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常不變 清淨安住是菩薩行

慈悲的全真上開示說:「慈悲的力量最大,慈悲能成就善緣,改變惡緣,慈悲能福慧增長,捨離八萬四千煩惱和痛苦。」要弟子們以包容與慈悲對待每一個人,不與人爭名爭利,不論是順耳或逆耳的言語、對與錯,我們要用智慧來面對世俗的觀點。

其實,每一件事情都是自己的執著與妄想心所造作出來的,是是非非也常常是自己世俗的觀點所引發出來的,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事端。「行者不見眾生過」,我們要幫助有緣的人,像母親對待子女一樣,噓寒問暖,關心他、教養他。以母親的角色而言,不論孩子如何哭吵鬧情緒,一定很慈祥的為孩子安撫他們的情緒,即使子女做錯事,也都能為他們善後,沒有任何怨言,但對他人卻是斤斤計較。如果能用母親的角色對待每一位有緣人,就是人間的活菩薩。

農業社會的時代,物資雖然缺乏,大家過得自由自在;反觀現今物慾橫流,罹患憂鬱症的人反而多了。上人常說:「人的福報有限,追求卻無限。」也因為追求不到,所以愈來愈不自在。現代人壓力大,需求多,我們要靜下心來學習,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要安住自己這顆心,否則找不到路的出口(紓解壓力),自己逼死自己。

緣生緣滅,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萬物唯心所造。上人開示說:「不是別人害我們,也不是別人騙我們,而是自己騙自己來六道輪迴,如果能超越的話,就不會逼死自己。我們人,像小鳥被關在鳥籠裡一樣地不自由。小鳥以鳥籠的蓋為頂,以鳥籠的底為底,而人以天為頂,地獄為底;人與鳥兒並無差別,六道的眾生也與鳥兒一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流轉,生死疲勞。人生活在地球上,會認為這個世界很大,一個微小的細菌生活在沙堆裏,他也覺得他的世界很大,其實大與小都是我們心的作用而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能放下、能自在,就能成就如來清淨法身。我們因為貪愛、執著,罣礙很多,無法超越生死輪迴,所以我們要常保持一份包容、慈悲的心,才能淨化我們累世的業障。」

佛說四聖諦、八正道,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無非是要行者保持清淨心,不受法的染著,不執著成佛的方法。眾生就是執著有,但是執著空也不行。執有會落於人天福報,菩薩行善要離我等四相,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是真正的菩薩,所以說離相行施非常重要。

在家修不是修行,是休息。在家修還是存有一個我執,我的家業(小共業),我的事業,我的車,我的‧‧‧等等,都是由一個「我」而演伸出來的。以「一乘法」來說,所謂「修行」是要走入人群,走入社會,行菩薩道,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如果今天我們修的是五乘共法,修五戒十善的人天福報,可以在家修,將心規範在善法裡面即可。一生為家庭拚經濟,有空的時候在家裡看電視、吹冷氣,和先生(太太)談情說愛,和子女享享天倫之樂。如果賺了一些錢,就拿來行功立德,所成就的是「福德」。

如果能夠淨心行善,造作更大,淨心可以起真心。《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產生的心就是真心,無住行施所成就的就是「福德性」。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要得到真正的滿足,是由「法」得到自在,方能稱為「清淨自在」。《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論他在何時何地,任何境界裡,他都能保持一顆清清淨淨自在的心。如果,我們聽到善法後,卻無法將它落實於生活中,那就是做到「聞」的階段而已,學佛之路貴在「聞思修」,如果我們照佛說的話,腳踏實地去做,由我們自己親自證得,歸處就清楚了。

不論任何人的毀謗或污辱而能如如不動,還能生出慈悲心,那就是慈悲的歸處清清楚楚;否則在家修就等於是在家休息,不叫修行。修行一乘的般若妙法是不相同的,修究竟成佛的妙法,在行善過程中,不論遇到順境或是逆境,都能保持清淨心,一心不變,維持在常態之中,清淨常安住,這就是菩薩行。◎法音證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