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是菩薩行

外:離一切相即禪

內:心不亂則定

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而玄空法門離相、離見、離念的法要中,其教法亦云:「離一切相,行一切善」,因為離相所行的一切善就都在「禪」中,絕非指跏趺而坐,卻內心動盪、妄想紛飛的外相為禪。因為「禪定」意為靜慮就是寂照,可以度散亂的心。它是自然的沒有個我在作什麼,不執有也不滯空,完全看「心」。若心定則身動,卻仍在禪裡,所謂平常心是道,只要有覺悟的心就能有生活之禪被體悟,因為直心是道場,而這顆直心亦為禪心。

古人說:「大道本無言,因言而顯道,直心本無相,即相而明心。」全真上人曾言:「無說即是大說。」就如同達摩祖師東來時,於講經台上不發一語,卻帶著笑意離開。都是離相而生禪意,以示教化作用,不在動或靜的表相之間,在沒有任何語言文字中,卻傳達了無限的深意,是空寂的心心相印,禪心延傳。所以,對內將心定在正知正覺裡,念念為眾生,那麼就能離外相,一切慈悲,而對外便不以假相為真,所以必須在內與外的互相貫通及對等裡,體會如古德所云:「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那麼也就心定而禪生,悟禪而心定,散亂自滅。

禪定有法師分為世間禪定(包含四禪、四空禪) 和出世間禪定(為羅漢、辟支佛、菩薩三乘聖人所修之禪定) 及出世間上上禪定(此為諸佛如來所證之那伽大定) ,不管層界為何,都因修行之體悟高低,致所證得之果位而有所不同。

金剛經於妙行無住分言:「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如此實踐,因為布施無住,所以才是妙行,而這種無住的妙行,本身就是禪。所以禪是離相心定後所產生的妙用,直指人心,使參悟者得以見性成佛。也因為「禪」是離相而生,雖知有相,卻不依相解,不為此相而讓心左右,就能生定。諸如:花開花落見其相,而知緣起故緣滅,深悟無常之真理。那麼禪意就因有相卻離相而禪參明心。又如釋迦牟尼佛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傳正法眼藏於迦葉尊者般,為離相方能意會。

金剛經:「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經典由如何降伏自心而生,也就是教我們首先要如何「定」。金剛經又言:「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意為教我們將心定在無上正等正覺當中,一切平等、自然、慈悲,也就是佛菩薩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將心安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亦同上人教弟子們:「將心時時攝受在覺知當中」就是定;又如淨土宗之極致,將佛號念至清淨,亦是定,能夠堅持初發道心,亦是定,唯心不亂就稱定。

最近因緣殊勝,常隨上人於梅嶺登山行,在「登山難修道更難」的前提中,時時警惕自我,在眾同修協同步履下山時,皆齊心唱誦三寶歌及上人聖號,就是要我們時刻在覺知當中,如同唱誦「南無清淨光明大如來」之聖號時,思索著上人因材施教的大智大悲及如何才能「清淨」,如何才得「光明」。那麼攝受自我妄心就能生定,而顯於外的莊嚴威儀,將生禪意,得以感受體悟,快快起修以淨自性。

六度萬行法中,五度皆要以般若為眼,禪定當然也須尊行。有云:「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所以禪定不露出靜態的外相,而是內心真正的清涼。如果不知道體悟生活中每一個事、理、物之間的契緣,只知口說:「生活即禪」,那麼就如周利槃陀伽尊者體悟的「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空轉法輪,也好似觀不到上人所言:「時間是止靜的,不是時間在流逝,而是生命在流逝」的真理一般,處於紅塵中,卻不覺其滾濁,更不知自性本無染的道理。況且在戒定慧三學中亦是言明,智慧由定而生,那麼禪就是智慧的另一代言。只要於自己內心定中所做的大悲行,都將生禪意,那麼顯於外,若能於眾生的意念裡起教化作用,這也正如金剛經所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所生的心就是菩薩普渡眾生的真心。因為應無所住就已離相,就已在「禪」理了。

禪定是一種方法,但入境界後仍要出境界,也就是將自己禪定的功夫,「運在心中」「動在境中」而能「化在緣中」對眾生心境得以啟發昇華。例如:馬勝比丘於走路時,就是將禪定內運在心中外動在境中而生威儀之相;更讓目犍連尊者,得以領受感動,就是化在緣中了。

有言:「天何言哉,萬物亦是生住異滅,輾轉循環。」的確,上天並無對任何萬物給予特別滋養或變難,而萬物卻不斷循環的示現三法印中「諸行無常」的真理。所以我們應該在每分每秒中張開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去離相體悟,就可體會它所散發的「禪」意。如同達摩祖師所言,能孕養蓮花的污泥也是「好泥土」,好好觀照。

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是觀」便是「禪定」,而「禪定」亦是有為之法,也應作如是觀,就如上人法語:「法無我著,行無我見,真妄無住,來去自如。」禪而非禪,定而非定,是名「禪定」,一切自如。共勉之。◎日志(30期9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