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釋(四)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大乘佛法,主要在說明體相用,亦即吾人之法身報身和化身。而心經則在顯體,體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是萬法之本源。也就是吾人之真如理體,也就是心經所謂的空。

吾人之真如理體是無形無相,是空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而且是豎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週遍十方虛空,超越時空,無所不在。它起妙用時,智慧德性具足,是萬法之所依,靈明遍照,無所不在,但卻為肉眼所看不到。

所謂「色」就是萬法之外相,是吾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外境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相,這六塵相又可分為三種色─

一、有形體也可以感覺到的色:即吾人眼前可以看到,可接觸到有外表形體的色相,如長短大小,方圓形狀,青黃赤白顏色,山河大地景色,飲食起居生活等可以看到又可以接觸到的境相。

二、無形體,欲可以感覺到的色:眼睛看不到,但可以接觸到、感覺到的,如喜怒笑罵,鳥叫蟲鳴,悅耳的音樂,這些聲音,眼睛看不到,耳朵卻可以聽到。又如香臭氣味鼻子可聞,酸甜苦辣味道舌頭可嘗,冷熱氣溫身體可觸,但眼睛卻看不到,是無形體卻可以感覺到的色。

三、無形體也不能感覺到的色:眼睛既看不到又接觸不到的是法塵。法塵是色聲香味觸五塵落入第六意識所留存的影子。我們眼睛所看的色,耳朶所聽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味道和舌頭所嘗到的味道以及身體所接觸到的冷暖感覺,這些外相的影子(印象)留在我們大腦的第六識,成為意識,這就是法塵。

法塵是既看不到又摸不到的相,所以叫無形體也不能感覺到的色。

由上可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色意根對法塵雖屬心法,但意念一動,心相就起,也屬色法。所以,所謂色就是包括吾人身外、身內一切有相之相以及心識的無相之相,這是廣義的色。

狹義之色是指吾人由四大和合之色身,吾人之色身係由父母因緣和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

心經所謂色是包括廣義宇宙萬法之物質及狹義吾人之肉體色身,均由地水火四大和合而成。因緣和合所成之物質(色)因無自性,變化無常,眾生則生老病死,植物則生住異滅,礦物則成住壞空。因緣所生萬法,無不生滅變異,虛妄不實,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以諸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自性故空,叫緣起性空。這就是原始佛教最基本之原理,也是二千五百餘年前佛陀在印度菩提迦耶菩提樹下所證之真理。

緣起性空的空是指諸法的空性,也就是宇宙萬法的本體,因為這性體眼看不到,手也摸不到,但它確實存在,故叫它空。而這個空,這個性體,它具有無量的智慧功德,所以能生萬法,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故叫真空。因為它不是虛空的空,因為它能生萬法,它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故叫妙有。因為妙有雖有,卻是虛妄不實,變幻無常,終歸滅亡,所以稱這虛妄不實之假有為妙有,因它能起妙用故,所以緣起性空也就是真空妙有。

一般凡夫眼睛所見萬法,都看不到它的虛妄之相,所以堅固地執著這些有形相的萬法為實有,尤其四大因緣和合之肉體色身,更是執為實我,牢不可破。於是為了滿足這個假我,拼命的貪瞋痴,以致造業而輪迴不已,無有了時。

佛陀悲憫眾生的無知,提醒我們萬法的虛妄不實,一切造作都是無常、都是苦,一切無我,故空無自性。告訴我們一切法均是緣起性空,目的要破掉凡夫對一切法的執著,破去眾生對肉體色身是實我的迷執,開示我們悟入佛的正見,要我們猛然醒悟,一念回歸自性清淨,以了脫生死之苦。

所謂「真空妙有」,真空即指吾人之真如本性,也就是佛性。它具有無量的智慧功德,是萬法之所依。而所謂妙有,也就是佛性所發揮妙用而生之萬法。真空妙有之關係,就像水與波之關係,水與波均是濕性,水是靜相,波是動相,因波是水遇風起浪才有波。其實波也就是水,無水則無波,波不能離水,離水則無波,所以水與波之外相(外表形相)雖不同,性則無異,水就是波,波就是水。

同理,真空妙有之關係也像水和波一樣密不可分。妙有是真空所生─如波由水生,無真空妙體,法無由生(無水則無波)。而真空也是妙有所顯(有水才有波),無妙有則無法顯示真空(有波就知有水)。

再舉一例,如鏡與影,鏡喻真空妙體,影喻萬法妙有。鏡是如如不動的光明相,景則是虛幻不實變化無常的色相。外境之物在鏡中則物之影現,境就是萬法,任何境相物體到了鏡中,影相才顯現出來,物不來鏡中,鏡中則無物,故鏡如真空如如不動。有物才顯影,無物則無影,無物無影就不能顯鏡光明照物之妙用,故影不能離鏡(妙有不能離真空),離鏡則無影(無真空則無妙有)。

由此可知,真空妙有乃一體之兩面。兩面雖二,其體則一,兩面是一體之表相而已,既是一體,其關係當然密不可分。真空是本體是空,妙有是妙用是色,有體就有用,用不離體,故色不異空。有體就有用,故空不異。意謂萬有不離真空,真空也不離萬有。◎日能(24期9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