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五台山朝聖之旅(中)

第八天來到洛陽,在洛陽神的故事敘述中已抵達龍門石窟,此經歷四百多年(北魏四九四年至唐宋九○七年)方開鑿完成,洞窟兒壁長達一公里,有一三五二座石窟,三六○○座碑文,大小佛像十萬餘尊,佛像表情豐富,藝術價質很高,只可惜因為文革及宵小竊盗,將這些國寶大肆破壞。參觀完龍門石窟,續往大家心繫的關林─關帝廟─此廟葬有師祖的頭顱,一踏到此地很多位同修忍不住心酸,啜泣聲此起彼落。團拜後因顧及下雨路滑,原本要在漢壽亭(漢壽亭侯墓是師祖頭顱埋葬的地方,高約十公尺,墓上土丘,遍植松柏花草,四周則以紅牆圍住)繞佛,對平常就嚴尊師祖精神的眾同修,好不容易才能在此參拜,那是一場小小風雨阻擋得了這股虔誠,於是老少相扶小心翼翼的在青苔上行走繞佛,雨水、淚水夾在繚亮的佛聲中莊嚴肅穆!

還有一段小插曲,在廟中遇一位約四、五歲的小孩,聽他母親敘述:昨晚就跟母親說今天要去關林,他師父今天要到關林參拜,他要去找他師父,今早吃飯時就催著母親要去關林見師父,更妙的是當我們一行六十幾人(含全陪及地陪)到達時,他一看到日能師便喊師父,上前靠過去依在日能師身旁並告訴母親,那就是他師父。當我們要離開時,還要求和師父合影,並請求追隨師父,日能師告訴他,年齡還小不適合並贈佛珠囑咐長大後好好修行,才依依不捨離開前往少林寺,少林寺建於北魏(西元四九五年)因佛寺坐落於林木茂密的少室陰山而得名,西元五二七年時,達摩祖師在此首傳佛教禪宗,所以有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之稱,在少林寺中聽著初祖達摩蘆葦渡江的故事,二祖斷臂求法的悲壯、歷代高僧的塔林,塔林─是少林寺歷代主持理想佛骨的地方,從西元七九一年至一八○八年間,共有二百三十餘座,塔愈高愈多層,則代表該主持的貢獻愈多,愈有聲望弟子也愈多。但其中大部份自然風化了,只留下歲月的痕跡。

第九天來到平遙古城,彷彿進入時間的隧道,除了身上衣著,一切似乎倒回五、六百年前,眼前的一切街道,房屋建築...林林總總,像進入前生今世的憶夢中。地陪詳細介紹幾百年前未有大砲時,我們的祖先如何運用「拋石車」來防禦入侵古城的敵人,護城河、雲梯、瞭望台、釘門及很多記不起的配備,充份展現祖先捍衛家園的智慧。

雙林寺創建於北魏,寺中佈滿宋、元、明、清之彩塑佛像兩千餘尊,儼如一座彩塑藝術館,素有「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美稱,眼神尤為傳神,不管你站在那個角度,都感覺到祂注視著你。應瑄師姊為了要把這些珍寶莊嚴的佛像照回來供大夥瞻仰,還差點被留在那兒當廟婆呢!

第十天終抵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東漢明帝時,東來的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雲遊至此,見有座山峰形似當年佛祖得道的靈鷲山,乃建太浮靈鷲寺,這是五台山成為佛教之始。五台山全年沒有炎熱的夏季,亦稱為清涼山,為文殊菩薩道場,以五座台狀而得名,總面積為二八三七平方公里,主要以北台為主高海拔三○五八公尺,有「華北屋脊」之稱。唐初佛教鼎盛時期,山上寺宇多達三百六十餘座,現存有漢唐以後佛教寺廟四十七座。

「菩薩頂」建於北魏孝文帝(四七一─四四九年)是黃廟之首,寺內主體全用琉璃舖頂,金碧輝煌,五台一五大禪處之一,寺前築石階一百零八級,相傳早年高雄一位法師前往五台山禮佛,不慎跌一跤,腳受傷,他認為是文殊菩薩指點,因而回台灣募集了五十萬元的人民幣修築一○八級台階,以方便更多人禮佛的安全。◎日玄(21期9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