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意參禪 觀心清淨地

玄妙覺真理 空相如來意

-法觀證常空

法觀師父的體悟:

日行意參禪,觀心清淨地:我們是修行人,尤其是出了家,更應該時時刻刻要參要悟,觀想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當及時把握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超越,才能攝受在正法之中,精進不懈怠。如同上人開示的偈語『日觀西山落,日出行無常,了達世間事,波羅蜜六度。』每天一覺醒來就要觀想生命短暫,時間剎那即過,一天之中很快又西山落了,其實不只是一天很快又日薄西山,像這一期的生命讓人感覺,怎麼驀然回首半百人生已過!生命的流失真是快啊!當勤精進,每天攝受在佛法中和上人的教化之下,離相行善,在逆境中能順心,心了事即了,就能觀心清淨地,事來即應,事去即靜,來應去靜,心對境時不被境所轉。讓這顆心長期保持在清淨的狀態下,成為一種自然。

玄妙覺真理,空相如來意:認真修學玄空般若妙法,就能破除執著、妄想、無明,覺悟真理,達到真空不礙妙有,妙有能顯真空,即是空相如來意。

上人的開示:

很少人在早報中對自己的偈語參悟到感動流淚,是否受到這幾天天氣的影響呢?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人和天地相應,故而流淚。自己作的偈語能真正參悟並觀想自己的心靈,才能達到這種感動。以法觀師父所受的教育程度能作這首偈語,幾乎是不可能的,應是累劫累世修行的關係。以修行角度而言,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過去生中皆有修行及發大願力,對這首偈語的參悟就會達到神人合一、自性合一,所以才會感動流淚。

人與人之間不是計較就是比較,是非觀很多,會流淚皆因悲傷、痛苦、憤怒,或是離別已久的孩子,初見面時也會感動到流淚。而對自己的偈語感動到流淚的,皆因過去生中有修行之故。日後大家對自己所作的偈語要用心體悟,並非隨緣說說就能作出偈語,是前世有修行,心靈經過淨化,透過過去、現在才能把偈語寫出來。像六祖惠能看到神秀寫的偈就能馬上也寫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偈語。這種境界若非過去生中有修行,神人合一、聖凡合一及合覺背塵,如何寫出高境界的偈語呢?修行達到最精進、時時參悟就很容易感動,隨口就能說出禪言禪語,隨時攝受在法之中,就會出口成章,而且所說每一句話充滿禪意。

依照歷史記載六祖惠能並未讀書,卻能入於高境地,真是不簡單。六祖看到任何物件就能說出禪語,「明鏡亦非台」是對照神秀的「心如明鏡台」,六祖否認有一個明鏡可見、有一個明心可得,因為當我們有一個心可得可見就已動了心,由此可見六祖的意境有多麼高深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處於不動的境界、入於三摩地中,哪裡有塵有埃呢?

我們德行要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要『日行意參禪』,我們每天動的心念稱為「意」,外不著相、入三摩地稱為「禪」,即是空,心自然而然能定,心靈能定所生之方法皆是禪,禪與定相呼相應,所說的每一句話或做任何一件事,其禪意是非常深遠的。所以要參,參即是攝受、即是規範、即是悟,參悟真理,有悟才能攝受。

日行意參禪:每日一起床後,能在行為上、意念在動時能參、能悟到禪的境界,如此才能稱為修行人。

「觀心清淨地」:對事物的禪意生出後,心靈自然清淨,成為自然後,就沒有所謂的規範,也不用規範。我們常說:『心中無非自性戒』,若沒有攝受、沒有參禪,心中能真正達到無非、達到清淨嗎?試問自己每一行每一意都是用於布施和結緣嗎?都沒有參雜個人的情愛和欲念嗎?所以說,『心中無非自性戒』這句話不可以隨便用。例如:有人問我們是否有規範的老師?可不要回答說:『心中無非自性戒』,好像自己修得很好,不會起心動念似的。要回答:我們的老師就是講真理的人,真理就是我們的老師。大家講話要圓滿一點,講話若是不圓滿,會被別人看不起,也不會受到尊重。

「玄妙覺真理」:玄妙是辦法,玄妙的道理是真理,玄很少人用,一般人說「經一事長一智」,世間智是從學習當中得到的,是入世間的種種方法,嚴格說起來是識不是真智,這個識是常識。例如:有好的常識,懂得種菜、種樹,以好的辦法幫助他人獲得財富、以好的常識教育他人以及鋪橋造路等等皆是入世間法。有好的常識能賺到錢,有好的方法能得到他人的擁護,或是做官賺得多錢,錢多也有錢多的煩惱,很多有錢人雖然有好的辦法得到世間的財富,但不見得會得到幸福和快樂,因為他們的精神界無法自在。而真理是覺悟的條件,出離世間的辦法就是真理,真理能令我們覺悟生死、走出痛苦和煩惱,讓我們幸福快樂,清淨平等常住於生命,讓生命見到最大的光明,盡虛空遍法界才能稱為真理。「世間智」不能稱為真理,因為無法令我們離開生死的辦法,都不能稱為真理。唯有真理才能令我們覺悟,覺悟才能離開六道。

「空相如來意」:所謂諸法空相,不入謂之空。我們是有情眾生,並非沒有感覺之人,雖有感覺但不會把感覺留在心中。只要動了尋找感覺的念頭,即是追求欲念。所以,每天心念意念處於不動,要以平常心來應去靜,事來相應,事去心靈很平靜、平順,不會罣礙,不會執著於事和物,觀事觀人而不入於眼根,不入並非沒有看到,而是眼根不起作用,心靈仍然很平靜,達到中道,如此才會稱為空相,若能達到此境地,就是如來心。來應去靜,沒來沒去沒代誌(台語),無來亦無去,來去清清楚楚,就像明鏡一般。佛心就像這樣,是盡虛空遍法界,力量無窮無盡,故曰不動。心不動則能達到空,心若動,則所有東西都在動。這是一首很好的偈語,大家要常常拿出來參悟。 (98.10.1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