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圓圓說

專題主講人:法宜師父

這個題目的靈感是來自家師全真上人在玄空法寺無圓亭開示的法語:「大悲無邊,大智無圓。」上人說:「無圓即是真圓」,所以在無圓亭旁放置一個大圓球,幾乎沒有人能夠宏觀地看懂上人的設計與智慧,所以總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是大智無圓?

大悲無邊 大智無圓

從每個人來問這個問題可以發現,在一般人的心中,智慧代表圓滿,而圓滿是有一個「圓」可得可求。或許我們嘴巴會唸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然而從我們所問的問題就不難發覺,其實我們並不懂經文真正的涵義。有的人會說「大悲無邊」我懂,可是「大智無圓」就稍顯奇怪了。如果真的了解「大悲無邊」的意思,那麼「大智無圓」也就沒什麼好懷疑的了。

「大悲無邊」,「悲」大家都知道是慈悲,而「悲」要能夠稱為「大悲」,就是要慈悲無邊際,故稱「大悲無邊」。怎麼樣是無邊際?上人開示:「慈悲無生死,慈悲無分別,即是大悲無邊。」同理可證,大智無圓,「智」是指智慧,代表圓滿,而要稱為「大智」,則是連「圓滿」都不能執著,故稱「大智無圓」。上人說:佛的心是來應去淨,如同一面鏡子,能夠相應,卻不留一點痕跡,永遠都是那麼清晰。說到這,或許我們可以了解到,上人所說的無圓正是「佛」的境界。因此,無圓亭下一個涼亭即是「見佛亭」。

這個「無圓」就是許多修行人修行很久卻不能證道的關鍵所在。「無圓」是指不著一法、不留一法,連清淨、圓滿也不可得,即是真圓滿,盡虛空遍法界,含括容納所有的法門,卻不被一法綁住,所以上人才會說「無圓」即是真圓。唯有「無圓」,才能真正「圓滿」眾緣。

未成佛前

先廣結眾生緣

「未成佛前要先廣結眾生緣」這句話我們常在說,有沒有曾經用心去思量為什麼?我要成佛跟別人有關係嗎?肯定有,原因是我們都會因為別人而影響自己能做的能說的。廣結眾緣,這個「廣」即是大,無一法而不包。如果在我們的心中還有一個對立的人、不能原諒的人,還有一件事情我們耿耿於懷,這一個人、這一件事就像一個汙點在一塊布上,這塊布還能算是乾淨嗎?同樣的,還有一事一物我們放不下,我們的心能清淨嗎?我們是永遠無法成就佛的境界~大悲無邊,大智無圓。所以,當我們能夠廣結眾緣,也就是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看不過去的事,那也正是代表我們的心不會再被任何事物干擾波動,如此即是如如不動,成就佛果。

但是,要廣結談何容易。我們想想:大海何以能夠稱為大海?因為它能容下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河川溪流,來者不拒。請問各位,我們的這顆心要如何達到包容一切人事物?別忘了,大智無圓,無一法可得,所以我們千萬也別去想有什麼方法可求,讓我們可以去包容一切人事物。我們要做的只是問問自己,誰?哪件事?為何我們還不能選擇原諒,做到放下!為什麼不能就像忘記了哪件事一樣,真的忘了,忘了被侮辱的感覺,忘了那種忿忿不平的感覺。

我們在未成佛前就是眾生,眾生的習性就是不斷地追求,認為有一法可得,有一法可求,那麼這一法或許一開始是要成就我們的善法,但若一執著、一放不下馬上就會障礙我們的自性。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好比說,今天舉辦一場法會,為什麼法會要莊嚴?為了要讓參與的大眾能夠攝受,進而沉澱一些雜念淨化心靈。莊嚴有很多方法,譬如說法會進行中不能穿堂,也就是不能直接穿過菩薩面前不問訊就走過去,感覺是忽視佛菩薩不尊敬。這個方法很好,可以培養我們的禮儀和尊敬心。然而,一旦我們對這善法產生執著,什麼是執著?也就是被法綁死,一分為二,無法融通。所以今天如果你看到有人穿堂,當下我們的耐心、慈悲心會失去,我們很容易去批判、指責穿堂的人,甚至用不禮貌的舉動,直接要把他抓住,不讓她穿堂。其實你只是想要遵守不穿堂的規定,維護會場莊嚴;可是仔細想想,我們的態度、動作,乃至眼神難道就有莊嚴嗎?這樣的不莊嚴是來自我們對法產生執著,那麼此時我們的內心還能清淨嗎?

