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藍菩薩「忠孝節義」的偉大精神

受民間崇拜敬重的文衡聖帝君,大家都知道『忠孝節義』是祂的遺訓。相對於現在的社會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更顯得在民間廣受世人朝拜敬仰的忠孝節義精神的偉大。其實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時代,就了解世間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情況,人的無明愈積愈多。所謂亂世出忠臣,關聖帝君在中國歷史上最極亂的時代是最難得可貴的忠臣,以其言行證實力行菩薩道,以身作則要求自己力行忠孝節義的精神,相信大家都比我還要了解關聖帝君的精神所在及他的相關故事,我不敢在大家的面前班門弄斧。但是,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檢討交流,其實,世風並沒有日下,人心也沒有不古,這是三千年前即存在的問題。在六道輪迴中,我們還能得人身,因為我們的修持和道行,心存這份道經和慧心,再加以力行實踐發揚,自然會生出慈悲和智慧來提昇自己、解決問題和煩惱。

所謂「佛門無尊卑」我們都聽過很多佛門的故事,其中不乏以卑微的工作而成佛成菩薩的感人故事,有些貴居高位的住持方丈尚不及掃地、煮飯的人來得有成就。這和政治一樣「政治無高下」,並非總統就比較高,行政院長就較低,縣市長職位高而主任秘書就較低。每個人的成功與否,皆在於是否有愛心和忠心,有守自己的本份,不論是掃地的、敲木魚的、誦經的人各司其職,守好本份即守禮節,守禮節之行動即合乎儀是為義。

現在的禮節和中國過去傳統的禮節有相違之處,若追究道源其基本精神和道理亦是相通相融的。例如:古時候的「男女授受不親」,以現今的社會的禮節,見面需握手寒喧,若是不和人握手,別人會認為我們高姿態,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不敬即是不禮貌,握手即是敬,敬即是禮,不握手就是無禮,這和古時候的「男女授受不親」的意義雖不同,形式雖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個道理大家既然懂就要行,有教有行才能發揮良知良能。「教」即是傳道,宣發教法,就像全真上人和師父們為弘揚佛法而不遺餘力;像傳授學識的老師們,為學生授業解惑。「益我者為師也」,即使是一句忠言逆耳的話,只要有益於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隨時效法他人之優點,尊賢敬道,這就是行道,行道即是在修行,有修有教有行才能得道,得道才能頓悟,頓悟才有神通,神通不要賣弄,因為人生苦短,賣弄也沒有用。有人整天只知坐禪求得道,工作都不做,其實坐禪是為了檢討和反省及修養自己的能量,把自己累劫累世修行的水準保存住並把它發掦光大。

忠孝節義的「孝」,父母在世時,為人孝子需每日向父母請安問好,並為父母煮三餐。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時,觀察子女的志向有沒有和父親相同;父親去世後,觀察子女的行為是否遵守父親所立的良善規矩。在守喪三年內,觀察子女若能奉行不變,就可算是盡孝了!

二千年來國人受「忠孝節義」精神和價值觀的薰陶,匡正當今社會風氣甚鉅,忠孝節義的精神和社會安定有著密切之關係。當弘揚「忠孝節義」精神,落實日常生活中,促進社會祥和,安定人心,利益群眾,共創人間淨土。主講人:台南市長許添財 日持整理(48期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