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亦不盡 空亦不空 是菩薩行

華嚴經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這是在形容諸佛功德之無盡,以四種現象來形容,第一、依眾生剎那即生的心念而言,我們都知道在未受到淨化之前,根本是有無量無數的念頭,如果這些念頭是可以數盡的時候,佛的功德仍無法說盡!第二、如果有一天大海中的水,可以飲盡的話,佛的功德仍無法說盡!第三、當漫無邊際,廣大如虛空般,如果還可以度量它的大小、廣深時,佛的功德仍無法說盡!第四、飄泊不定的風,如果可以用什麼方法,將它繫在一處時,佛的功德仍無法說盡!當一切很難達到的現象,可數、可盡、可量、可繫時,都還不能完完整整的將佛的功德說盡。所以當不可能盡的,變成盡時,它真正就是不可盡。因此盡亦不盡,說盡實不盡,這就是佛所成就的功德,萬德圓滿,如法莊嚴。

又《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卷十讚佛咒願中云:「諸佛菩薩,所有誓願,不可窮盡。我今誓願,亦復如是。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窮未來際,盡一切劫。眾生不可盡,我願不可盡。世界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虛空不可盡,我願不可盡。法性不可盡,我願不可盡。涅槃不可盡,我願不可盡,佛出世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諸佛智慧不可盡,我願不可盡。心緣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起智不可盡,我願不可盡。世間道種、法道種、智慧道種不可盡,我願不可盡。若十種可盡,我願乃可盡。」這是要我們效法諸佛菩薩而發廣大誓願,例如『眾生不可盡,我願不可盡。』這句就像地藏王菩薩發的誓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那麼多,怎麼度得盡呢?但是當他發這樣的大願時,度盡一切眾生,這樣的願力卻是不盡的。所以說盡亦不盡,但是眾生若真度盡,就無一切眾生了,每位都成佛,也不需有佛與眾生之別,那更是不盡。因此,如果說世界、虛空等這十種可以窮盡的話,我的誓願才算到了盡頭,所以要成就佛道,一定要不斷的發這種誓願,然後累劫去實現,就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開宗明義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這位大菩薩,他累劫累世都在實行非常深度的妙智慧,經過非常長的時間,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聞聲救苦,讓所有一切有緣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所以,在我們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發願,在盡與不盡之間,就是究竟成就菩薩道的方法。

在宋朝也有一位法演禪師,提出待人處世的四個信條,稱作「法演四誡」,條文內容是:「1‧勢不可使盡:使盡則禍必至;2‧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3‧話不可說盡:說盡則人必易;4‧規矩不可行盡:行盡則人必繁。」當我們擁有呼風喚雨的勢力時,如果我們用盡,那麼災禍就會到來;當我們富甲一方,如果我們不會使用金錢,不能將福報轉為功德性,不能惜福再造福,那麼當福受盡時,一切善緣遠離,所造之業定要獨自承受;又當話講到滿或是得理不饒人時,會毀掉多年辛苦培養的友情甚至親情,就像上人說的:「如果我們沒有方法把壞朋友變成好朋友,有一天好朋友也會變成壞朋友。」所定的一切規矩,如果徹底明察秋毫,往往刻薄寡恩,永遠因為太多的前所未有,而讓規矩越訂越多,人也會跟著複雜了起來。所以,當勢如果使盡、福如果受盡、話如果說盡、規矩如果行盡,那麼災禍便會不盡、惡緣亦會不盡、無明亦會不盡、煩惱亦會不盡,當然輪迴亦會不盡了。因此在修行上從出世法到入世法,都應體會盡亦不盡之道理。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談修行,所謂的「空亦不空」。《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都知道這所生的心叫做「真心」,而這份真心為何要生呢?因為它要產生妙用,所以既然在無所住的狀況下,這顆心叫做真空,而所生之妙用就不空了,就像佛在教化眾生時,他的心是如如不動,當教化的方法出現,且確確實實在眾生的身上起作用時,就有這個妙用之法,就是不空。而佛的心就像一面大圓鏡一樣,來時相應,去時無痕,而之所以說不空,是因為方法有妙用,並非指佛的心不空。所以空的是佛的無所住心,而不空的是妙用的法,因此稱作「空亦不空」。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就像玄空法門的法要:「以離一切相,行一切善為教法」,既然是「離相」就達到「真空」,而所行的一切善就是不空,因為所做的善會真正利益到眾生,所謂的善行有可能是布施吃的、用的或是財施、無畏施或是法施,一切對於眾生的供養,都將帶領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看得到,也感受得到,所以它並不空。

《金剛經》依法出生分第八云:『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因為說到福德,並非談到福德的本體空性,所以如來才說以七寶布施之福德多,因此要把福德轉為福德性,就是要離相行善,妙行無住,那麼就是所謂的「空亦不空」。因為我們不執著於所行之善,可是它的功德卻因為我們離相行施,卻不斷的增加。所以,不住福德,則轉為福德性,雖「空而不見」,其「實而不空」,這就是「空亦不空」的道理。

所以綜觀來說,當我們能發不盡之誓願時,它就已經到了盡頭,地藏菩薩因為度不盡的眾生,而讓他已經成就菩薩道、成就佛果,因為發願不盡所以盡。因為在做一切度化眾生的工作,沒有認為他在度眾的當下,空亦不空,空者是他的真心,不空者是他的善行與果位,修行如果不知道這種道理,那麼我們往往不敢發願,不知離相而施,不知「空亦不空,盡亦不盡」之道理,那麼我們往往做了很多善行,卻只能歸於有漏的善法,而不能真正成佛成菩薩。上人說:「善盡一切有為法,就能成就一切無為法。」既然發願善盡,就從發願開始直到成佛仍不退轉,那麼這就是不盡!而如果我們能這樣去做,就能成就一切無為法,因為無為法一定無住相應,也就是空,而成就所有的無為法就是不空,因為善德圓滿佛果成就。

因為法一修行未深、佛道未證,只能用簡單的拙見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法喜充滿,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99.07.01第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