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五台山朝聖之旅(下)

顯通寺原名太浮靈鷲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建立的寺廟之一,現存建築為明、清兩代遺物,有殿堂樓房四百餘間,其中無量殿、銅殿、銅塔及其它銅製文物最負盛名,殊像寺建於唐朝寺中有獅揹文殊菩薩,高約九.八七尺,瑞相天然,是諸寺廟中最大最精的文殊彩色塑像。

相傳當年殊像寺住持為塑這座文殊像四處張貼告示,名募全國的巧匠,各方高手聞訊趕來,但住持對他們的設計圖均不滿意,工期迫近,住持心中不覺著急。一天,一位身懷絕技的師傅帶領兒子及徒弟來拜見住持,並發願若不能如期完成塑像,今生永不返回,願剃為僧,住持聽了很感動,遂留下他們製造塑像,當獅子及文殊菩薩的身體塑好時,大家遇到難題,沒有人見過文殊菩薩的容貌也不知神態為何?大家陷入困境和無奈。一天中午大家正在做午餐時,天空驟起祥雲並傳來陣陣梵音,住持和匠師出外往空中一看─雲開霧散處文殊師利騎著狻猊的法相正在雲中,匠師急中生智,抓起廚房剛揉好的蕎麵團對著文殊真容捏塑起來,說也奇怪,當化捏好之際,文殊菩薩的真容也消失了,匠師後來要重塑,卻怎麼也塑不好,最後只好把蕎麵安在文殊身上,卻不大不小、不肥不瘦剛剛好。從此,朝拜之人擠滿寺內外,聲名遠播。當晚我們就在此做晚課及靜坐參禪。

第十三天續參觀中國三大石窟之一「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西元四六○年)由大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石窟五所,後人稱「曇曜五窟」(即今編號十六至二十窟),其他大多完成於西元四九五年前後,開鑿約費四十年,北魏覆亡前曾以泥封洞,至近代才重見天日,岩壁雕刻長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五十三個,造像五萬一千餘尊,藝術既承秦漢風格又融合了阿富汗、印度等西方繪畫雕刻技巧。其中,第二十窟的露天大佛盤腿趺坐,高十三.七公尺,造型古樸碩大,雄偉壯麗,被稱為雲崗象徵。第六窟洞高二十公尺,寬十六公尺,塔柱四面和四壁刻滿細膩的大小佛像及佛經故事「佛傳圖」雕繪詳細精彩,內容豐富,為雲崗的精華。其他窟群大多是正方形,屬塔洞,正中為方形塔柱,直達洞頂,塔面有佛像及佛經故事。然而,經歷一千多年的自然風化及人為破壞,如今僅餘十六個洞窟較為完整外,大部份均已嚴重損壞。

在趕往北京的途中,順道來到恆山最奇絕壯觀的「懸空寺」─坐落西崖峭壁間,上載危岩,下臨絕壁,始建於西元六世紀,是中國罕有的懸空木構建築,全寺鑿石為基,就巖起殿共有大小閣四十間,其中有兩座三層檐歇山頂閣樓,南北高下對峙,中隔斷崖,僅以數尺的懸空棧道相通。遊人行走其上如履深淵,不敢縱目久停。當地民謠說:「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足可道出其險峻奇特之處。懸空寺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院。

連日來的奔波,加上高山平地嚴重的適應不良,還好佛菩薩慈悲,聽說前一天北京溫度還高達三十六度以上將近四十度,今天卻轉陰,適溫的天氣減少了旅途的勞累。雖說如此,到了北京大家還是缺少了那份找尋今生前世的雅緻(大夥在路上笑談,到達紫禁城時,要找找過去世曾在三十六宮、七十二院的何處待過)。聽完導覽解說,大家走馬看花的結束這個行程,儲備體力往下一個里程碑─萬里長城挑戰。

看到萬里長城就想到秦始皇和孟姜女,我們都知道秦始皇只做了八年的皇帝,如何能完成如此偉大的工程呢?原來早在戰國時,秦國、燕國、趙國就建有城牆,防止匈奴人的入侵。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把這幾段全部連接起來並加長了很多。這項工程的艱鉅浩大難以想像,一階一階爬了幾千階梯才上了長城,邊遙想著數十萬工人,他們必需遠離家園,冒著烈日寒風在嚴厲的皮鞭下辛苦的工作;他們的汗水與淚珠不停的滴在長城的磚石上,他們的屍骨也遍佈深埋在冰冷的長城下,多少女人們忍受丈夫的生離死別,千里、萬里尋夫,也蘊育了孟姜女的故事。如今這一切都在我的腳底下,思及至此,腳歩也沈重起來,心中更是揪成一團。◎日玄(22期9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