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我 超我 無我是菩薩行

一般人在他的成長學習空間中,很多時候都伴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識,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難去觀察到別人的需求,甚至於連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我」,都不曾去探討過,所以更不用說去成就怎樣的這個「我」。如果以修行的角度來說:如《大般涅槃經》云:「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無我大自在故。名為大我。」因為修行人常說要忘掉自我,捨棄小我而成就大我,但是經典卻說:今天修行人所要成就的大涅槃是名字叫做大涅槃,而有大我之稱也是同樣的意思,這就與《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所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原本沒有所謂的大我或大涅槃可說、可證、可得,但是因為在中流的眾生,需要這樣的法,所以才說有一個大我、大涅槃之說,因為真正的大我,他是要達到無我,要一切大自在而且涅槃無礙。就如上人在應化亭所題之偈語:「生無來、滅無去、生滅見自己。」因為一切大自在,如來如去,究竟無罣礙,這就是上人常說的:「活著的時候就要達到有餘涅槃,捨報之後才能達到無餘涅槃」。

也因為一方面我們仍在中流,一方面又因為需要安立一些名相與方法,所以就依據上人所開示的話整理成「大我、超我、無我」的一個修行次第,希望能讓大眾有所收穫。

《大寶積經》云:「菩薩靜慮自在而轉,諸有所作善圓滿故,菩薩靜慮是為大我,以妙智慧為大我故。」經中舉靜慮這個修行的方法為例,來說明能成就大我的就是菩薩,而其中菩薩修行靜慮時,有兩個條件才可稱為大我:一者、自在而轉;二者、妙智慧。也就是說菩薩讓心止於一境後,若要出境馬上又能再度入境,這樣出境入境自在,甚至於在一切境中自在,不是像一般人老是心猿意馬,好不容易入境,一出境就恢復到念念煩心,所以這是不容易的。另外則要成就妙智慧,唯有妙智慧,才能如上人八化運動中的最後三句:「運在心中,動在境中,化在緣中」,一切因緣自在,諸有所作,善緣滿故。

所以很多人一直都在紅塵中打滾,沒辦法出離,都是因為起心動念的第一步,皆先想到「我」,如果能夠關心自己以外的人,無非是親朋好友,對於出離這個範疇以外的人們,也只是三不五時或心血來潮之時,一直都在小共業中遊走,所以所結的善緣有限,這樣當然就處在自己所造業緣當中浮沉。因此要脫離苦海的第一步,就是要成就「大我」。

而第二步就是要達到「超我」,就是當我們真正為眾生而作,懂得去關懷本我以外的人、事、物時,還要進一步的超越自我。上人曾在雲林環球技術學院開示中舉出:「很多人在得到名聲之後,沒有超我的意識型態,從名中取利,這種情況不能謂之成功,反而是徹底的失敗。例如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因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行為,而改寫了英國歷史;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及艾斯特拉達兩位都在領政時,因涉及貪瀆醜聞而遭唾棄或下台。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妄心本我之潛在意識沒有經過淨化,所求的名不是真正能永垂青史的名,終有一天會遭受最徹底的失敗。所以,大家一定要超越名利,做到超我的境界,才能謂之成功。」

因為如果沒有「超我」的意志,一當上有利可圖的主管時,別人拿一佰萬來賄賂,你或許不動心,一仟萬或許還可以不理會,但是如果今天是幾佰億時,你還能不心動嗎?除非你擁有超我的智慧與意識型態,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有徹底成功的條件。

接下來,如果我們還有一個要超越的我及要超越的事,那都還只是一種累積福報與善緣的方式,除了修行以外,「無我」的目標是很難去達到的,所以在《中阿含經》云:「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說明出家修行者應當要作到無我、無我所,已經有我與我所的念頭,要令它斷除,已經斷除這種念頭的,連斷除的念頭都要捨離;有高興快樂之事亦不起貪染之心,境界來時不會隨緣而變。如果修行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是為最無上的妙法,就好像船過水無痕一樣,用了這個法,卻又捨掉這個法,這是要成就無上的智慧。因為這是不容易達到的,如果有人可以達到,就是妙智慧的顯現。又《出曜經》云:「一切行無我,如慧之所見,若能覺此苦,行道淨其跡。」因為無欲無作,所以一切法無我;因為我本身不堅固的緣故,所以一切法無我;因為我不自由的關係,所以一切法無我,也因此說一切行無我。這是要有妙智慧的觀察才能覺照的,如果又能明瞭一切輪迴的造作,都是因為有了一個我,知道這一切苦之源頭,都是因為執著有一個「我」及「我所」,這樣在修行的道路上所有菩薩行,也都不會留下痕跡,就如上人所說的:「有事沒事心中過,心中不留舊事愁」,一切因為無我,而無罣礙了。因為沒有這個我,就是清淨、就是佛心,當然沒有任何的痕跡留在心中。

所以能夠走出小共業,為大共業而作就是「大我」,就像我們朝陽慈善功德會的義工,不僅要關懷同修戶,還要為她們也種下善的種子,她們不再是只有一個家庭的父親或母親,而是所有苦難眾生心中的長者與燈塔,大家都說施比受更有福,他的福報就來自於自己內心的成長,也來自於受者感恩的祝福。

唐朝有位丹霞禪師,因為在進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而改變了他的想法,一句:「考官不如選佛」成就一位有修有證的大師,這就是超越自我,沒有什麼是可能的,也沒什麼是不可能的,一切抉擇就在於我們是否學習去成就「超我的」意識型態。上人曾說一等一的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一等二的教育就是朋友間互相鼓勵,一等三的學習就是等老師來教。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當一等一的人自己教育自己,才是最好的超越。最終要達到無我的境地,一般人一定覺得相當困難,但是如果知道方法就不難,就像有一句話形容佛心,說:「若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佛菩薩只擔心眾生不能證道,這樣就會不斷的受無量苦,所以如果我們每天所關懷的眾生不斷擴大,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那麼我們就慢慢學會當菩薩、當佛了。

其實,大家都還在學習當中,希望藉由對於「我」的超然,能夠讓彼此不斷提升,由「顧三菩薩」,變成「顧眾菩薩」,那麼慧命也將隨之長養,佛、我便能同在。最後感恩上人對眾生的悲願,希望大家在菩提道上,都能遍照光明,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 (98.10.1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