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

文/許家盛

先來說個笑話,「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時候,為什麼爸爸會原諒他呢?不是因為他勇於認錯,而是因為他手上還拿著斧頭……。」

連接是要連接甚麼呢?有次坐公車回道場時,動手測試新買的耳機好不好用,但是撥放半天卻沒有聲音,心有不甘以為買到了瑕疵品,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線沒有接上手機,自己不禁莞爾一笑,原來無論再好的手機,或再好的耳機,沒有接上對的地方就無法發揮效用。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家庭的連接,天時地利還需人和,連接看似單純卻是一門大智慧,接要怎麼接?接在哪裡?行功立德得福報,明心見性得智慧,就事論事仍需慈悲去圓滿,做錯事若沒有真心去懺悔還理直氣壯,不就如同拿著斧頭的華盛頓,嘴巴說道歉,手仍握緊斧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對待,沒有拿捏好尺度,傷害他人,就是連接錯了地方,這樣怎麼會有美妙的音樂響起呢?反而是刺耳擾人的聲響。

慈悲無生死

有一則公案:一位禪者在河邊打坐時,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是一隻蠍子正在水裡掙扎。他伸手把牠撈上來,被蠍子豎起的毒刺螫了一下,他把蠍子放到岸上,繼續打坐。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睜開眼睛一看,蠍子又掉到水裡了,他又把牠救上來,當然又被螫了一下。他繼續打坐。過了一會兒,他又有了相同的不幸遭遇。旁邊的漁夫說:「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螫人嗎?」禪者:「知道,被牠螫三次了。」漁夫:「那你為什麽還要救牠?」禪者:「螫人是它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這時,他又聽到掙扎的聲音。一看,還是那隻蠍子。他看著自己腫脹的手,看看水裡掙扎的蠍子毫不猶豫地再次向牠伸出手去。這時,漁夫把一個乾枯的樹枝遞到他手上。禪者用這根樹枝撈起蠍子,放到岸邊。漁夫笑著說:「慈悲是對的,既要慈悲蠍子,也要慈悲自己。所以,慈悲要有慈悲的方法。」

慈悲的方法即是般若妙智的展現,如同上人開示:「慈悲無生死」,不論毒蠍多次攻擊,更甚禪師的手也早已腫脹疼痛,仍慈悲不滅,這般心量與觀世音菩薩連接,不因眾生無明而失去度眾的慈悲;父母對兒女之間的連接也是如此,不論犯多少次的過錯,不論叛逆了多少次,父母仍會原諒孩子且真心對待,這般天高海深的恩情難以報答。因此,上人教導智青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第一就是孝順父母。自助而後天助,當我們的心念念為眾生時(縱然是一隻毒蠍),善緣自然而然就能顯露,「枯乾的樹枝」圓滿了緣分。

也如佛陀的精神,【金剛經】云:「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這是聖者的胸懷,不起瞋恨心,更發願要度化歌利王。透過修行要讓心念與慈悲時時、處處連結,更甚不斷線以達慈悲無生死。

福報與智慧不可缺

參加智青隊這幾年,深感現代的年輕人更應早點親近善知識。年輕是福報最顯露的時候,加上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容易造成孩子的驕縱自大,而以驕縱自大的態度去向其他地方連接。連接到了好逸惡勞、連接到了「自己都是對的」、連接到了不信因果,最後就連接到了煩惱、痛苦與災難。

一遇到不如意事無法降伏便會連接無明;連接了無明,輕則便會自暴自棄,重則想不開就結束生命,許多的社會事件便是由此而來。因此智慧不可少,少了智慧,甚麼事都往心裡塞,而心,不過拳頭般大。感恩上人創立智青隊,讓年輕人增福增慧,導正價值觀,懂得彎下腰,用智慧與福報連結。

每次看見侯金水大師所雕塑的「南京大屠殺系列之逃難」,栩栩如生地舉家遷徙、小孩背著小小孩,該是天真的臉龐竟是無盡的滄桑悲涼,天地雖大,卻無處可歸,那是怎般的愁腸寸斷?又如何堪忍顛沛流離、分崩離析的痛?太陽依舊高昇,他們的日子卻過不下去了,他們所連接的太悲傷了。一句「萬法因緣」仍無法平息我心,但也堅定人生唯有修行,懂得法的歸處,才能改變現況、改變緣分,先從改變自己做起,拿起掃把,提升自己。

雨後,花草樹木更顯鬱鬱蔥蔥,一片欣欣向榮之景,驚瞥雨滴仍停留在那些遷徙的難民臉上,「是不是過了這麼久你們仍無法忘懷那悲痛?」是不是也在提醒眾生要知福惜福,難得人身,勿再浮沉?

廣行菩薩道 六度萬行

上人創立智青隊的意義深遠。年輕人總有不甘平凡的心,想與這世界連接、想要證明自己、想要追求更好的物質、想到的太多。可惜因緣不具足,有時抱負超過我們所擁有的才華,想像得太美好,而現實總是太殘酷。年輕人需要智慧去腳踏實地一步一步成長,去知道所謂的欲望是想要還是需要,導正我們的偏差行為,不要日日夜夜為生活所蹉跎,一眨眼年華已過,得到什麼又失去什麼,在追求中迷失自我。

而每個週末來道場為何?我能找到答案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以後肯定會懂得,也能連接到慈悲包容大愛,用真心去做,不要貢高我慢,保持精進不退轉。

修行,就是連接到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廣行菩薩道。雖說六度萬行,但眾生的根基不同,所展現的願力也不相同,常聽到上人以「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來開示大家,我想就是要讓我明白修行的過程中,境界不同、因緣不同,都也有其階段性的緣分,要我更包容、更學習、更尊重每個人。

看到這則孔子的故事,與大家分享。古代聖賢至聖先師--孔子,被困在陳蔡之地,絕糧七日,孔子和他的弟子都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跟隨的弟子餓病了,孔子還更加意氣風發的向大家講學、誦詩、歌唱和彈琴,絲毫不受影響。孔子招來子路問問他的想法,子路說:「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持節操不動搖,而小人遇到困窘就會不加節制,什麼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我很喜歡這段話,因為標準不同真的會影響其所作所為。

如同大學生在學校課業只要求及格就好,那他便不會有強烈的求知慾,放縱自己在及格邊緣徘徊,若是標準要求自己要一百分,那肯定每天都在認真讀書,不小心考差了也會有八十分。在道場就可以看到每位師父都是以最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出坡、誦經、導覽。每次揹起麥克風導覽時,大家總是會說:「這環境怎麼會這麼漂亮?」聽大家這樣問,總是感恩再感恩,感恩上人與眾位師父以最精進的心態來打造,看到每位師父都是從早做到晚,激起我的鬥志而去效仿,但才過半天就在思念我的床,師父做的是為眾生,所連接的本意是為眾生,而我所求則是個人。常常在心裡想,「這樣就夠了吧,這樣就夠了吧。」自己不自覺原諒自己的懈怠懶惰,我知道,修行這條路,還很長,但我願意繼續走下去,每次都多做一點,當勤精進,我信我願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