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平等 觀行無我是菩薩行

法爾如是觀

性空自顯行

平佛來如無

等心悟了我

金剛經:『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因為法是由無我而生,亦是因自性而發,本身是契因合緣,是法畢竟空寂,法並無自性,也因其法性空寂,而法法平等。四念處中要『觀法無我』,若能無我,才能為眾生而行,而做用一切善法。所以,若知法性平等而做如是的觀察、受用,改變自我妄想執著就能契入法性,修學菩薩一切大行。

六祖壇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在自性中所顯形出來的,不論「動」「靜」「聲音」「形色」,甚至「語默」都是佛法。增一阿含經:「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所以,不要對無我之法、不見平等之本體,而生出高下的妄想執著,應要返求一個與諸佛平等無二的真如自性。因為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全真上人常常在生活中將法應用得很透徹,讓我感受無上法喜。例如一句:「有事沒事心中過,心中不留舊事愁。」說盡了不罣礙的心,若要心中不留,就要達到船過無痕的畢竟空。所有妄想執著淨空,善惡種子不復栽植於阿賴耶識中。那麼,可見法性無我、無我所的分別。又如:「偶然已再因緣中,因緣再緣偶然從。」更切實的說明緣起法的無自性,也因其空無自性,而可以因內在修為而有不同的另緣果感。若以身形來談,有時當弟子無明念起時,或我慢心起時,上人即用如獅子吼之教化,醍醐灌頂般的喝斥,要降伏弟子的心。或許有人會說:「我做多,所以錯多;不如不做,以免責罵。」那就錯失成就菩提心的良機,而歸於修自淨其意的聲聞行者。因為菩薩行者,本於行一切大行中,應不覺有行。所以,若起要人恭敬、要人稱讚的心,那麼已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稱菩薩?而且金剛經十六分能淨業障亦言:「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已經在修行的人,是不願意起怒相,若不是本著怕眾生再墮六道之大悲心,誰願意奔雷嘶聲、損精傷氣呢?因此,不要怕行菩提道有阻,或行時不被認同或遭數落等,要知道此人正在考驗你,也正在成就你,要推你永不墮六道的果緣。由上便知,上人已在行玄空妙法而你也正在受持玄空妙法,前法後法,實無先後,同起無我。故法性平等,無礙不異。世尊言:「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了悟緣起見真如,豈非佛性使然。何況如世尊言:「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因此,要觀法的不一不異之本性,而非只執著於假名施設的種種語言、文字而起分別,障礙自己反觀內心的修證路。

唐朝無盡藏比丘尼有一悟道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就是說明,凡人萬苦尋春(道)不可得,豈知春(道)早就已示現。顯悟自然妙道,原在人心之上。加上子曰:「道不遠人」。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都告訴我們不是向外遍尋能成就的靈山聖地,或是事物的順遂合意與否,而不知了悟在「心」,非住大寺院能得大果,不明了心的自性虛空,才能究得果生。必須要能善於變換思惟之角度,依正心、正念、正思惟的去感悟法法的禪機妙理。否則,即使你擁壽萬年,仍不近法的邊地。所以能依止於「有法可依」的道場,當知努力,切莫再以無明分別外相,而不知契悟所宣說之法性真理,應以平等觀法,並奉行平等無我的佛化生活。

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知法皆是因緣所生,就知其體性為空,但因假名安立為「法」。其實,當應同夢幻泡影,如是觀之。所以,佛於金剛經說:「於是中無實無虛」;「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並言:「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因此,能夠對於一切事物現象都不住相、不執著、不生所得之心,就能觀一切法皆空,沒有不平等的事物,也沒有高下之法,當然就與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法相同,皆契法性。亦如上人所言:「法無我著,行無我見」就能「真妄無住,來去自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證常源(93.01.01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