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主人

文/朱尉璋

因為…所以…

小時候國文課最熱門的造句題目「因為…所以…」,大家都很熟悉吧。這句造句道盡因果相應的必然性。原來修行中的真理~「因果關係」我們一直都在學習了,但我們造句時卻只有短短的一句就結束了;而修行中所學的「因為…所以…」是沒有句號可以畫下句點或終點的。因果關係是一個接一個有如海水波濤般連綿不絕,亦如鎖鏈般環環相扣,眾生因業報在六道中流轉不停,此生的我們也是受到業力的牽引而投生此地,這些都是過去自己的造作。因此,佛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明白揭示因果法則的關係。

修行就是要學習佛陀的智慧,透徹佛說的真理、明白法的歸處,用感恩的心面對當下的自己。若是用主觀意識來看待人生,稍有不順心就怨天尤人、責怪別人。上人開示:「慈悲心、懺悔心、慚愧心,不可失。」當逆境來臨時,學習以慈悲心原諒他人,也要以懺悔心及慚愧心檢討自己,了解這些考驗是因自己的智慧和福報不夠,並提醒自己仍須不斷地精進,將惡緣轉成善緣。若是沒有上人的循循善誘,肯定隨業流轉、無明充斥心靈,感恩上人讓智青慢慢學習般若妙智面對無常的人、事、物。

淋雨的老和尚

分享一則故事: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時近傍晚,突然雷聲隆隆,馬上下起了滂沱大雨。和尚放眼望去不遠處有一座莊園,為了避風雨只好前往求宿一晚。守門的僕人見是個和尚敲門,問明來意後說:「我家老爺向來和僧道無緣,你最好另作打算吧!」和尚說:「雨勢這麼大,附近又沒有別家,還是請您給個方便。」

於是僕人入內請示,一會兒出來答覆:「老爺仍然不肯答應。」和尚只好請求在屋簷下暫歇一晚。結果,僕人依舊搖頭拒絕。和尚無奈,便向僕人問明了莊園主人名號,然後冒著大雨,全身濕透奔回了寺廟。

三年後,莊園老爺納了個小妾,寵愛有加。小妾想到廟上香祈福,老爺便陪著一起出門。到了廟,瞥見自己的名字被寫在一塊顯眼的長生祿位牌上,心中納悶,找到一個正在打掃的小和尚,向他打聽這是怎麼回事。小和尚笑了笑說:「這是我們住持三年前寫的,有天他淋著大雨回來,說有位施主和他沒有善緣。所以為他寫了一塊長生祿位。住持天天誦經,迴向功德給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結、添些善緣,至於詳情,我們也都不是很清楚……。」莊園老爺聽了這番話,當下了然,心中既慚愧又不安。後來,他便成了這座寺廟虔誠供養的功德主,香火終年不絕。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一、當下轉念;二、改變從自己開始。俗語說:退一步海闊天空,能讓我們的情緒愉悅、身心輕安自在,轉個念就有不一樣能量,所呈現出來的磁場就是慈悲和清淨,使周遭的人也能沐浴在慈光中。

我們要學習故事中的和尚悲智雙運,面對逆境尚且生起慈悲心,和莊園主人不曾謀面還能天天誦經為莊園老爺祈福消災長達三年之久,是為大悲無邊,機緣成熟,感動的不只是莊園老爺,更為後代行者立下典範,千古流芳。

今生種善因若尚未得到善果,來世絕對會得到回報,不會有所差池

末法時期眾生常用肉眼論斷輕重、對錯與是非,也因此造業而不自知。從前有個老和尚想要重新修建佛寺,因此選擇到較繁華富有的鄉鎮去化緣,每日誦經了三個月,竟然無人發心捐助。有一個給人賣燒餅的癩痢頭孤兒看了十分不忍,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因此把賣燒餅的錢全施給了老和尚,他的善心義舉感動了許多人也跟著慷慨解囊,而老和尚也很快地募足所需之款。但是,好心的孤兒並未得到老闆諒解而被解雇,小孤兒淪為乞丐四處乞討,忽得眼疾而雙眼失明,不久又因跌倒而成跛腳。小孤兒想起老和尚曾交代說日後若有困難可以到寺院找他。於是小孤兒決定出發找老和尚。

