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觀想 學習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前幾天因為就讀佛學院的需要,而去醫院做健檢。由於不熟悉流程,所以就抬頭看指示牌。有位醫院的志工,走過來很親切的問我:「有什麼需要幫你服務的嗎?」這就是菩薩耶。

隨時觀察、了解眾生有什麼樣的需求,菩薩也要具備有雞婆性格,主動的問:「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有什麼地方需要我幫你服務的?」其實在每一次問訊禮拜的當下,我常有一種感覺,佛菩薩祂要的不單只是要我們在外相上面去禮拜祂,而是要我們能夠發出真心,能和佛的慈悲心、清淨心、智慧心相應,當我們手掌翻開的同時,我們可以來做觀想,想像佛菩薩就站在我們的面前,賜給我們一朵清淨的蓮花,要我們來學習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淨的般若精神,我想這也是我法號「空蓮」的意思。

記得第一次來到道場那是八十九年十二月,在這之前因為因緣福報不具足,所以我一直都沒有接觸佛法的機會。後來我更積極的參與功德會的各項活動和道場的課程,在這當中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在家中忙著將道場信眾大德捐獻的資料做電腦建檔的工作。但是我深知這不是主要的因素,原因在於我的心不在「法」上面,就好像海面的水,看似平靜,但是下面就好像有一個滾動的輪子,它是不斷的在翻滾,雖然常藉由誦經禮佛來壓抑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但那不是究竟之法,如果不從我們的念頭、心地著手,那個輪子還是會不斷、不斷的轉動。

曾經有段時間我很恐慌,因為我的感動在遞減,一個失去感動的人,是很可憐的;或許有人會問:人生有低潮,那修行會不會有低潮?我必須要很誠實的說,去年我生了一場大病,我的心中常不平靜,自己也對無力改變外界環境的行為模式感到痛苦。有時我們太愛自己的家了,就會希望它越來越好,相對地對家人的要求就會比較多。那時,我會和佛菩薩和觀音媽媽和師祖說說話,我只是祈求佛菩薩能夠給予我力量、給予我勇氣、更給予我智慧。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殿和靜思,我告訴自己:是自己的問題,對外界不公平、看不慣或無法理解的事物,其實都是自己心識的作用,凡事要學會放下,不要放太多垃圾在心中,否則,痛苦的是自己。修行要往內觀,要修正自己,不是去修正別人的行為,因為當你無法去改變什麼的時候,別人怎麼做是別人的事,自己要把心照顧好。

有一些修行的心得和觀念跟各位做個分享,我想一個修行人,不在於他的學問有多好,或是在學問及名相的理解上比別人好,而是在於他有沒有「正知、正見、正思惟。」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的根本思想若是錯誤,那是很可怕的。雖然六祖惠能大師要我們不思善、不思惡,如同他悟到的偈語:菩提菩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境界層次的問題,如同煤礦內雖有黃金,但須經過提煉;人雖然有清淨的般若智,我想『時時勤撫拭、莫使惹塵埃』是比較適合我們的,畢竟我們身處在末法時代,在世俗諦的動蕩當中,我們的念頭是剎那生滅的,如果沒有任何的念頭,那不是跟木頭、呆子一樣嗎?無念是要我們念念不住,要我們在面對六塵境中不起愛染分別,你一樣看、也一樣聽,但不去執著它。經文上說:『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要時常起觀照,聽一聽自己在說什麼?看一看,自己在做什麼?想一想,自己的腦袋都在想些什麼?我們常說要無念不起分別,其實並非要我們什麼都不去做思惟,而是要我們以不分別的心,去看待人世間的一切差別待遇。就像你對我好也好,對我不好也罷!我會做如是想:或許是我上輩子沒有跟你結下善緣,但至少我這輩子不要再跟你結惡緣,不要再一直糾纏牽扯下去。我們不是常說『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如同在法會期間或是每月禮拜八十八佛的活動中,最常接受信徒的登記項目就是『超薦累劫的冤親債主』。我們有沒有想過,從出生到現在,這一輩子因為我們的言語失當,造了多少口業,別人因為我們的一句話,而遭受不白之冤,更或者因為自身的利益造成別人多少的不方便,那些也是我們的冤親債主,如果不從當下改變我們的心念和言語造作,不要說累世,我們就連今生的冤親債主都超薦不完。

現代人佛法的道理懂得很多,但運用在生活中的人卻不多。如果佛法不能跟生活相結合,那佛法只是佛法,生活還是生活,永遠是平行線沒有任何的交集,就像銀行的職員數的永遠是別人的錢。記得有一次我看一個歌唱的評論節目,評審對一位參賽者說:聽你唱完歌,我發現雖然你的音色很準,但是呢?就像整型十二次的美女雖然很美,但不自然、沒有感情、沒有生命力,聽你唱完以後,我才發覺原唱者的歌唱實力雄厚,原來一首曲調如此簡單的歌曲,要唱的好,唱的有感情,並不是要加很多花俏的轉音,如果可以唱到讓聽到的人,深深的融入歌詞的意境,而深受感動,這需要高手中的高手才做的到。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不也正是如此嗎?像早期常聽上人說:有些弟子會反應要上人把佛法用文言文的方式說深一點,不要說的那麼白話文,我想是不是現代人覺得一定要說的咬文嚼字,這樣才能顯示出他對佛法有精闢的見解和程度,其實佛法並不是你要講的很深奧,佛法要講的讓人聽不懂很容易,可是你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的讓人用的到,又聽的懂,那就不簡單了!如七佛的通中說: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只有十六個字,要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要我們當下保持正念、保持清淨,要我們凡事往正面思考,看似簡單,可是這就夠我們修一輩子了,這不也是需要高手中的高手才做的到嗎?

