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慈悲是菩薩行

上人云:「慈悲沒有敵對,慈悲的力量最大。」慈悲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泉源,我們對人、對事應該抱持著尊重和感恩的態度,佛教中的佛和眾生是無二差別的,體會了這一點就能使自己發慈悲心。

文殊師利菩薩是佛教中最有智慧的菩薩,祂曾經貴為七佛的老師,在過去世中亦曾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後來釋迦牟尼降生人間得道證悟成佛,祂輔助佛陀教化眾生。有一天,一位和尚問師父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佛的老師,那祂自己有沒有老師呢?」師父答:「文殊師利菩薩碰到因緣就有老師,而這個因緣並沒有好壞之分,碰到好的因緣是祂的老師,碰到壞的因緣也是祂的老師。」這一則故事在啟示我們遇到好的因緣可生起智慧和慈悲,壞的因緣也可生起覺悟、智慧和慈悲。因此好、壞的因緣都是我們的老師,只要我們心中有顆慈悲心,也可以效法文殊師利菩薩遇因緣則有師,每遇到一個因緣都要思考,這個因緣對我有何啟示和教化?那麼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每件事情便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活在世間受人誤解和誹謗時,往往會很生氣容易失去理智,衝動型的人更會急著找對方理論。這樣不僅會造成不良的後果,也會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反而和人結下惡緣。上人常教導弟子們:『對的要讚歎,錯的要包容,心中要常存感恩的心,感恩對方讓我們學習寬容、學習忍辱。』當時,乍聽這些話時心中有些懷疑。用感恩的心來擺平心中的忿怒,怎麼做得到?那是不可能的事。一連串的問號浮在心裡,經過日經月累的歲月,從上人的開示錄中慢慢地去深思,才知是心存貢高我慢心及氣焰盛心,致使無法做到低聲下氣,無法像稻穗一樣愈飽滿頭愈低,所以感恩的心顯露不出來。在上人的教導下,不斷的學習感恩,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之外,還要學佛法淨化自己的心,我們要學會放下,學會怎樣縮小自己給別人空間,如上人法語:『有事沒事心中過,心中不留舊事愁。』要別人如何對待你,你就要如何對待別人,若是希望受到歡迎就必須學習對別人慈悲及寛容,也許在一個團體中會對某事某人看不順眼或聽到不順耳的話,就要收起自己的成見,給自己與對方一些空間,將心思放在對方身上,體諒他人的立場,這樣的行為會將事情帶入最圓融的境界。

大多數人都無法看清自己的缺點,別人的過錯卻看得清清楚楚,別人有過錯時就用手一指,而不知當用手指指著別人時,卻有三隻手指是朝向自己,指責別人的時間,比用在檢討及反省自己的時間還多。這個盲點便我們難免得罪人,致使我們無法結善緣,起一分慈悲的善念,來學習欣賞包容的美德,學會品嚐寬恕的愉悅。

所謂「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牆。」給別人一條路走,也是留給自己一條好路,若我們心中缺乏一分包容、一分慈悲,堵死別人的路等於斷了自己的一條路。所以我們要時常懷著寛恕憐憫的心,對待是非之人也要給予他們自省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修正行為、修正觀念,這不也是將惡緣轉為善緣最有智慧的相處之道?   慈悲,使我們的生命充滿無限的意義;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因為慈悲,才能美化人生,淨化社會。慈悲是要自己身體力行,不是用來要求別人的,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手段,而是真愛的自然流露,每句慈悲善語是柔軟自己的妙藥。

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地藏王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種以天下之憂而憂、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就是慈悲,使我深深感到唯有慈悲才能化干戈為玉帛、轉暴戾為祥和,唯有此心才能結善緣。今天,社會之所以不安就是大家少了一份慈悲心,所以我們要學習那份心念。一個人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可沒有那份心念,唯有發自內心的慈悲,才是屬於自己真正的寶藏。慈悲是長養我們清淨心的良方,也唯有慈悲的心念才能成就平等、寛恕、無諍的世界。◎法藏證常定(47期9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