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釋

以無所得故

「以無所得故」,此句經文是承上啟下之詞。無所得即無有一法可得之意。「以」作因為解,故即原故。因為無有一法可得的原故。

般若空理是無所得開展出來的,究竟涅槃也是由無所得而得。因此,若心有所得,不僅無法與般若空理相應,也無法得到究竟涅槃。

般若真空之理,就是實相理體,而實相理體,唯有依般若之功行,始能證入。而證入實相理體之後,才知道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就實相理體言,真如實相之體,本來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它不是前無而現在忽然有,也不是由外求得,它是吾人自性中所本來具有的。之所以不見,只不過為五蘊身心所覆蓋,所以一旦證得真如實相,亦只是回復吾人之本來面目而已,並非真有所得,所以說無所得。

又實相理體本自空寂,其中並無世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出世間十二因緣、四聖諦及六度等一切諸法可得之原因,正如六祖壇經所云:「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所以說無所得。

另就般若功行而言,因依行深般若能掃蕩諸相,破我法二執,摧毀一切煩惱,故能除一切苦,故依般若智能了達諸法皆空,無有一法可得。唯其一切都無所得,才是真有所得,這是因為掃蕩了眾生心中的執著妄想後,真如實性顯露,具足功德智慧,圓滿無缺,以至究竟涅槃,所以無所得才是真理。

般若既有如此殊勝之功力,所以菩提薩埵(即菩薩)依般若法門修行,照見五蘊皆空後,心中罣礙全除,心中無有罣礙,也就無有恐怖,故可遠離顛倒夢想,煩惱除盡而證得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是梵語,簡稱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合稱覺有情。覺是指對宇宙人生真理的覺悟,有情是指情識活動之眾生、指人類,所以覺有情就是指覺悟的人的意思。

菩薩除了指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有情外,也指能以真理去覺悟其他有情,使有情眾生也能出迷入覺,而獲得解脫。所以覺有情含有既自覺又覺他的意義。

又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修行人。上求佛道是智慧之追求,屬於自利。下化眾生是福德之培養,屬於利他。所以,菩薩是屬於自利利他之有情。又菩薩廣修六度行四攝法,以利他覺他為終身之工作,始能覺行圓滿,成就佛道,所以菩薩之果位是佛,菩薩也是佛之因位。二者有前後因果關係。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所謂罣礙是比喻眾生被無明煩惱覆蔽真心,以致妄想執著,身心不得自在。而菩薩依般若法門修行,以般若智觀照,諸法皆空,了達真空實相的真理,心不為任何事物所縛,故無罣礙。

凡夫眾生被五蘊色身牽罣,故有我執的障礙。二乘人證得我空,心住空中,卻為空所牽罣,權教菩薩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二邊所牽罣,故有法執之障礙。

而依心經而修行之菩薩,以深般若妙智觀空自在,所以能得到心無罣礙,因其心中已無貪瞋痴慢之覆蔽,已無任何牽罣,故無罣礙。

金碧峰禪師心有罣礙之故事:唐代有位金碧峰禪師,因般若功行甚深,可以觀空無相,使人見不到其身體。有一次,他因年壽已盡,鬼差奉命前來捉他,但到了他所住的茅舍中,卻見不到他的形相。於是鬼差就去問土地公是何緣故?土地公說:這位禪師座位的背後,放著一隻古董的紫金缽寶碗,你敲它一聲,他就會出定,你就可以看見他了。鬼差回去茅舍把紫金缽的寶碗一敲,金碧峰禪師果然聞聲出定,被見到了,鬼差馬上將禪師綁上索鍊,把他帶走了。禪師在途中心想:我的修持功夫,已由般若智照,達到明心見性,生死都綁不住我,何以會讓小鬼逮住呢?原來心罣念著祖傳的紫金缽寶碗,貪愛心未熄,以致為小鬼所拘。於是乘著鬼差與土地公談話不備之際,偷跑回來,將那隻紫金缽寶碗打碎,然後一心靜坐,無有罣礙,鬼差再回茅舍找他,撲了一個空,再也看不見禪師了。只見牆上有一首偈:「要來捉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如能鎖得住,再來捉我金碧峰。」鬼差被戲弄,亦無可奈何。

由這個故事,足以證明修行的人,雖然功行甚深,但心有罣礙,即有障礙,有障礙即落於世間法,不但有恐怖,同時也有災難之降臨。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就是恐懼怖畏的意思。由於吾人:愚痴不覺而產生妄想執著,患得患失,凡事牽累,心有罣礙,因此產生恐怖之心。

世間令人罣礙恐怖之事,實在太多了,例如家財萬貫的人,常有怕火災、小偷、強盜的恐怖;家徒四壁的窮人,則有斷炊、凍餓的恐怖;大權在握的人,則有下台失勢的恐怖;從事色相工作的人,常有色衰愛弛的恐怖。舉凡妻子兒女、房屋田產、名利地位,無不令人牽腸掛肚。又如生老病死、官府盜賊、刀兵水火、天災人禍,無不令人心生恐怖。

在修行上的恐怖,如大乘行者聽到成佛要歷經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就心生恐怖。自認難證佛果,不如退作小乘人吧!又凡夫之人著有,聽到大乘教義萬法皆空,就心生恐怖,又小乘人持戒甚嚴,一草一木皆不敢傷害。然一聽到大乘菩薩為救度眾生可以開戒殺生,就起疑情,心生恐怖。這是小乘人及凡夫不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諸法皆空所致。◎日能(93.01.01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