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淺釋(十五)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法門,可以破執離相,可以斷煩惱,消業障;可以修因證果,是獨一不二的修行法門,不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可以證得涅槃斷果,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是依般若波羅蜜而成就無上菩提佛果,三世諸佛除依般若波羅蜜多而成佛外,除此別無成佛之道。

這裡的得是無得之得,要得無得之得,必須首先心中了無所得,然後才能顯得本來面目─佛性。到了此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連無也無,心中清清淨淨,了了分明。故不落斷滅。清淨之自性,雖然寂然不動,卻能隨緣「感而遂通」而生恆沙妙用,這就是佛的果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譯為「正等」,三菩提是「正覺」。合起來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是佛的無上菩提佛果。無上是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萬德具備,沒有能比他更高的意思。菩薩雖真俗等觀,能自覺覺他,但其智慧尚未圓滿,尚有微細無明未破,福德尚未圓滿,尚有佛果可求,因此僅可稱為正等正覺,尚不足以稱為「無上」。唯有佛福慧兩足尊。究竟圓滿,才夠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正者不偏,等者平等。正等就是在自覺之後,能以真正平等,無偏無私之慈悲,去利他覺他,弘法度眾的意思。緣覺聲聞二乘人在自覺之後,安住空性中不能去覺他,所以不能稱為正等。

正覺─正者不邪,覺者不迷。正覺就是正確的覺悟。凡夫自無始劫以來,因無明覆蔽真心,執著妄想,以致流轉生死,不能出迷入覺,故稱為不覺之眾生。外道則心外求法,不知諸法無我,緣起性空之理,故所覺之道非妄即邪,不能稱為正覺。

以上可知,要達到最究竟的圓滿功德,必須有正確的覺悟,此即正覺。有正確的覺悟,才能遍知一切法而不顛倒,也才能平等利他而不偏私,無偏無私、平等利他,即為正等,智慧福德均究竟圓滿無上。因此,佛陀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在心經上給我們開示,連三世諸佛都不能離開般若法門而成就佛道,何況迷而不覺之眾生,豈可例外?豈能另覓其他途徑?眾生若不依般若而修,豈非顛倒?所以不自求而求他,心外求法者,皆是因地不正,實是自誤。上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無上菩提果位,即一切煩惱痛苦及一切顛倒夢想罣礙,完全消除淨盡,這才是真正究竟涅槃,別無它法可得。

心經的上半部專說此法無實,就是要破眾生對人我及法我之執著。下半部則反過來說此法無虛。佛陀恐眾生離相破執後,又著於空,故開示依般若法門修因,不但菩薩可得涅槃之斷果,三世諸佛亦依般若法門而證無上菩提佛果。佛陀在金剛經說:「此法無實無虛」,就是要人既不取相著實,也不捨一切法而偏空,應廣修六度萬行,廣度眾生。如此不取不捨,不即不離,行於中道而不落空有二邊,這才是般若法門之妙慧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一段經文是結嘆般若的功能。上文稱菩薩諸佛皆依般若而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功能不可思議,好像大神咒、大明咒...的功德一樣。

佛陀說法有顯密兩種說法,經典中說明道理示人修持者,謂之顯教;不事解釋,唯加持功用者,謂之密言。顯說是經文,密說是咒語。咒語為諸佛菩薩威力加被,具有秘密功德,極大神力,能令至心持誦者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增長福慧,消除業障。由此而達到如來說法度生的本懷。

咒字梵語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陀羅尼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如線貫珠,不令散失。

大神咒是形容此咒語之神通妙用,能離開災厄,用以形容般若的妙用,使人能解脫生死煩惱的魔障,有如具大神力的陀羅尼。

大明咒,是喻般若的大智,能放大光明,破除眾生愚痴無明的昏暗。

無上咒,是比喻般若是所有無量法門中,無有一法能超越它的,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有一法能勝過般若。

無等等咒是無有一法與般若相等,所以大般若經讚歎般若為咒王,是至高無上的法門。

能除一切苦者,我人以無明痴暗,妄想執著故,沉溺生死苦海,了無出期。眾生的無邊煩惱,處處執假為真,無我處,執著有我;非常久的,妄計為常,不是快樂的,認為是快樂;不是清淨的,妄執為淨,有了這些顛倒之後,也就有恐怖罣礙,因此生死不得自在。今以般若觀照之力,照見五蘊皆空,惑障頓斷,生死頓除,所以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真實不虛是叮嚀勸信的意思。這是佛菩薩慈心備至,以為般若的功德功能無與倫比,有如大神咒、大明咒...。但恐有人狐疑不信,故特叮嚀般若的殊勝功能,是真實不假,大眾要深信不疑,才不失般若勝義。

心經到此為止,都是顯說,以下則為心經之密說。◎日能(93.10.01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