所以上人常常告誡弟子:佛法不說對錯,不講理論,不找藉口,不論高低,更沒有何謂圓滿,只說因緣。在因緣中要圓滿就是改變不圓滿之處,而這個改變是要有一個過程的,是需要時間與空間共同成就,這樣的改變才是圓滿。否則,看似阻止了一個錯誤產生,另一方面卻也造成雙方的誤會,甚至衝突。

為何「無圓」才能真正「圓滿」?無圓的「無」,是針對我們眾生認為「有」而衍生的妙法,也正是要徹底破除我們所有的執著。如果你認為有個「圓」可求,就永遠無法圓滿。因為每個人的圓滿認知度肯定不同,所以很多人修行很久了,卻還無法達到心中無對敵,總是不能成就真心。因為認為有一個「圓」可得,所以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理念的時候,心中就會生出分別、高低,甚至對立。許多宗教林立理論上是讓大家都可修行、可成佛,然而若是沒有般若為導航,認為自己的法最圓滿,我這個宗教才是最高境界,那麼不就連宗教本身也在跟人對立了嗎?那麼慈悲何在?因此,佛教大護法伽藍菩薩和家師全真上人心靈交會時,希望家師在末法時期萬教齊發時能出來下化眾生。上人演說的玄空般若妙法是以般若徹底斬斷無明,達到無念而念,所生的念頭不是因為善惡分別而生,達到真空生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空有圓融,以小向大,而大能回小,一切無礙。若是我們在修學任何一法,沒有以般若為導航,就會學一法便執著一法,這是眾生的通病。

曾經有人來和上人結緣,他說他以觀空來達到清淨,上人說用觀空要達到清淨,你已經動了一「念」觀,而空這是一個「境」,一念一境,你所觀的空也不是真空。好比一位學生,總是要有獎勵他才願意讀書,請問何時這位學生才能自動自發努力認真?如果我們還要觀、還要坐在一間禪堂中,心才能淨得下來,到底何時才能究竟解脫呢?

所以,上人說:「最大的禪定就是在大太陽底下為眾生而做,心依舊充滿法喜。」在五濁惡世中,還能保有善念,在種種誘惑之下,心能如如不動,這就是清淨自性的流露。不用外求任何一法,因為並沒有一法稱為圓滿。你會說:「很難」。上人說:眾生的思想都是顛倒妄想,我們只要把顛倒妄想糾正,思想就正確了,清淨就常住了。好比一塊布沾了汙點變髒了,只要把汙點洗掉,這塊布就恢復乾淨了。當對方說我們的不是,只要我們不要找任何理由,不要自圓其說,一句「對不起,我錯了。」當下你的心即是清淨的。

眼藏法界心滅已

耳藏雷濤觀天際

喜怒哀樂自性衣

寬衣解扣無歸期

誠如上人開示的法語:「眼藏法界心滅已,耳藏雷濤觀天際,喜怒哀樂自性衣,寬衣解扣無歸期。」當我們的妄心已死,五眼共證,那麼八萬四千個法門盡收眼底,一以貫之,當我們耳朵能聽進再大的侮辱都不起心動念,那麼在這天地之間,我們的心念是無邊際的,到了這樣的境界,你會明瞭眾生的喜怒哀樂正是矇蔽自性的那一件衣服,只要寬衣解扣,把這一件衣服脫下,當下便是自性顯露。不必去尋找自性在哪?更不用所謂的三大阿僧祇劫。上人說:「當下即是,因為時間是止靜的,流逝的是生命。」所以你在等什麼?有什麼可以等的?「等」本身就是一種浪費,因此,寬衣解扣無歸期,何來歸期之有!

説了這麼多,可能還有很多人聽不懂法宜到底在說什麼,因為法宜雖然已經站在台上講了,但還是不懂何謂「大悲無邊,大智無圓。」所以肯定是講不清楚。不過沒關係,剩下沒多少,你們快聽完了,而我也快講完了。如果各位大菩薩能有耐心地把這場專題聽完,而法宜也繼續努力認真講完,這就是圓滿,是不是?所以,圓滿就是這麼簡單,爭執時各退一步,工作時各進一步,讓自己能夠融入每一位眾生的心,配合對方,結合每一份力量,改變每一個困境,化為一團和氣。所以你說究竟什麼是圓滿呢?圓滿要怎麼說呢?有條約嗎?有明細嗎?問問你自己要不要放下你的成見吧!

