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釋(三)

五蘊身心,皆由因緣和合而成,並無實體,包含色身及物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有,精神方面受想行識則由妄想分別而有,這些因緣和合的五蘊,宇宙萬法均無永久不變的自性,無一不空,故說五蘊皆空。

「空」是般若心經中很重要的一個字,全經共有七個空,八個不,十九個無字,全屬空之意思,所以要瞭解空,才瞭解心經。

佛法上的空,並非一無所有的空,它是指性體的空,而非一般事相的空,是指一切法當體(性體)就是空,不是經過分析才空。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由因緣所生,則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滅失之後亦無此物。萬法在生後滅前,只是一時存在的假相而已,本無永久不變的自性可言,故一切諸法畢竟皆空,凡夫因迷於外相而對萬法妄執為實有,而造無量業,於六道輪迴永無休止,無法解脫。

為什麼說五蘊皆空?文殊師利菩薩說:「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湯燄,行如芭蕉,識如幼滅。」

(一) 色如聚沫:

宇宙萬法及人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

地大是指耳體之骨肉,指甲頭髮及大地等較堅硬部份,故是固體之總稱。水大是指身上的血液及地球上之水分是液體的總稱。火大是指身上之溫度及地熱是熱能之總稱。風大是指身上的呼吸作用及地球上空氣等,是氣體的總稱。聚沫是風吹水面而聚集之小水泡。人之身體是由眾多細胞組合成,像許多小水泡聚合在一起一樣,聚沫雖有表面形狀,但空幻不實,隨即為風所滅。人之色身是四大假合而成,一旦發生病變故或遭遇意外事故,人之生命就像聚沫一樣,在轉瞬間消逝無蹤。

(二) 受如浮泡:

受是感受,乃吾人之神經感受,舒適美好的感受叫樂受;痛苦不適的感受叫苦受;不苦不樂叫捨受。如一男子在路上行走,忽見一美女迎面走來,見色動心,希望與她親近之談,如獲芳心,他一定無限歡喜,這種心理的感受叫樂受。無奈茖花有意流水無情,她擦身而過,連正眼都不看一下,此時他希望破滅,心中難過,這叫苦受。遭受挫折的男子,失望之餘,在馬路上徘徊,而對於天邊的晚霞無限美,以及路邊的野花無限香,都已無心享受,這就是捨受。

浮泡即水泡,亦由風吹或水中空氣上冒所成,水泡即生即滅,比喻人之心理感受,不論苦受、樂受,都像水泡般即刻生滅,並無實體。

(三) 想如湯燄:

想是想像,印象思維。人對過去所經驗過的事物都會留有印象,這些印象留存腦海,稍受刺激便會昇起,所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便是一種想的作用。湯燄是強烈的陽光照射在大地上,由地面上反射出熱氣所產生的光影,遠看似一股清水。此種情形在沙漠地帶,常被口渴的旅人,誤認為是綠洲上的水池。這種海市蜃樓的幻景,令人迷惑。這比喻人之妄想紛飛,有如湯燄一樣,認假為真,空幻不實。

(四) 行如芭蕉:

行是意念造作。意念是行為的帶動者,是行為的原動力,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行為,都要先動一個或數個意念。行蘊是意志活動,再起實際之外在行為,故能產生業果。芭蕉葉柄互抱如莖,中空,危脆不實,比喻人之妄念生滅不息,而所造作亦如芭蕉之危脆不實。

(五) 識如幻滅:

識是認識辦別的作用,也是吾人心之主體,叫八識心生。八識即眼識,識別顏色形狀;耳識識別聲音;鼻識識別氣味;舌識識別滋味;身體分別軟硬粗細之感覺;意識歸納前五識所得資訊,加以整理分析,產生對事物之概念,觀念;第七識末那識執取阿賴耶識之相分為自我,以及執著第六意識之分別好惡加以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貯藏前七識所有善惡種子。

幻化乃指虛幻不實,變化莫測之意。如變魔術,無中生有,如鏡花水月純屬假相,又如天上雲彩,變化無空,此比喻人之心識,剎那生滅,虛幻無常。 五蘊色法及心法,既皆虛妄不實,而眾生即妄執為實有,以故隨境起惑造業,沈落生死苦海,不得解脫。故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之目的,在使眾生能以般若妙智慧觀察五蘊身心虛妄不實,徹悟無我妙義,破除我執,而獲得自在解脫。◎日能(23期9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