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道心堅定 道業精進

同修來到朝陽道場學道,最主要就是要修心並觀照自己在學修的路上,心的成就到底有多少?是否已從懶惰、名利、爭奪中覺醒,不再生活於你爭我奪之中。

學道者最怕的就是道心不堅定而中途退轉,而道心堅定的人道業必會精進,就如同日能師每天早上四點多就起床,誦經、看書、深入經藏、充實自己,無非就是希望能為大眾解惑授業。如果大家在經典的領域裡,能有深刻的省思,在道業上即能精進無比。法師所講的道理皆是為圓滿眾生,大家在學修的過程中,要讓自己有聽聞的空間,思惟才能透徹,思惟透徹才能力行,達到聞思修的境地。

很多人說度不了別人或說別人無法可度,這是因為沒有自度,故無法度他。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看自己這顆心的修為者就是菩薩,照顧好自己的心念,不二過、不懈怠,隨時攝受在正知正見中,這是自度;有正思惟即可度人,自度者方能度人,不能自度就無法度他。以共業緣分來說,自度度他是一體的,融合運用,能提升彼此的共業緣分。因為在自度和度他的過程所產生的方法,是成就自己破除內心障礙的最好方法。如果只求自度,便會以為自己的修為很好,經典也讀誦的很多,學問也很豐富。可是,當自己認為已具備優秀的條件,為何自己的言論眾生還是聽不入耳呢?因為別人不愛聽,造成自己內心產生法執而生障礙。其實,眾生的言行舉止,都是要成就我們的,如果我們內心不因別人的一言一行而產生障礙,這也是自度的另一種方法。因為,人的貪瞋痴慢疑及貢高我慢心不易去除,所以在度化他人時,我們以修持的心量來反觀自照。如此一來,五毒及我慢斷除了,慈悲心增長則事理圓通,便是提升自己、成就自己達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之境界。

自度和度他是一體的,若是分成二個階段,容易產生法執和文字上的障礙。要達到菩薩初地,一定要破我執和法執。有些師父認為:為了要度化眾生,自己先到深山自修一番,參悟個十年八年後,再下山度眾生。但是在清淨的山上自修,心已離開了事與物,心沒有事與物的困擾及阻礙,六根沒有六塵來對照,便誤以為自己修得很好,已經可以下山講經說法給眾生聽了。但是,當他置身在人群之中,遇到了事與物時,沒有圓融的方法解決,一樣會困擾他的心,一樣會發脾氣,內心開始產生障礙,便認為眾生難度,又退回自度的界限了。這樣一來,就沒有達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境界。所謂的隨緣是指內心已達到大慈大悲,怨親平等,具足平等相才能稱之。我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對治八萬四千煩惱,每一種法門對治每一種煩惱,重要的是道理是否圓通?是否透徹?如果是的話,才能稱為正等正覺,如果在法與法之中產生了障礙,沒有辦法達到圓融,就不能稱為正等正覺。

現今的社會,因為功利主義較盛行,家庭成員(小共業緣)之間的互動或多或少都會存有一些溝通不良的問題。小共業緣的不健康是因為福報不夠,而福報從何而來呢?從大愛、慈悲、平等的心量中產生。而大愛、慈悲、平等需從大共業緣中成就,大共業緣若無法改變,就會影響小共業緣。如同國家政局混亂不安定,則家庭也不可能安定、健康。在大共業緣不安定的前提下,小共業緣如何能安定呢?這是有形相且看得到的比較,而靈性在有形與無形中的超越,眾生的肉眼是看不見的。社會上很多人認為經濟不好,得努力賺錢才行。但是眾生的福報有限,追求卻無限,如果追求不到,便會產生種種痛苦。所以我們要及時行功立德,從行功立德當中植福,讓福報增長,福報增長惡緣就能轉善緣,夫妻相處或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就會和諧,小共業緣(家庭)就會健康。所以越不健康、越沒有福報的家庭,更應該加緊腳步行功立德。但是凡人的心都無法思及此一層面,認為人只要努力賺錢,一定能夠改變所想要改變的一切,或是想追求什麼就能達成心願,這就是眾生的知見。眾生的知見不是般若智慧,它是受自己的眼界及意識所產生對事物看法的一種界限,是自己狹義的見解而已。我常告誡同修「事事執著知見出,智知見覺執著無」的涵意即在此。事事執著乃知見所生,若能明心見性,覺性圓滿,所有的執著就能化於無形之中。總而言之,萬事萬物因自己狹隘的見解及執著而產生內心的痛苦和煩惱,更導致共業緣分的不和諧不健康,致使在六道輪迴無盡期,無法提升到四聖道就是這個原因。

修持之人,心胸應當寬闊,只要心念一轉,萬事萬物皆能自在,怨親即能平等。心胸若能如宇宙般開闊,如大海能納百川般,無一不容,則心中平靜不起障礙,這便是真空妙有。心胸狹窄者連芝麻小事也容不下,常會為了一句不順耳的話與人起衝突,心中所想亦是為私利較多,眼界若沒有「空」的見解,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不順眼。空的見解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學修的過程中慢慢去成就,對佛理的學修和對真理的透徹。修行人要有真空的見解,一切事物才會自在平等。真正的空,是因為能容萬事萬物,故稱不空;不空含妙有,故曰「真空不空含妙有、妙有不有顯真空」。

有些眾生因無明和疑心而批評法師所講的法。但是,有修為的法師心中無所罣礙,遠離顛倒夢想。因為有修為的法師有一顆正等正覺、平等的心。因此眾生的言語,不僅不會存於法師的心中,反而會生起大慈大悲心,慈眼視眾生,這就是自度,有此心量才能達到菩薩的初地。(44期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