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同修最上道 共業超越佛果報

文∕法悅證常心

上人為法智師父授記偈語

法智長顯宇宙間

三善三惡常相蓮

普盡眾緣法不牽

回歸善德光明圓

上人為法安師父授記偈語

法安常住菩提間

苦集滅道說眾緣

四歲出家是童年

七歲講經我的願

韶光荏苒,法智師父帶著年僅四歲的幼子法安師父出家已經十年了。當年的那場剃度典禮感動無數人,尤其是婆婆媽媽們因不捨小小孩而護持法安師父,出家後不管是出家眾還是在家菩薩都將這位小沙彌當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顧與疼愛。法智師父至今仍深深感恩,在精神界不自在的考驗人生裡,還能譜出一道得以看見曙光的未來,令他一切平安自在,還能為眾生而做。感恩家人成全出家的心願、感恩法儒師父牽引修行之路、感恩上人、伽藍菩薩與諸佛菩薩佛光普照。

常能不輕 真心感動

如來聖境裡,無論是在大雄寶殿、觀音聖殿或是開基紀念館,都可以看到一個勤勞的背影,努力補給大悲咒水,只有一念,希望每位來到道場參學的民眾都有水喝,這位令人敬重的師父,個子不高、走路很快,但若仔細觀察,可以看見不管他有多忙碌,只要見到民眾或是師父,都會停下腳步雙手合掌,彎下腰謙謙有禮的說聲:「阿彌陀佛」。看似普通的一聲招呼,卻能感受到他誠心誠意的祝福對方無量光無量壽,給人溫暖,這位就是法智師父。

一個小小的動作、一聲輕輕的問候,即能感受出法智師父對大眾的尊敬與尊重,還有他那不計較不比較的心念。不論老幼婦孺、貧窮富貴,法智師父慈眼視眾生,沒有分別心,因此有人將他譬喻為「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源自於《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過去有一位比丘菩薩,這位比丘常常恭敬禮拜讚歎任何人,常常對大眾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為什麼呢?這位比丘說:「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行菩薩道,在未來都是會成佛的。即使有人心生瞋恨、輕慢,或惡口謾罵,或以杖木、瓦石打擲,這位比丘仍不為所屈,依然保持著恭敬心地對待任何人。因此當時傲慢的出家人及在家眾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常不輕」,而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而這樣的恭敬與謙卑,即是一位修行人應有的態度。反省之,當別人對我們問訊起恭敬心時,並不是我們自己很厲害了不起,而是這位「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人,值得尊重;一念一報身,一念恭敬、一句佛號、一個問訊,都是莊嚴別人更是莊嚴自己。當我們願意以謙卑的心去對待別人時,也是在去除自己貢高我慢之心,而唯有將自己縮小,世界才會變大,唯有真心的力量無對敵,能感動萬物。

站對位置每個人都是主角

網路資訊時代來臨,常聽到感嘆的話語「鍵盤打多了,都不會寫字了。」許多寺廟的法會牌位也漸漸電腦化,在玄空法寺保有「手寫牌位」的傳統,這樣繁瑣費力的工作由法智師父承擔。他不厭其煩的一張又一張、一個名字一個地址,心中默念佛號專心一致的書寫著。參與法會的功德主看到自己的報名的項目書寫的比電腦印的還要工整、整齊,充滿濃濃的人情味,都不禁心生歡喜,這都是法智師父的大願力。每年有三次大型法會,參與人數也越來越多,法智師父與幾位負責的師父仍繼續這份書寫牌位的工作,一筆一筆寫上去的,這都是師父們的用心,祝福所有功德主藉由法會的殊勝功德力,消災解厄、身心自在、福慧增長。

