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內外之分 才會迷失方向

有對等關係 才會失去慈悲心感恩心

全真上人2017年6月25日對智青的開示(下)

生老病死古今同 心能轉境無上功

喜憂一如心不動 無病無痛當下空

大智僧團有設立早報單元,由法師們輪流上台分享偈語心得,今天趁此機會和大家分享近期早報由法明師父所寫的一首偈語:「生老病死古今同,心能轉境無上功,喜憂一如心不動,無病無痛當下空。」這是在修行中精神界和念頭的方向。

我們都知道修行是為了明心見性,有人問我:「何謂明心?何謂見性?」我簡單的回答:「明心就是知道,見性就是做到;知道又能做到。」

一般人都會說:「我知道,我知道。」卻往往做不到呀!比如:孝順父母的道理大家都懂,也知道父母養育之恩比天高、比地厚、比海深,可是真能做到順從父母親、聽從父母的話嗎?父母希望兒女們彼此手足情深,感情融洽。但是,兄弟姊妹之間為了父母留下的財產爭吵相鬥,最終老死不相往來;家和萬事興是做父母最大的期望,也特別囑咐過,可是等父母百年之後,做子女的早已忘了父母的叮嚀。

所以,佛家講「明心見性」,這句話大家都懂,要做到卻不容易。比如,包容的道理大家都懂,可當我們聽到一句逆耳的話,能生出包容心嗎?處在順境時或許會,面對逆境時,很難生出慈悲心對不對?所以說,道理真的懂了嗎?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讓我們思維、觀察和成就。

你們不要以為這期生命死了就沒囉,死了還會再生,生了會死,這是三世因果觀,也是生命的現象。心經云:「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又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含妙有,妙有是在真空中展現出來的,就像有這個空間才有大家生存的餘地。

生老病死古今同

人有生老病死,生了會死,死了又會生,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是輪迴定律。佛陀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苦再加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苦,稱為八苦。人的意識型態會分別出好聽的話,或聽到不好的言詞就心存報復;法空師父在為遊客導覽時開示大眾說:「人,大魚大肉任何好吃的都吞得下去,只有這口氣吞不下去。」

生老病死古今同:從古至今每個人必經生老病死之生命現象,無人能例外,就連地球也有成住壞空的四個過程。人有生老病死,但是有可能年紀輕輕就面臨生病和死亡。為何「生老」會排在前面呢?為何不說「生病老死」呢?這是希望人從出生能活到老年之後,再來面臨疾病而後死亡的程序。

日本江戶時代的仙崖禪師善於繪畫和書法,為人幽默機智;有一天仙崖禪師受到信徒的請求前往施主家為他們祝福,宴會後信徒恭請禪師題字祝福。仙崖禪師提起筆就寫了六個字:「父死子死孫死。」信徒看了大驚說:「我誠意恭敬邀請您來祝福,您怎麼反而寫『死』這麼不吉祥的話呢?」仙崖禪師說:「從年老的祖父先死,然後父死而後子死,子死而後孫死,依照順序壽終而死,這是我最大的祝福,如果你們代代都照我寫的順序而死,代表你的家人都壽滿天年,這是最吉祥、最幸福的事了。」但是,人往往不喜歡聽到「死」這個字,如果依序而死真的是最幸福的了,像現代人不按順序而死,很多年輕人開車或騎機車發生車禍往生,造成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親哀傷不絕。文明時代文明病也很多,有些連死因也不知道。所以,你們年輕人出門在外,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不要讓家中父母為你們擔憂,更不能做出傷害父母的事,這是孝順的展現。

人生無常,生命苦短,不僅人有生老病死乃至器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滅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連一張桌子椅子等日常用品皆有損毀之時,甚至地球亦有爆炸之日,差別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已。時間也是眾生的分別,娑婆世界的時間不論多長,在佛的眼中也只是剎那剎那而已。

佛陀在金剛會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地球而言,從混沌初開到形成至壞空,佛也說是剎那之間而已,更何況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速度更快呀!因為佛在寂靜處看因緣聚合生滅,皆稱為剎那剎那,如果論時間長短,也只是人的意識型態所分別的。

若我們能觀察到生命的現象這麼快,我們還在執著什麼呢?我們能帶走什麼?唯有功德而已,人格成、菩薩格和佛格即成,人格是有生命力的,生命的延續即是「神話」。菩薩的精神就是祂的「神話」,佛格成即是祂的「神話」。所以,成就人格很重要。不是比誰的房子多、誰的土地大,這是個人物質上的欲念,在精神界方面並沒有得到好處;精神界的糧食是法、是般若,而色身肉體的糧食是五榖飯菜,在生命流轉中,唯有法、唯有般若能滿足精神界。佛經云:「三世諸佛由般若生。」可見,成就般若很重要。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為甚麼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日愈增多?愛恨情仇、爭權奪利,只要未達到自己主觀的意識型態又無法滿足自己的欲念而導致精神分裂。所以,修行很重要。即使擁有家財萬貫終需面臨死亡,佛家云:「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真的是「生老病死古今同」。

