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就是菩薩行

儒家的孔孟之學,即以「仁義」二字概括道德行為。所以,凡是不計私利而為公益所行的好事,都可稱為仁行義舉。而在佛法的用語中,與「義工」相當的便是「菩薩行」。凡夫只要發菩提心,便具備了成佛的正因,雖不能於一瞬間萬行俱全,但只要盡力去做,能有一行、二行,也就算是菩薩行了。

舉個訪視的案例:住在台南縣仁德鄉四十三歲的林女士,在民國九十五年先生外遇離婚後,獨自扶養年幼二女,分別為十一歲、九歲,均就學中。林女士因長期體弱多病,又患有憂心症、坐骨神經痛,是醫院裡的常客;經濟來源僅靠家庭加工收入四仟元、政府單親補助一仟九佰元、慈濟每月贊助五仟元,扣掉需付房租費三仟元所剩無幾,實無法支付一家三口的生活費、孩子的教育費及醫藥費。林女士因坐骨神經痛致使無法久坐而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在家中打點些加工物件當收入來源,一位弱女子的生活困苦可想而知。朝陽慈善功德會於九十四年一月十日決議每月贊助三仟元及白米五公斤,解決林女士的燃眉之急。

面對一連串的打擊,林女士毅然決然迎向考驗,而台灣是個眾愛匯集之地,雖然失去丈夫的雙手,卻有更多雙手扶持著她,陪她走過人生的坎坷路。

菩薩發心種福田的事,你有多少就做多少,沒有貴賤與貧富;不論工作精細、錢財多少,只論菩薩發心,只論做與不做,不論高低卑微。能行他人之所難行,能忍他人之所難忍者就是行菩薩道。如果這個觀念不能建立,學佛、成佛的事情就無法推動。所以,諸位同修一定要建立這個心念,認定自己是初發心的菩薩行者,要學著「有什麼工作需要人手?有什救濟需要資助?」的義工,做一個初發菩提心的最佳榜樣。◎陳聖華(50期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