真心無對敵

原始佛教時代,佛陀制定的戒律規定,出家的比丘每年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三個月中,都要結夏安居,定居在一處修行。

江戶時代,日本的龍門寺就舉辦了三個月的結夏安居。可是在安居期間,僧團裡竟然常常有人遺失東西,不知道誰是小偷。於是大家就把丟東西的事向住持盤珪禪師報告,希望他能查出小偷並予以驅逐,以免大眾受到更多損失和牽累。

可是日復一日,掉東西的人愈來愈多,卻始終沒有看到盤珪禪師出面處理這件事,很多人忍不住向禪師抗議說:「如果再不把小偷查出來,我們立刻退出結夏安居的行列,不留在這裡修行。」盤珪禪師說:「結夏安居的目的,就是要讓有不良習慣與不溫順性格的人,變化氣質,淨化身心。如果僧團裡連個小偷都不能容的話,叫他去那裡呢?難道讓他去汙染社會?假如你們要退出結夏安居,儘管退出;容不下小偷的修行者,也不見得比小偷好到哪裡去。」大家聽了這番話以後,對盤珪禪師的慈悲非常感動,小偷更是當下跪在盤珪禪師面前懺悔,誓言從此持守清淨的戒律。

聽完這個公案各位覺得有道理嗎?簡單來說,當你明知道或是覺得這個人很難、甚至不可能做得到的時候,你願意拿出你的耐心,挪出你的時間,撥出一點空間,讓對方有機會學習成長,你行嗎?你做得到嗎?如果這個人還是你的敵人或是討厭的人,有心結的人,更是沒有辦法了吧!而這正是我們最需要超越的,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不圓滿之處!

慈悲的力量最大

在道場曾經也有人認為有些人應該要把他趕出去,不能讓他繼續住在道場。或者像剛剛公案裡的師兄會起一個念頭:如果他不出去我就出去。或是在修行團體也常常聽到有人要換團體,這個團體怎樣不好。為何諸如此類責怪別人的念頭和種種分別心,總是不斷在心中生起,無法降伏?善念往往抵不過惡念,或是常常遲遲而來。那是因為有個「圓」在我們的心中,這個由自我產生的「圓」並非真圓,反倒是阻礙證道的分隔線。怎麼說呢?和大家分享一個公案:

某個地方不幸發生了災荒,佛教徒們發起捐款救災的活動,有人提議舉辦一場歌舞表演,以此活動來籌募善款,轉送到災區賑濟災民。有一家寺院也參加了認捐活動,因此前來欣賞歌舞表演,這當中有個新入道的學人,對此大不以為然,認為既然已經學佛修道了,就不應當來觀賞歌舞表演。因此,他雖然來參加,但是卻把眼睛閉起來,不理會周遭的熱鬧和台上的表演。表演的中途,主辦者向大家提出樂捐的呼籲,這一位初學的學人,發現有人來向他募捐,立刻拂袖而起,憤怒地說:「你們在這裡表演歌舞,我根本連眼睛都沒有睜開來看一下,你們還向我要什麼錢呢?」主辦者聽了微微一笑,然後一臉慎重地對這位學人說:「別人睜著眼睛看,只要捐一半錢就好了,可是你閉著眼睛用心看,要加倍多捐一些。」這位學人一聽,不禁啞然無言。

慈悲無生死

當我們打著圓滿的口號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利益,那我們的慈悲在哪裡?難道你睜開眼看一眼,把錢投下去幫忙賑災就會擾亂自心的清淨嗎?其實不就是害怕被人誤會出家師父也愛看歌舞表演,這時從你嘴中說的圓滿已經少了慈悲,就不是真圓滿了!沒有慈悲就圓滿不起來,因此上人開示的「大悲無邊,大智無圓」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少了慈悲就圓滿不起來,而真正的圓滿就是要慈悲無生死。如果心中有個圓就是你衡量的指標,有個衡量的指標相對就有個被衡量的人!有衡量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會計較,有計較正是慈悲被淹沒的時候。所以,這個心中的「圓」並不能讓我們達到圓滿。曾經有人請示上人,要怎麼做才能圓滿?上人告訴他:眾生會教你。所以上人一直告訴我們,不要只喜歡聽好話,讚歎我們的話聽多了就如同喝了毒藥,會死的。如果我們習慣聽讚歎自己的話,不斷地鞏固自己心中的那個圓,若有一天有一個眾生不能認同你,哪怕這個眾生說的確實是我們需要改進的,我相信我們也沒有辦法接受,因為我們被自己的「圓」設限了,你已經無法接納與自己不同意見的言語了,當下慧命馬上死掉!

所以,無圓也是要降伏自己的根本無明,心中有一個圓滿的我,有一個我對你很好的「我」,說得很好的「我」,做得很好的「我」,這樣即使你做得再好,修行再久也始終不能圓滿。因為這個圓滿的我是由自己的知見所生,而這個知見正是一個貢高的我,就是我慢,怎麼會圓滿呢?所以當很多人在讚歎上人很厲害,上人總是說:「不是我厲害,一個人不能十全十美,是我的緣分好!」如果沒有貢高的我,是不會覺得自己圓滿!所以上人開示說:「內成方、外成圓。」