有一句話說:學佛者,學自己也;學自己,忘自己也;忘自己,萬法得證。要先了解自己的毛病,自己的優缺點在那裡?知道了以後,也要把這些給忘掉,這樣才能去契入佛陀的教義。要常常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來這裡?我們來這裡修行的目地是什麼?先要把「因」搞清楚,我總認為因不正,果必曲,就好像郭宗明師兄說的,他除了不會生孩子以外,他發現沒有一件是他不能去做的,這很值得我們學習,沒有人是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陀,如果我們不要也不能被要求,那就稱不上是一位與法相應的佛弟子,其實這些不是說給各位聽的,是說給我自己聽的,因為在說的當下,我又再次的提醒自己,並薰染我的阿賴耶識種子,讓善法滋潤它。

每次我們在宣誓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時,我常想身外的眾生要度,心內的眾生更要度。當我們的無明、貪念、瞋恨心、妒嫉心生起時,那不是眾生嗎?我常覺得佛菩薩隨時在我身邊出考試卷給我。記得有一次在與人共事當中,我正忙於做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當有人將她負責要填寫名單的工作拿給我時,心中馬上一個念頭出來,我的工作你無法幫我分擔,為何連寫幾個字,你都要挑我正在忙的時候叫我寫呢?內心憤怒的眾生,馬上回了一句:單子在那裡,你自己寫。其實說完這句話,我馬上後悔。啊!這次又被考倒了,我為何不做正面思考,可能是因為我寫字比較工整才要我寫,馬上在心中懺悔,做為一個佛弟子,要自愛、寬容一點!我們也常常發生當別人在講我們缺點或做錯事情時急於辯解,更或者找了很多的理由來搪塞或將責任往別人身上推,在那個當下,我們有沒有看見自己內心逞兇鬥狠的眾生。偶而我們也要驗收自己一下,是否在學習佛法很多年以後,依然人我是非、煩惱、爭議不斷?佛是知非便捨,我們是知非不捨。要我們放下,我們卻說:我就是放不下啦!要我們改,我們卻說:我就是改不了!其實那是我們要不要下功夫而已,當煩惱逆境來的時候,把它當做我們的修行功課,我們今生的修行課題是什麼?看看我們最執著、最放不下的是什麼?像古代的金碧峰禪師一發現他最執著的就是他的玉缽後,馬上把它打破。我常提醒自己,要練習對外界的事物不過份的執著,不管好壞都要把自己的物欲降至最低、最簡單,慢慢的我可以體會到以「法喜為樂、以禪悅為食」。如果我們一直放縱身心在物欲名利上,如何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呢?所以一些人事上的應酬也應該盡量避免,太頻繁的應酬是不容易收攝身心的。

自己的佛道要自己去成就,人處在逆境中要學會忍耐,把忍辱的衣服穿起來,學習反觀自己,是否在行為言語上讓人產生誤解,此時要匡正自己的言語造作,而非急於去做解釋,但如果是因為自己的關係而造成別人的名譽受損,那就有釐清的必要,雖然無法像顏回不二過,但我們要在犯錯的當下馬上起觀照,一次次的洗滌,一分分得證法身。

有人說:要毀滅一個人很簡單,如果他喜歡讚美,你就不斷的給他讚美,他喜歡名聞供養,就不斷的供養他,一直不斷薰染他的習氣。不久,他自然就會在自己的習氣當中自取滅亡,我們知道悟達國師在十世當中持戒嚴謹,因為有一世被唐懿宗皇帝供迎入殿賜與沉香寶座,短暫迷失在名聞利養中。結果昔日的冤親債主有機可趁,化為人面瘡生於膝蓋上,這很值得我們警惕。為什麼有些人一段時間就要去復戒?因為在受戒的當下對法的感受力是最強的,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對戒法的清晰度、感受力、受持力會慢慢遞減,常「復戒」就是將菩提心再拉回來。

