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

用心參透~成就屬於自己的智慧

修行就是修心念,修感恩的心,時時刻刻心存感恩、心生善念,諸佛菩薩、龍天護法隨即駕臨,我們的磁場就和佛菩薩相應;反之,若因色身四大不調和而哀聲嘆氣,磁場即壞。

所謂未成佛前要先廣結善緣,菩薩的大願力是「如有一眾生未得度,菩薩終宵有淚痕。」為什麼菩薩如此慈悲呢?因為菩薩在無量劫中發大願力廣度眾生,結下無量法緣,倘若無法生起長情大愛,所當度而未度的這些人,有可能日後(未來世)會成為他的子子孫孫,你們相信這個道理嗎?如果沒有超越、做很大的普及,當日後成為我們的眷屬和共業時,日子要如何過?這是第一要事!若沒有智慧無法參透這層道理,只想照顧自家人,哪會想到照顧別人,卻不知今生的別人日後也會成為我們的共業。菩薩已把眼光放大看到眾生的因緣,我們卻無法看到。我若是沒有參透這層道理,何必南北奔波?想買幾樣東西,身上又沒有錢;像法證師父到停車場取車,發現身上沒有三十元可繳停車費,我告訴他:要笑,不要抱怨,一抱怨,功行就破了。

一念成永恆

眾生心濁不清的原因在於心的欲望很重、愛聽好話又喜歡受人尊敬,卻不知自己的懈怠無明,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看事情;遇到逆境起了執著心,連善言善語也聽不入耳,莫怪說「成佛需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因為一念的執著很難破除、很難超越。

一念成永恆,永恆亦在一念之間,我們以智慧觀想此事,若不超越將永遠處在生死流轉之中。永恆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念成永恆,永恆亦是一念所生。經典中所說的一時,一時是永恆,永恆即是一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多時」指的不是一世而已,成就般若和德行是以累劫累世長時間結合而成就智慧,其高操德行來自於每世皆在修智慧和行功立德,修般若是多時成就的,故能觀自在,這種功行非一時能得到、能達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眾生的慈悲心,是住心所生之慈悲,有所住而生其心,這和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一樣的;而佛陀在金剛會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生之心是真心,恆常不變。眾生有住之心,所生之心是無常、是多變的、有生滅的,兩者不同。修行人要修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達到常就能不變,一體兩面,兩面成一體就圓滿了。凡夫的每一念能生真亦能生妄,真妄無住,成為一法,即是圓滿。這要具足多大的智慧才能建立這種不動的妙智和觀念,稱為善巧方便,是無為的中道思想。

要如何判別當下所生之心是真心或妄心?要成就智慧方能生真心,智慧需要在大共業緣分之下來成就而非小共業,因為小共業的成就有限,唯有以般若為宗趣。如佛陀捨離太子優渥的生活,利益娑婆世界無量眾生,因而成就佛格。

用心參透

成就自己的智慧

一個人若想要成就般若智慧,其過程如同小孩從出生開始學走路、學講話,學習各種知識才能成長,才能在社會上生存的道理是一樣的。修行人要成就般若,也必需透過不斷的深入經藏及行菩薩道,行解並重,才能體悟大法。否則,容易落入口頭禪,無法落實佛法真實義。如同任職於銀行櫃檯的操作員每天看到那麼多錢,但是錢都不是他們的;又例如大地主僱用工人到田裡耕種,田地是地主的,所收成之農作物亦屬於地主的而非工人的。或是我們到工廠上班,所生產之產品都是老闆的而非我們的。

佛說三藏十二部經典及過去聖人所著作的經律論等典籍,如六祖壇經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的智慧和境界,當我們無法達到那種境界時,雖然我們嘴巴會說會念,卻不是我們的。如同我們腳下踩著這片田地工作,田地是地主的,我們只是被僱來做工的,其意相同。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痴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要勤修,從深入經藏開始,透過文字般若勤修戒定慧,領悟佛法,腳踏實地,落實真理,把佛法妙理運用於日常生活,如此才有真正屬於我們的智慧。否則,都只是念和讀而已。

我們這世為何做僱工?別人的田地為何那麼寛那麼廣?因為過去生中他有行善、有造福、有結善緣,今生福報大,才有這麼寬廣的田地。所以,今生我們也要學會多少施捨一點,日後也會有大福報,這也是方法之一。「施和捨的善行」不單是金錢而已,心量也要寬大,在行善時,更不可因別人的言語而停頓善行,別人的言語只是一種考驗,若能在考驗中持續做善事就能增長智慧。

若我們有過失,他人教導或教化時,我們要雙手合掌虔心接受,這就是精進。今生我們有嘴巴可說話、有手有腳可以用時,不要說他人的是非,要說好話來建立全部的善緣,才能惡緣轉善緣。所以說,不是有錢才能植福,有很多人發善心捐善款,可惜的是福報從自己的嘴巴和行為中流失掉。

有些來和我結緣的大德,在境遇不佳時,心中不免怨嘆自己做了很多善事,命運卻不好,殊不知他福報的累積比不上從嘴巴上流失的來得快、來得多!漏掉的比做的還要多。一個人平常的行為、對周遭親友同事的看法、對事情的處理方式……等皆不如法,雖有一顆善心,懂得施捨貧窮人,但是嘴巴說出來的話像菜刀般,左砍一刀、右剁一下,讓人的心淌血,再多的福報也會流光。好在有一顆善心,只要懂得修整自己處事的方式和態度,就能積聚福報。

例如,一個人有頭有四肢,身軀健全,凡夫用肉眼觀看世間一切物,易起分別心。眼見別人好就心生嫉妒,聽他人批評別人,自己馬上加入批評的行列。肉眼之見,能見他人之美醜、好壞,能行善亦能行惡,稱之為肉眼。

而法眼的境界已達到不動不變、常態,慈悲常、平等常、清淨常、不善不惡、不輕不重,離一切善、離一切惡,稱之為不善不惡。如觀世音菩薩沒有善惡分別,盡虛空遍法界普化無盡、大愛無盡、長情無盡、平等無盡、清淨無盡。

提升精神層面

延續生命的無限功能

無限清淨、無限平等

現象界的萬事萬物皆無常,緣聚生緣散滅、生滅法皆屬無常。地球之成住壞空是無常,一個杯子的成住異滅亦是無常,乃至人的生老病死均是無常,一棵樹從小苗到大樹也是無常,只要是會變的就是無常。

生命的旅程中,世人認為讀到博士學位是最高的榮耀,然而人的肉體只是一具軀殼而已,有生就有滅,一位有修為的行者不會執著這個假體,所要成就的是生命的精神而非肉體,藉由假體生生世世累積無量智慧,累積無數的精神充滿自己的生命;而世人所累積的是學識的文憑,從小持續不斷的求學過程就是為了完成學位,將來能出人頭地,謀官職公職或開公司賺大錢,出發點皆是名利和權勢。

世人所求是一家大小平安,而修行人只願眾生得離苦,希望把生命普及一切眾生,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皆是眾生的苦難、講的都是三藏十二部佛法……。大家反思從自己的嘴巴講出什麼話?是否都是他人的是非,心裡想著誰比較受到疼愛、誰對誰較好等等計較的話?這就是智慧未成就,精神界未昇華。

而修行者著重於精神層面的昇華才能延續生命無限的功能、無限的清淨、無限的平等,精神界的昇華是出離三界的資糧。佛法是要讓世人學習的,本無分別,佛法要生活化,才能普度眾生,讓生命更圓滿,精神界才能提升。生命中的菩薩行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行菩薩道,普化大眾,利益更多的眾生,阿彌陀佛。

◎法文恭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