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為空、妙行為用是菩薩行

《佛說寶雨經》:「復次善男子。菩薩成就十種法而得空性。何等為十。一者能知力空性。二者能知無畏空性。三者能知不共法空性。四者能知戒蘊空性。五者能知三摩地空性。六者能知般若空性。七者能知解脫蘊空性。八者能知解脫智見蘊空性。九者能知空空性。十者能知勝義空性菩薩雖行於空而不為斷。復不執空。亦不見空性。亦不依空性。亦不入於無所有性。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而行於空。」

經中說明菩薩要成就十種方法才能徹見空性,尤其最後一項說:「菩薩雖然行於空而不為所斷」,就是說觀照一切法皆是由空所出,原本並不存在,而是當需要時才會產生。所以如果能夠知道如上人所說的:「諸法的實相就是空相,而空相就是諸法的實相」,那麼就會洞徹真正的空性,並從中跳脫出來,而不是執於一切皆空之斷滅法,而且能夠不再執著於空這個念頭,也不見空性,也不將心依止於空性上,也不入於無所有性,也就是所有一切法都是空性,沒有自性的道理,就不會再將自己的心執於觀照無所有性,這樣去成就這十種方法時,就是無時無刻都在體證空性的道理,也在空中遊刃有餘,不落於相對待之兩邊,這樣才能成就無上的菩提道。

《方廣大莊嚴經》:「體性空寂靜,轉如是法輪,不出亦不入,無因亦無相。」在轉動法輪之時,要了解法本不生,也不因它而生,也不孤起,所以它本身的體性是空寂的,根本沒有所謂的入與出之分別,就像上人所講的:最高的禪定是在太陽底下出坡勞務而不為所動,不入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即使是脫皮曬傷都不入一絲退轉與痛苦或無奈等等的感受,這樣就是最高的禪定。而修行就是更擴大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的六度萬行法,都能三輪體空,既已達到沒有什麼時候出定入定之別,就是常住不滅,而這就是佛性。既是如此,當然就無因亦無相,沒有什麼造業因緣,也沒有業報所現之身,當然更沒有使用這些方法所產生的相與用,這就是真的不入,也就是所謂的真空。

所以能夠做到不入一切法塵相,就是照見真正的空性,而時時刻刻常住於空中,又不入於空或出於空,這才是真正行於空中,因此不入為空,就是真正不落兩邊而歸於中道的真空。

既然不執於空,卻又行於空,到底修行要修些什麼呢?在《大寶積經》中云:「菩薩摩訶薩。安住深心修諸善法。何等名為諸善法耶。所謂三種妙行。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若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三種妙行。為欲勤求大菩薩藏微妙法門。」也就是說菩薩摩訶薩在成就的菩提道上,要將心安住於用深心來修一切善法,而所謂的善法,就是要成就三種妙行,一是身妙行、二是語妙行、三是意妙行。由說好話、做好事乃至所有發出之意念都在成就一切妙行,要說到「妙」,就是含攝一切智慧在其中。所以上人才以「離一切相,行一切善」為玄空法要之一,而真正能夠做到離一切外在境界之相,乃至心中所生一切之念都是在成就智慧的作用,而所行的一切善就是妙行,結合身語意三項的妙行,這就是真正的行於「空」中,這雖然仍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是一種次第追求之法,但是因為我們還是中流之眾生,還是需要知道方法之運用與實踐,但當一切都已經成為自然,那就是一種常住的作為,在不會把它當作是行菩薩道的方法,而是日以繼夜時刻都不停止的作為,因此這樣就是所謂的「不入為空、妙行為用」是菩薩所必定成就的方法。以下法一再以一首偈語分享「不入為空及妙行為用」的成就與作為。

不入為空

五眼共證

妙行為用

六度同成

這首偈語是思考上人現在常在談的五眼共證,因為要達到五眼共證,到底應該怎麼做?所以我想就以「不入為空」來做為達成五眼共證的條件與境界,因為上人常說要眼不入色、耳不入聲、鼻不入香、舌不入味、身不入觸,這個時候叫做通達,要通達、要能容下任何外塵境,就是要達到真空,因為一般人都會被六塵境所染,而起種種事項之分別,因此而有種種的執著與障礙,而如果我們可以達到「不入」,這就是對於六塵境不起分別之想,這樣就是上人常說的離相,既然離相就是禪的境界,因為上人說:「離相即禪」,那就是因為在心中有空出一切位置,去容納一切看不慣、聽不慣、聞不慣、吃不慣、碰不慣的種種外境,那這是需要智慧去成就的,而在佛法中「眼」又是一種「智慧的別名」,因為面對一切境界都能透徹,這叫做「開眼」,所以,雖然我以五眼與五蘊作對照,因為就如《心經》中所說的:「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為五蘊皆空所以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為不集一切苦,就是不入一切苦,所以不入為空,就能成就一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達到五眼共證,無一不徹見。

而看見這一切只是自利的作為而已,還要起下化的作用才能真正圓滿,所以因為已經五眼共證,而且能空而不入,才會有一切妙行,這些妙行也是因為離相不入而生,在真空中生出的妙法,都是因為要渡化一切眾生而應化的,所以擁有一切妙用,會讓人生起探討生命與菩薩道的修行,這些妙用和方法,就是渡眾的智慧,能夠這樣就是上人常說的「有法可依」,知道法的歸處,成就一切眾生,就是成就一切菩薩道,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的菩薩道即成。由於法一修行未深、佛道未證、對於佛法的體悟還尚淺,祈請十方大德能不吝指證,感恩大家,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99.10.01 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