其實這次是婉娟師姐跟二師兄說:秀美你要去唸佛學院了!那安排妳上台說一下心得報告。其實我從不認為去念佛學院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唸完優越感比人強、貢高我慢的心比人重或要人讚賞我是唸佛學院正科班出來的,凡事都要聽我的,那對學佛一點幫助也沒有。古代的高僧大德,那個時代那有佛學院可以唸?上佛學的課不是要拿學分,不單只是在理念上,而是要我們在生活、行為、思想上更契入佛陀的教義。佛法在眾生中求,離開眾生就無佛法可求,佛法是要用的,是要內化轉為自己的東西,不是學了很多或讀誦了很多的經典。如果只用研究的方式,也只稱得上是一位佛學家,如果佛法不跟我們的生命相結合,就算你能夠寫、能夠講,那只是書本的,與自己的生命不相關。不過人也是要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教育才能成長,嚴謹的叢林制度和身心的磨練,我想在佛道上一定有其幫助,因為一個人的生活小細節,正可以反映他的心念和觀念,沒有人是可以在放逸懈怠中成就佛道的。

我也常想到,我們是經過了多少累世的修持才得以為人身,又是經過了百千萬劫,才得以聽到佛陀慈悲的音聲,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雖然佛陀的色身已涅槃二千五百多年了,但如果心中常有佛的存在,佛就在身旁。如果不能領受佛法,即使每天跟佛在一起,也是離佛千百里遠。雖然這段期間不常來寺中居住,也沒有過多的時間與上人相處,有時也想與上人說說話,但總覺得自己一些雜事,又何必去打擾麻煩上人呢?我有一個很特別的個性,對於自己私人需要人幫助的事往往難以啟口;如果是別人的事,我卻可以很坦然的去找人幫忙。我喜歡與別人分享感覺,有好的東西、好的事物,我希望不是只有我知道、我會而已,我喜歡大家也都會,所以有一句話說:什麼是幸福的滋味?那就是幫別人得到幸福的那種感覺。我們可以好好的來感受這句話的涵意,因為那才是幸福的真諦。

人與人相處在於心意,記得有位大德問上人說:上人您為什麼可以和那麼多人廣結善緣?您都用什麼方法?上人說:我沒有什麼方法,我都用佛法、用真心。一個人從心底發自誠心去關懷別人,我相信別人很容易會感受的出來,而且我總認為師徒貴在知心,有時心靈的交流,勝於過多的言語,所以藉此機會我要感恩這段時間,上人對我的愛護,也很感恩各位師父、師伯、師伯母、師兄、師姐們長期以來對我的照顧和鼓勵,我領受於心。

最近我時常學著在內心問自己?秀美,你清醒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索一些事情,常想我為何會生於此?在獨處的時候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常常有一種很深切的感覺,如果我不努力去面對今生的修行功課,去除自己累劫累世所帶來的惡習,今生有幸生而為人,下輩子不知會在哪裡?如同往生後,條件夠,是你想去哪裡?條件不夠,是你能去哪裡?

我也常告訴我自己,今生有幸做為一個修道人,要把角色扮演好,希望別人因為看到我們學佛後的改變,引領他對佛法、對修道人的生活產生嚮往和憧憬,與我們共事相處當中,感受到我們將佛法落於實踐中得到甦醒,而不是因自己不當或錯誤的行為或見解,對佛法失去信心。我也常告訴我自己,心中要常有別人的存在,要有大眾第一、我第二的想法,要有成就別人的雅量,要能與大眾和合相處。如果自己每天都能和佛菩薩感應,每天有緣跟大眾相處,我都要很感恩、很珍惜每次的緣份,就像前不久,我們知道日德師伯母離開我們了!在往生前的那個禮拜四,我永遠記得她面帶笑容的坐在我的面前看著我,因為我正忙著和滿足師姐辦裡建寺基金交接的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與師伯母說說話,沒想到幾天後就聽到師伯母往生的消息,人跟人的緣份,有時過了就沒有了。

去學院報到後,大家見面的機會變少了!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他所結下的緣份,因緣也時常在偶然當中起變化。我是一個很容易感動的人,只是不習慣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不過我要藉由這個機會感恩諸佛菩薩的庇佑,還有上人在修行的道路上循循善誘、慈悲關愛,令我們這群迷失在人間已久的遊子,藉由不斷的觀照提醒,將不該附著於我們純淨心靈的陳年污垢逐一洗滌,得以喚起原本屬於我們最真實的清淨本性;還有我的家庭在學佛這條路上也給我很大的自主權和第一次帶領我進入道場的婷真師姐,以及每一位曾經照顧我、鼓勵我、幫助我的同修,如果不是各位眾緣的成就,就無法得以今朝覺悟早,可以聽見如來的音聲,唯有以時刻來觀照,匡正自己的言行舉止,來令眾生感受到學佛真的很好,進而了解佛的思想、行為、可以感受到每天活在心中有佛,佛在我心中的那種喜樂,時常與人在佛道上共勉。

今生生而為人,你想要為自己打造一個怎樣的今生?又想要建構怎樣的來世?德蕾莎修女曾說過:這個世界上有一樣東西,是別人不會跟我們搶的,那就是「給」,以「無為樂」,看似沒有,卻擁有最多。我們的人生要怎麼過?需要我們好好思考。最後希望我們能時刻觀照當下的每個起心動念,在道業上更精進不放逸,如果這當中有一、二句你認為受用的,就請時常憶念它。阿彌陀佛!◎空蓮(50期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