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相無住於心是菩薩行

得悟實相還一相

離相成法不住心

顯見本性如來藏

空有不偏提道明

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雖說離相,但本體並不空,是一種智慧所生的東西,自性本是空寂,遇緣則應機說法,成一種妙有,若無此緣,則空。所以金剛經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生之心即是離一切相而後所反射出來的智慧,所以全真上人即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因為妙有即是如法,應如葉落秋空,不烙飄痕閃動的剎那,只是智慧的體現,佛性的顯露。一切慈悲只為普示眾生,又無一眾生被其所度之絆,也因為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一切無礙。

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雖說離相,但本體並不空,是一種智慧所生的東西,自性本是空寂,遇緣則應機說法,成一種妙有,若無此緣,則空。所以金剛經也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生之心即是離一切相而後所反射出來的智慧,所以全真上人即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因為妙有即是如法,應如葉落秋空,不烙飄痕閃動的剎那,只是智慧的體現,佛性的顯露。一切慈悲只為普示眾生,又無一眾生被其所度之絆,也因為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依實相本體,而住無所住,生無所生,即是依體起用,一切無礙。

上人常說:「行功立德不能等」,因為慈悲的喚延,是勝於假體相續的交流,在寂靜的本體下,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等值的佛性,絕無漻然之境,所以如上人所示行功立德之法,便是成為菩薩的要件,而法若已悟覺而行,就應行似無行,於心不著,如同起床要刷牙一樣自然,如金剛經:「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亦言「法無定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再再朗示,划船渡江後,何需擔舟岸行,法法入心。

若說「生老病死」這是以人的角度來談是真理,若是以菩薩的角度則談「苦集滅道」。可是這些宇宙真理實相,仍是一相,要出離而不是斷滅,才能真正來去自如,也就是在「空」「有」不著下,合於中道,那種實相無住的層級,如入世中藝術家隨地隨性的創作,在畫龍點睛的間隙裡,所反射的聰慧如行雲流水般的湧醒,運行自如,若若無縛,又好似浪因風起;波應潦動而生,其屬性都是水,只是外緣牽絆,偶合而成。若船要動,起浪就是智慧,游行自是顯現,無痕就是心境。所以澐澐之水盪不起,潤身潭思下空寂的本心。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亦言「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又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也就是在求道的過程中勇猛精進,卻不著未來成就多少,這才是修行的態度。所以無所求的福報才能轉成真正的功德,也才是成就「佛」的大道。諸位菩薩,「施比受更有福」,若能在朝陽道場以及功德會中奉獻心力,那就是在為未來做很好的規劃,不要怕晚,直心即是道場,這份大悲念心,終成究竟,阿彌陀佛!◎日志 (22期9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