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菩提為菩薩行

『發心菩提』即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能發菩提心者,更是具足了善根因緣,才得以發此無上心。《華嚴經》云:『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法故,菩提心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由此可知,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淨法長養的良田,若能發起此心精進勤行,當能成就無上菩提,因此菩提心乃是一切大願之初始。菩提之根本,更是大悲菩薩所依止之處。

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行者,上求佛道是智慧之追求,屬於自利,下化眾生是福德的培植,屬利他。上求靠智慧,下化須要慈悲心。所以,菩薩即是慈悲雙運,福慧雙修,自利利他的有情。若想行菩薩道,就須發菩提心,也就是發起成佛之心。又菩提心包括三心:

1、大智心─不著我相。

2、大願心─廣修善行。

3、大悲心─救拔眾生苦。

因此,凡是發菩提心行者,皆可稱為菩薩。

大乘佛法首重在於發菩提心,而發菩提心的菩薩是以追求究竟佛果為目標,但是如果要能達到此一目標,還是必須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因為菩提心必須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這個心也是最難發的,何況是要安住這份菩提道心,使之不退轉。

在金剛經第二分,須菩提就曾經替這些發起菩提心的人請示佛陀:『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請示世尊,要如何安住發起的菩提心?為什麼已經發起的菩提心不能常安住呢?原因即是有妄心之緣故。妄心即是貪欲五欲,攀緣六塵的心,妄心本來就是眾生無始劫以來所具有的無明習氣,內心當中的種種顛倒戲論以及各式各樣的妄想雜念,如狂猿在樹下的上下攀緣,又似痴蠅逐穢的來去不捨,也是為菩提不能安住最大的原因。發心以後,怎麼克服心中的種種妄念,掃除內心的顛倒,如何洗淨心中的諸多感染,實在是很重要。因妄念一生起,菩提心就無法安住,因此要讓菩提心安住,唯有降伏這顆妄心才可,如此才能令菩提心不退失,也才能成就金剛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如何安住菩提心呢?如何降伏其妄心呢?唯有靠修行。所以安住降伏即是修行,修行自能安住降伏。《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每參訪一善知識時,必然先對善知識說:『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然而,是知已發了心的,必然要修大行,而住與降伏,就在菩提心上轉,亦即是行菩薩道的切實著手處,而『知行』更是在住與降伏之中。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地藏王菩薩所發的菩提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早已成就了佛格。如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無處不在度眾生,所發的即是大慈大悲心。菩薩發心度眾,成就般若智慧,即以智慧為船,所以能度無量眾生,以智慧為眼,所以能見待援之苦難眾生。

我們瞭解,一般世俗凡夫最大的痛苦,即佛說的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其中心靈最痛苦之事又莫過於情感。當一個人的情感受到挫折考驗時,心靈即開始感到煎熬難安,或是一旦困境臨身,但心生恐怖、憂愁、痛苦、不安..等等,這些都是凡夫的無明痴愚所造成的果。菩薩即是深知眾生背負此永無止盡的苦難,起而發菩提心救拔其身心之苦,使之得到安樂而後已。

又於印度,有一座雀離寺,寺裡有一位長老比丘,已證得了阿羅漢果。有一天,因有事外出,他帶了衣缽等隨身行李,行李挺重的,於是便叫了一名沙彌擔著行李,跟著他身後走著。沙彌擔著行李,一路走,一路在想:人生在世,沒有不受苦的,想要捨離這些苦,到底該修什麼道?沙彌想起佛經上的經文,他又思惟道:經文裡,常可看到佛在讚嘆菩薩的殊勝,我想,要免除人生的苦,我該發菩薩心..。沙彌才想到此,走在他前面的比丘,以他心通〈六通之一〉,測知了沙彌的意念。長老比丘忽然停住了腳,轉身叫:『持我衣缽來』。沙彌應聲『是』,往前趕上了兩步,恭謹的將衣和缽雙手奉上,比丘長老接過手,又說:『來!你走前面。』沙彌應聲『是』。沙彌領前走,一面走,一面拾起方才的思緒,心想:發菩薩心,是很好,但是菩薩難為呀!若有心人要我的頭,我必須捨了我的頭;若有人要我的眼,我也必須捨了我的眼‧..。想到此,沙彌忘形的搖了搖頭,心裡想:菩薩之道,甚為艱苦呀,這事想來很難,不是我的能力所能做得到的,唉!不如,求取羅漢道,讓我自己早日脫離苦海吧!

沙彌才剛想完,身後的長老比丘,忽又叫道:『停住腳!來,衣缽的行李,你擔著!』『是!』沙彌接過行李,長老又說:『你走後面!』跟在長老身後,沙彌又一路想著,還是發菩薩心好了,畢竟,經文裡,佛讚嘆菩薩發大心,是常可見的..當沙彌想完,長老比丘又叫他將行李給長老,要他走前面。就這樣,長老比丘一下要他走前面,又一下要他走後面,如此來回折騰了三回之多,沙彌終於停頓思緒,錯愕的站住腳,請問比丘道:『師父,您為何一下要我走前面,一下要我走後面』?長老比丘徐徐地說:『那是因為你在菩薩道上,發了三次道心,所以,我就讓你走我前面;然而你又三次退失菩薩心,所以我就讓你走我後面』。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菩薩心的功德,超過三千大千世界所成就的羅漢果呀!

行文至此,我們便知,菩薩所發菩提心已安住於行當中,而妄心已無降伏可言說,發菩提心,發成佛的心至成佛,以大乘來說,本來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只是就看眾生能否發起大菩提心。能發菩提心的,將來決定成佛,反之,雖說人人有成佛之可能,但佛果亦與你無分。不發菩提心,非但不能成佛,且如《華嚴經》所說:『忘失菩提,修諸善果,魔所攝持故』。因此,每個具有善根的人都應發起上求下化的大菩提心,以一切眾生做為自已所要度化的對象,才不致於辜負了自己在此世間所俱足之善根及殊勝之因緣。◎法淨(94.04.01第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