上人曾經在為每個講專題的師父打分數,有個師父被打了六十分,若是以一百分來說,當下相信這個師父會有些失落,然而上人隨即說出他打分數的原則是:執著越高分數越高,這一句震撼了在場所有的人。這樣的說法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警惕,當你得到越多的讚歎、頭銜和越高的地位之同時,是不是也代表你的執著越多了,因為你所得到的這些已放不下了。所以當你做了長老後就不再親自撿起地上的一片落葉了;當你開始講經後便不再發心掃大眾廁所了。所以,你所得到的圓滿那只是世間法,並非是讓我們超越出離六道的圓滿。

所以上人說無圓即是真圓,要超越心中的圓,才能真正降伏自我。因此我們的住持法一師父有一首偈語是這麼寫的:「量圓忖方,難阻惡張,無法無相,喜歸佛鄉。」所學的方法是用來改變自己,那就是善法;若只是用來衡量別人,批評對方,便成為是障礙自己產生法執,這是法的奧妙。如同一把刀,如果刀鋒對著水果,出現的是一盤水果拼盤;若是對著人類,換來的就是傷害。所以上人告訴我們,什麼話都可以說,看你怎麼說,何時說,對誰說。

大智無圓笑談中

大悲無邊三界濃

有情無情自性空

無色無空法界弘

因此,上人開示:「大智無圓笑談中,大悲無邊三界濃,有情無情自性空,無色無空法界弘。」大智無圓笑談中,對於修行人真的是當頭棒喝,一語驚醒夢中人。因為在每天的人事物中,一旦失去慈悲、失去和氣、失去圓融,當下就不圓滿了。當你惡緣已結,何來圓滿?誠如上人開示的:夫妻吵架,吵贏就是吵輸。因為你為了贏就會吵,一旦吵了起來,家庭還有和氣嗎?還有幸福嗎?全部消失殆盡!請問你當初為了贏而吵,可是最後你贏了什麼?這是眾生的盲點。同樣的,當我們為了求圓滿而失去慈悲、失去平等心,那我們的圓滿何在呢?!

上人說:眾生就是自認為是對的才會去做,你要說他不對,他不一定能接受;你要如何讓他接受,才是圓滿之處。所以今天不管你要說什麼,重要的是對方聽得下,願意接受,可以與你溝通商量,這就是笑談中。所以大智無圓啊!並沒有哪一個方法代表圓滿,也沒有哪一句話一定可以說,只要是圓融當下的氣氛,圓滿還需用言語表達嗎?一切盡在不言中,這就是無圓圓說。

上人說:既然你認為這個團體不好,又看得這麼清楚,更應該發願留下好好幫助這個團體,這才是修行!「圓」是把不圓的地方化成圓,而不是固定一個圓要框住限制別人、排斥別人,也讓自己產生執著,這是死法。法不能是死的,要活用。「活」就是智慧的展現,「死」是執著的開始。

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說到這,或許有人會覺得是否是在否定「圓滿」,如果你們有這種感覺,那是法宜表達不夠好,絕非是否定圓滿的存在。如果法宜真是在否定,那也只是呈現法宜的境界尚未圓滿,並不會去否定佛所說的真理。如同上人說過的:從否定中得到肯定。因為眾生的質疑、毀謗、愚癡而產生對佛法的否定,更是突顯佛的境界並非一般眾生所能理解的。所以上人說:佛明瞭一切眾生的心,而眾生是看不透佛的一言一行。《金剛經》第七分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所說的圓滿,是圓滿眾緣,而在圓滿眾緣的過程中要能夠隨順眾緣,先順再調。曾經有人看到上人在跟黑道大哥講話的時候,他說怎麼覺得上人以前好像也有走過這條路。也有人說上人一點都不像上人,也有人說上人有時候看起來很兇,卻有人覺得上人很可愛很慈悲。誠如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所以你說,圓滿到底在何處現呢?

鬱鬱黃花般若經

青青翠竹自清淨

萬物有情天地迎

大小圓滿是大乘

一般眾生常常會有一個念頭,我不喜歡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那跟我的個性不合。我們會給自己一個形象,自己認為好的、對的、莊嚴的形象,自己認為是圓滿的形象。然而這個自己認為所謂的圓滿的形象,難道不也是把不在這個圓之內的眾生排除在外?所以上人開示的:「離境則真,離真則淨,離淨則性,離性則盡。」這個「離」即是上人要警惕我們,千萬不能被任何一法綁死自己,才能無圓即是真圓,真正善盡有為而成就無為。所以圓滿在哪裡?不是在我們的心裡,是在眾生的心裡。因為菩薩是以眾生心為心,眾生境為境。只要我們一念轉念,在你我之間沒有隔閡,只有長情,就是最殊勝最圓滿之處。

「鬱鬱黃花般若經,青青翠竹自清淨,萬物有情天地迎,大小圓滿是大乘。」圓滿是讓我們去體會,有體會就沒有誤會,沒有誤會才有智慧,有智慧就懂得人生要「會而不會」,會了之後而不會去堅持產生知見,即是無圓圓說,佛我同在。(103.01.01 第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