我們的耐心、慈悲心會失去,我們很容易去批判、指責穿堂的人,甚至用不禮貌的舉動,直接要把他抓住,不讓她穿堂。其實你只是想要遵守不穿堂的規定,維護會場莊嚴;可是仔細想想,我們的態度、動作,乃至眼神難道就有莊嚴嗎?這樣的不莊嚴是來自我們對法產生執著,那麼此時我們的內心還能清淨嗎?

所以上人常常告誡弟子:佛法不說對錯,不講理論,不找藉口,不論高低,更沒有何謂圓滿,只說因緣。在因緣中要圓滿就是改變不圓滿之處,而這個改變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是需要時間與空間共同成就,這樣的改變才是圓滿。否則,看似阻止了一個錯誤產生,另一方面卻也造成雙方的誤會,甚至衝突。

為何「無圓」才能真正「圓滿」?無圓的「無」,是針對我們眾生認為「有」而衍生的妙法,也正是要徹底破除我們所有的執著。如果你認為有個「圓」可求,就永遠無法圓滿。因為每個人的圓滿認知度肯定不同,所以很多人修行很久了,卻還無法達到心中無對敵,總是不能成就真心。因為認為有一個「圓」可得,所以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理念的時候,心中就會生出分別、高低,甚至對立。許多宗教林立理論上是讓大家都可修行、可成佛,然而若是沒有般若為導航,認為自己的法最圓滿,我這個宗教才是最高境界,那麼不就連宗教本身也在跟人對立了嗎?那麼慈悲何在?因此,佛教大護法伽藍菩薩和家師全真上人心靈交會時,希望家師在末法時期萬教齊發時能出來下化眾生。上人演說的玄空般若妙法是以般若徹底斬斷無明,達到無念而念,所生的念頭不是因為善惡分別而生,達到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有圓融,以小向大,而大能回小,一切無礙。若是我們在修學任何一法,沒有以般若為導航,就會學一法便執著一法,這是眾生的通病。

曾經有人來和上人結緣,他說他以觀空來達到清淨,上人說用觀空要達到清淨,你已經動了一「念」觀,而空這是一個「境」,一念一境,你所觀的空也不是真空。好比一位學生,總是要有獎勵他才願意讀書,請問何時這位學生才能自動自發努力認真?如果我們還要觀、還要坐在一間禪堂中,心才能淨得下來,到底何時才能究竟解脫呢?

所以,上人說:「最大的禪定就是在大太陽底下為眾生而做,心依舊充滿法喜。」在五濁惡世中,還能保有善念,在種種誘惑之下,心能如如不動,這就是清淨自性的流露。不用外求任何一法,因為並沒有一法稱為圓滿。你會說:「很難」。上人說:眾生的思想都是顛倒妄想,我們只要把顛倒妄想糾正,思想就正確了,清淨就常住了。好比一塊布沾了汙點變髒了,只要把汙點洗掉,這塊布就恢復乾淨了。當對方說我們的不是,只要我們不要找任何理由,不要自圓其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當下你的心即是清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