上人常開示:「站對位置每個人都是主角」,累劫緣分牽動,造就不同的果報,上人鼓勵大眾都要發大願力念念為眾生,才能轉動共業緣分。不是站在舞台上的、接待貴賓的、拿起麥克風講話的、發號施令的人才是主角,只要站對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良知良能就是主角。看似簡單的書寫動作,能做好就是不簡單、不平凡,若是沒耐性的人,可能一下子喝水、一下子跑廁所、一下子這裡有事、一下子那邊跑跑,無法好好專心在書寫牌位上。「天地之間就是我們的禪堂。」上人這樣教導弟子法的歸處,我們若能專心在一件事物上,且能不起厭煩心,在天地之間、我們的心中,我們所遇到的逆境或順境,無不是在考驗我們的心,若我們每一件事情做到圓滿,能不起厭煩心、一心不亂,即使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我們只要站對位置,都是舞台上的主角。在法智師父的一言一行當中即是禪者的展現,是修行者學習的榜樣。

未成佛前 先廣結眾生緣

優美的梵音繚繞能廣結眾生緣,不論是法會或是佛事都能感動人心、攝受自己。法智師父無論担任木魚或寶鐘鼓等法器都堪稱一絕,節奏感之好與其他唱誦的師父默契佳、餘音繞樑,一場法會、佛事下來,有形無形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在死亡之後,大多都是恐慌無知,不知自己死後將何去何從?而藉由家人同修誦經指引,能讓亡靈有個歸屬,不再徬徨無措,而能聽到一聲佛號、大乘經典一句一偈,皆能得生善道,不墮於三惡道,生者也獲益無限,梵唄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法智師父經常外出佛事,事前準備法器、開車接送大家,佛事當中對於每部經典都是駕輕就熟,事後收拾歸位,聆聽與安慰家屬,他在每個時間點總是盡心盡力的幫忙協助,供佛不空過,從他的一舉一動,都可以感受到他專注於當下。上人開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告訴別人我們是個怎樣的人。」法智師父專注、認真、恭敬的態度,做好每一件事情;道場的大大小小事務,例如:廚房所需的食材、外出結緣、接送客人,或是處理一些瑣碎雜事,只要是交代法智師父,使命必達,大家都可以很放心。

父子同行菩薩道 延續度眾善緣

小沙彌給人可愛莊嚴感,小小年紀廣度眾多善緣,女眾同修猶如母親的關愛,常常擔心他冷、擔心他吃不飽、擔心這個煩惱那個,因此常常準備許多日常用品供養他。當年那個四歲出家的小小孩已進入青春期了,接受國民義務教育,也在佛法的洗禮下,精進學習。道場的季刊「朝陽慈空」都有法安師父所講解的四聖諦,從文章當中,可以發現,法安師父對上人所宣揚的玄空般若妙法,有清楚的見解,字裡行間般若味重重,期許眾生了解「苦、集、滅、道」、了解因果關係,好好體悟人生的價值。透過省思,人生當中什麼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讓我們了解念頭影響到我們心境,一念的清淨,可以破除我們許多的痛苦與煩惱;而一念的無明,也造就我們無量無邊的災難與痛苦,唯有般若智慧能斷除無明與執著,了解佛所說的真理,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正處於末法時期的我們,天災人禍不斷的發生,鼓勵大家「善念不滅、惡念不生」增福增慧,讓心猿意馬的念頭能安住,而不被外在環境所影響、不被境所轉。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瞭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回向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就是要告訴眾生,必須藉由修行的力量來為自己增長智慧,消除業障。而在修行道路上有句話說:「自家人最難度,因為自家人往往是眾生最難超越的一個業障。」很多修行人最後都會因家人的阻撓而斷了修行路。然而,法智師父與法安師父卻能夠父子同行來出家,想必這是法智師父與法安師父累劫累世修來的,兩人彼此成就而互相牽引。這也讓我想到上人開示的:「要跟人結善緣,將來在修行道路上才不會被種種障礙阻礙與掛勾。」看到法智師父的謙卑、精進、有禮對待每一個人,這輩子能有大福報帶著兒子一起來出家,還得到大家的肯定與認同,真的是過去修來的福分,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這輩子可以有緣分父子一起出家,下輩子也會有如此的緣分互相成就,生生世世一起行菩薩道,這是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也是共業提升最大的力量,這股力量可以回向給自己,更可以回向給一切的眾生。願法智師父與法安師父這對父子同出家,今生今世也能同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