老和尚預知大護法即將到寺院,於是在前一天交代知客師父要以貴賓之禮迎接大施主、大護法的蒞臨,當天卻許久不見人來。老和尚問:「大施主到了嗎?」知客師父回說:「沒有人來,只有一位眼瞎的小乞丐來。」老和尚說:「這位就是本寺的大護法呀!趕緊把施主請進來。」因為是寺院的大護法、大功德主,也得到大家的供養和照顧;過沒多久,小孤兒因眼瞎,在上茅房時落進糞坑裡淹死了。

此事一傳開,大眾議論紛紛:「善事功德不能做」、「善惡根本沒有報應」等流言。此時,入定的老和尚忽見賣燒餅的小孩現身告知老和尚:「冥王已經派人告訴我真相,我過去做了不少罪惡,被判了多世牛馬及肢體不全的人;一世是癩痢頭,二世是瞎子,三世則是跛子跌進糞坑淹死。但因不久前發心布施,就將三世的罪業歸於一生受完此報;以後,我再也不受惡報了。希望師父大發慈悲,將此因緣告訴大眾,解除他們心中的迷惑」。此故事啟示我們看因果,不能只看一時或一世,前世影響今世,今世又關係著未來,不可不慎。

好心絕對會有好報,尤其布施建寺的功德更是無量。《地藏經》:「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生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前生來世,但是可以感受因果關係的存在。《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上人也常常開示大眾:「因果最公平。」沒有人是真正的吃虧,也沒有人是真正的占便宜,要知道一切的造作都是自己的心。智青能在年輕時就聽到這樣的善法,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懂得做人之後才會做事,不論念書還是工作,都不會與人計較與比較,更願意承擔,願意這樣做自然能遇見光明。

本來清淨

許多人遇到逆境來考驗時,只會抱怨天責怪地,不反省自己還處處與人比較與計較,不明白嚐到這些苦果是因自己過去所造,這樣的想法念頭不僅無法改變事實,甚至還再起另一個念造作另一段不好的緣分。所以上人有一首偈語提醒著我們:「生命活在空間裡,幸福不幸因果依,好壞不是天給予,一念一報是自己。」告訴我們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因緣成熟的展現,而這因緣的開端就是自己所種下的。既然已知道因果循環,也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那些曾讓自己感到不如意的事,就不再被自己障礙,因為不會有人是真正的吃虧,也不會有人是真正的占便宜,全憑個人所造的業。

曾經看過一位妙參法師的書,書中說道這一切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是來自心的創造,心可以創造一切,也能包容一切。比喻聽到聲音並不是耳朵聽到,而是心起了聽聲音的這個念,去與聲音相應,看到東西也是心起了看東西的念,去相應才看到東西。所以我們的煩惱、悲傷、開心與快樂,是我們去相應而來的,這些果是我們自己種下的因,不需要怨天尤人,但如果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心的造作,我們就能再起一個改變的念,讓錯誤不再重蹈覆轍。但我們如何起一個能避開錯誤道路的念呢?就必須以我們本來就存在的清淨心起念。上人在生命之路的步道上刻了一首偈語:「奇哉奇哉,妙哉妙哉,善哉善哉,佛我同在。」令人明白清淨的佛性是每一個人本來具有的,只不過被我們的妄想、執著、煩惱、人我是非層層包圍住了,以致清淨心無法顯現。所以我們應將執著、煩惱、人我是非一一放下,清淨的佛性不是向外求而是先放下,清淨自顯;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妄想、煩惱、執著、人是我非、計較、比較、分別的時候,就應該檢討自己,因為這些差別相是自己起了不淨念而相應來的。不入為因,菩提為果,清淨心像鏡子一樣,現象現前時,我們面對它、接受它,事過了就放下他,回歸本性,一塵不染。因此,在面對人、事、物時,每一次起念之前都要告訴自己:要以清淨無我的心對待。

修行也是需要學習的,每當接受新的事物時,常都以學習和仿效開始。上人開示:「能捨、能容、能覺、能行是菩薩行。」要離開三界、解脫六道輪迴,就必須行菩薩道,我們可以學習從效法菩薩精神開始,能捨才有得,能容人所不能容之事;遠離貪、瞋、痴、慢、疑五毒心,從迷惑中覺醒,持六度萬行。若每一個人在每分每秒能跟菩薩的慈悲心念一樣,念念為眾生,那不就是生活在佛國世界中嗎?期望人人都能盡一份心力,共同打造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