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者既謂本心,當然其意就能自淨。而佛與眾生皆具「妙明真心.性淨明體」,只因眾生根器不同,而化八萬四千法,取禪中之淨,化執性於自性,「如」法梵行,而達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境地。

上人常開示弟子『時間止靜,生命流逝』。真如所言,人的成長如經霜曝暑般,累積著沈重的包袱,漸呈瘡婪。而心就像沙漠中蹣跚的腳印般,疲累而且深沈。若想待有餘而後濟人,則必無濟人之時,若想待得暇而後讀書,則終無讀書之際。所以在不知行功立德的同時,怕在尋覓芳洲前,就將福報盡刮成空。那能常享「時來頑鐵生輝」之福,而不遭「運去黃金失色」之殃呢?到那時,業力翻騰,豈是僅具微薄福份的人,得以倖免於難的?更甭言其他有情無情的眾生了。

在四念處中亦明言:「觀身不淨」只有將烏雲撥開,才能得見光明;才能把心性淨化,做到返璞歸真,重回赤子童心。而修行簡單的說,就是在發大願力之後,能保持「常態」,在遇種種境遇時,都能調伏情緒的波動而變化氣質,達至莊嚴。需像鮭魚逆流產卵,梅樹凜冽開花,勿將墮落當成生活。所謂「為小人而富貴,心中常有餘咎,為君子而困頓,心中常有餘樂」,要提昇心的精神面,那麼在卸下包袱時,才能清淨自在,如「輕」舟飛越萬重山,淡淡淨水了無痕。故言:「時相焉增壽,下生即向棺,若知觀道地,來如十法界。」

六祖惠能偈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正如「光雖非月,離月無光」。眾生與佛亦是因緣相生,若無眾生無明墮塵,何需菩薩倒駕慈航。所以,以假修真,就是成就佛道的不二法門,而菩薩即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發大願力,再依正法,同圓種智,而一切無礙的。就如普賢菩薩:『眾生界盡,懺悔乃盡』。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聞聲救苦』等等,皆以法水滋潤而成就圓人。

「心本無生因境有,是心是佛是眾生,本自渾然一體性,靈山何必雲端尋」。一切修行都是心的成就,所以學佛學菩薩,就應好好練心丹,讓它能容謙納諫,悲智並行,而達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麼就已自性顯露,覺性圓滿,菩提心常住心田,確確實實成為菩薩的化身,當然所行、所住、所坐、所臥就皆蓮格,所有靈緣應身,亦將親仰座船,同登極樂。如此以身帶法,不僅自覺、覺他,而且覺行圓滿,直可謂菩薩之行徑也。

而我們所修之玄空法門,即是以微妙法,達到空性,之後又應將此微妙之法淨空,若已學成,即破我執、法執,又能於漸行漸進中,普渡眾生,可以說是妙哉!因為「白天又綴一點藍,究竟是藍或是白,皆由眼識生緣因,其性實藍一如白」,法無定法,只是在修行時當依中道而行,不偏有不執空。需知「偶然因緣緣因中」若不知好好行功立德,千手千眼觀音也難為。讓我們一起勇猛精進,轉迷成悟,淨意覺圓,見性成佛。

轉惡為善行妙法,如人飲水自悟之,若執文字型韻音,當自囚處煉獄中。只有行菩薩道,才能散發慈悲,與佛同心,也才能意淨圓覺,就成悟界。◎日志(87.10.01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