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迷入覺 行而無住是菩薩行

在寂靜的夜,思緒沈澱之時,抬頭仰望浩瀚無垠的星空,我們是否感到宇宙的廣闊,人類的渺小‧‧‧除了生活,除了追逐自我色身的安樂與欲望,人還有更重要的生命層次。比如對於我們周遭的生命該如何付出愛與關懷,包括個人精神層次的提昇和自我心靈的探討及宇宙真理的追尋。俗云:「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如逝水不可留,真正能留下來的,是善用時間利益眾生所累積的生命精華,真正把握時間去行一切善行。觀及凡夫俗子,忙碌了一輩子,到底真正擁有什麼?能擁有的就一定會失去,因此唯有學會放下、行施、慈悲眾生,摒離一切雜念妄執,才能達到清淨自在,了無牽掛的境界。

生命中我們常有許多的執取,高、矮、胖、瘦、美與醜、富貴和貧賤..在種種的分別中產生了憎愛與取捨,遇到令我們憎惡的人、事、物,心裡倍覺痛苦。反之,遇上心裡喜歡的,即產生執迷貪愛,戀戀不捨,苦苦追求。這種因分別而產生的心裡效應,如同一張網,牢牢地網住我們的貪瞋痴,更像一面牢不可破的城牆,把我們完全封鎖在煩惱悲傷的厚繭中,成為不可能解脫的根源。

佛住世的時候,有一次說法,說到發心供養燈明的福報時,佛陀說:「供養香、燈,可得智慧和光明,因為這是最好的供養。」在場聽法的人,有國王、大臣及富商等人,大家都來供燈。因為燈很多,使道場成為一片燈海,既光明燦爛又莊嚴無比。那時有一位以乞討維生的貧女,從道場經過,看到如此莊嚴的景象,頓生供佛燈明的心。她想:「佛陀真是為眾生度苦救困的大聖人,這麼多人行燈明供養,將來一定得大福報。」於是她也想向佛供燈,但是卻因一貧如洗,沒有供燈的能力。不過她暗中許願:一定要存些錢買油點燈供佛。

她發願以後,仍照常乞討,施主給她的多是些剩飯殘羹,沒有什麼人會給錢的,後來行乞至一戶人家,那家沒有剩飯殘羹了,就給她一文錢。她雖然肚子很餓,卻也不願用那一文錢來買食物充饑,反而去買了一點油點燈供佛。當她供上燈並禮拜以後就離開了,她用一文錢能買多少油呢?所供的燈又能光明多久呢?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那些國王大臣富商所供養的油量雖多,燈光大的油燈到最後被燒完了而燈也熄了,唯有那貧女所供的油燈卻一直亮著,好像裡面的油燒不完似的,道場內的人看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事,都不知其理由何在?大家同去佛前,請佛說明。

佛陀告訴大家說:「那貧女所供的燈油雖少,但她虔誠供養的心,遠超過國王、大臣、富商之人,她是忍受饑餓而行供養的,所以她的願心高過一切的人。因此,她所供的小燈才能如此長久地放出光明。」貧女供燈是行無相布施供養,因她向佛陀行布施供養,是以不著相,不住相之心而為,並無貪福貪德之心,因此所得之福德最大。」

上人云:「離一切相,行一切善」,就是教我們在行善當中能夠離相,離開有我的念頭,這也是菩薩圓成佛果的方法。《金剛經》第四分講「妙行無住」,就是說明菩薩發菩提悲願欲度一切眾生,須離一切聲塵之相,方能與般若相應。有句話說:「有我罪則生」,佛陀云:「人一旦著了相,將會在六道當中輪迴無窮無盡,由此我們便可知,造成這些生死流轉的根本,即是由「我」所延伸出來的。比如我要富貴、名利,我要種種我想要的,由「我」延續我這份的妄心妄念之後,產生迷惑而開始造業。修行就是離一切相,捨離一個執我的妄想。否則,若說要能夠度化眾生,那是非常困難的。

要瞭解在相對的世界上,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會有壞空,有來就有去..,這些都是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所存在的現象,更是苦難的根源。要超越這些相對的現象,就必須在這相對當中找到絕對的心境,才能真正的捨離一切的迷執而入真覺。

須知,一切法由心所生,不僅能載舟亦能覆舟,心能生清淨心、懺悔心、啟發善念就能滅罪消愆。修行不離因果,起心動念即是「因」,應當把握此難得的人身跟隨大善知識,在菩提路上,廣積福慧資糧,自利利他,進趣菩提。◎法淨證常存(94.10.01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