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識心滅 自性無歸 是菩薩行

《大辯邪正經》中云:「制得六識生六波羅蜜。不染六塵名為六通。」當六根遇上六塵時,一般人都會產生六識而起種種分別之相,不斷結下善惡種種因緣;而菩薩行者在六塵中不染塵,故能轉識成智,在當下成就六波羅蜜之法。而「六識心滅」是指六識沒有分別,沒有差別相,眼根所見沒有大小、胖瘦、老少、美醜、高低、對錯等等相對的執著,不會被無明所惑,所以心滅即是心明,也就是無明滅而佛性就顯露出來了。同樣的,耳根沒有聽到侮辱毀謗、批評指教,內心不起分別作用,亦即心外沒有侮辱之人,心內沒有被侮辱的我,更沒有被侮辱的事相。所以全真上人開示:「眼藏法界心滅已,耳藏雷濤觀天際,喜怒哀樂自性衣,寬衣解扣無歸期。」為何眼與耳都說「藏」,像寶藏一樣可以海納百川,就像布袋和尚曾說過:「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不管六根接觸到六塵境之後,收入在心中都能「觀自在」,也就是十方法界盡在眼中,通達虛空與法界,這是眼的通達。而「眼藏法界」意即:一眼所見即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全開,入眼而無分別,耳根亦是如此,即使批評如雷聲、海濤聲之大,一樣不會生起作用,這就是耳根的清淨,就是上人所說的「耳通」,能夠觀看六道眾生的因緣際會,以及無明所惑之心,而能聞眾生之聲而救拔其苦。

如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云:「如是六識界非移轉非趣入,是謂般若波羅蜜多。善勇猛,一切法非移轉非趣入,如是一切法非移轉非趣入。是謂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在六識界乃至一切法中,不移不入,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反之在《注大乘入楞伽經》中云:「唯前六識起惑造業,業成難逃,感諸異報,如鏡現象不漏絲毫。故楞嚴云: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也。」所以如果不能「轉識成智」,所生業報是絲毫不漏的,更不能由他人代替的。

而我們因為六根所生的分別識中,表現在外的即是「喜怒哀樂」,如同我們的自性被喜、怒、哀、樂所包袱,只有寬衣解扣,放下這些執著妄想無住於心就能見性。所以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云:「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是歸依自己的自性,顯露自己的佛性就要除卻因分別所生的種種心,跟一切時中的不善之行。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在聽到《金剛經》中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後就大悟。《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云:「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本來清淨,也就是不藏污納垢,達到真空,既是真空即能出種種妙法,這些妙法為生妙用而生,因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如法清淨,如法具足,皆因「無所住」之真心而生。所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又云:「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一切都因自性本具,非從外來,非從非來,非從癡來,非從亂來,成就自性之戒定慧,入於三昧之中,這是自然具足,也自然顯露,所以上人才說「寬衣解扣無歸期」。因為如果自性還有一個歸期,就不是本來具有,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差別,非真正的歸期,因為還有一個想看到清淨自性的心和時間,那麼自性就不能說「不增不減自金剛」了,如果還有一個想要「得」的念頭,當然會「有歸期」,而「無歸期」就是當你能寬衣解扣之刻,當下即是,沒有第二個念頭想,因為《心經》云:「以無所得故」,達到而不作達到之想,解扣不做解扣之想,當放下一切「喜怒哀樂」即是清淨。

所以「六識心滅,自性無歸」是菩薩行者應該修學與透徹的,當「眼、耳、鼻、舌、身、意」識之心除滅,那麼無明惑即不存,顯露清淨之自性,而自性是人人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說有歸期,就又落入外來之相,所以修行要達到明心見性,就是「悟到」和「做到」,希望大家都能「離相」即禪,達到人生藝術化的最高禪法,領略「萬境本閒唯心所弄」之不該,徹底實踐佛化的法身慧命,共勉之,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103.01.01 第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