心能轉境無上功

心要轉境並不容易,一般人皆被境轉,聽到一句難聽的話,怒氣瞬間升起;人處在逆境時,往往承受不起,唯有成就大智慧者能轉動逆境,當逆境來臨時還能以慈悲心、包容心相待,這個慈悲心包涵了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慈悲心、包容心和清淨心才能轉逆境為順境,至少在自我內心是通順而非逆心。能轉境就不會生氣,但人往往被境所轉,所以常常生氣、常常看別人不順眼、常常與人計較爭吵。若能轉逆境為順境即可成就無上功德和智慧,這是聖人和菩薩的行為,是讓後人緬懷的祖師德行。所以,人格是有生命力的。

在社會裡或是團體中,以互助相待、與人廣結善緣,只要成就智慧,人與人之間是很好相處的。但是,一般人就是不喜歡多付出一點點,無法把好話說出口、無法為別人付出,以至於無法讓真善美的社會風氣持續不斷循環,因為內外分得太清楚了。

曾經聽人敍述一個故事,內容是說有人問:「天地間什麼最多?什麼最少。」有人回答:星星最多,月亮最少。孔子說:「天地間忘恩負義者最多,知恩圖報者最少。」聽到一位聖人如是說,我們要思省:六道眾生真的可惡至極到這種地步嗎?從深處來想,真的是如此。例如:兄弟姊妹一起長大,成人後卻為了財產反目成仇,滿腹怨恨藏在心底,計較誰分得多而自己分得少,以父母的養育之恩而言,這就是忘恩負義;對師長教育之恩不感懷在心,這也是忘恩負義。如此說來,果真是忘恩負義的最多。

現今社會人人迷惑於代價觀,所以慈悲心生不出來,為何慈悲心生不出來?身處物欲橫流的時代,代價觀和對等關係分得太清楚了。比方說:身上所穿的衣服我們以壹仟伍佰元買的,這斗米伍佰元買的;有了對等關係,慈悲心失去就沒有感恩心,更不會去思考生產這斗米的人他們的辛苦,不會心存感恩播種稻米的農夫們,在烈日下、在寒風中、在冷冽的田地裡辛勤工作的辛苦,因為你覺得這是你花了伍佰元買的,有什麼好感恩的呢?被代價觀和對等關係矇蔽了,迷失在對等關係裡,所以慈悲心被消滅了,倫理道德也淪喪了。報章雜誌常形容社會「酸民」很多,就是迷失在對等關係裡,慈悲心、感恩心就喪失了。

大地地廣物豐,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卻還在糟踏這個大地,真的是忘恩負義。若我們能觀察到孔子的思想和觀念,我們要佩服至聖先師孔子的智慧,原來聖人的思想參透得這麼細微。天地間真的是忘恩負義最多,而不是星星最多;我們要生起智慧才能作如是觀察。

我們活在世上自以為在享受生活,大家要注意,最安逸的生活就是最危險的,或許現在的你無法體會我的這番話,物欲橫流的時代就是最危險之地。慈悲淪喪了、道德淪喪了,只靠個人力量是不夠的,需要藉由大家的力量共同來為社會付出;若在逆境中能不生氣而以慈悲轉境,含有無量智慧和無量功德,希望大家在遇到逆境時都能轉動它,好不好?(與會智慧青年皆回答好。)

惡緣能轉為善緣,需要無上智慧。若是惡緣已經流露出來,我們又能把它轉為善緣,日後在生命長河裡,災難自然很少,福報就大了,精神層面也一起提升了,這就是無上功德呀!

喜憂一如心不動

不論是喜是憂,心都如如不動,六根對六塵不會產生意識型態的差別,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惡。」沒有差別,成就無上的智慧才能喜憂一如心不動。

希望大家都有很大的學習空間,都能學到無上智慧,在未來一定能成為人間的善知識及大菩薩,在生命洪流中不會被境所轉、不會被業所牽引而受到惡業的牽制。

無病無痛當下空

無明是病、迷惑是病、爭權奪利是病、兄弟惡鬥也是病;色身肉體的病好醫治,但是心病無藥可醫,唯有靠修行成就般若妙智慧,心病若醫不好,在無量生死中,痛苦將不斷產生、不斷展現,沒有能力也沒有助緣可以改變。

「無病無痛當下空」就是智慧的展現,佛教有句名言:「成就一分般若,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如同母親把我們生得身體四肢健全,五官端正,代表我們累劫以來肯定聽聞善法、行善事。如果我們不曾修行、不曾做好事、不曾說好話,在因地不可能這麼莊嚴,更甚者不僅做不了人,還可能成為砧板上的肉塊。

在玄空法寺我們不迷失、不迷惑、不迷信,以真理淨化心靈,心靈改革成就無上菩提,希望大家都能懂這種道理。祝福大家都能成為人間大菩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