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快樂

大智山玄空法寺開山方丈全真上人對師父的教化皆是契機而教,時而嚴詞訓誨,時而柔性勸導,嚴厲不失寛容,幽默不失莊嚴,活潑不失禮節,所開示的心法直指人心,字字珠璣,心有靈犀的人常會因意念相契合而會心一笑。

道場的師父除了固定的出坡勞務、誦經禮佛,每天早上都有一堂由上人主持的早報,早報由師父輪流上台報告,內容有四大項:第一、需作一首偈語與大家分享;第二、提出對道場的建議;第三、讚嘆修為好和善行可做為眾人表率的師父及居士;第四、「供養」師父的不如法之處,請他改進。其中第四項的「供養」使許多師父感到很傷腦筋。原因有二,第一、人人都愛聽讚美的話,一聽到逆耳的話就不順心,總認為別人不了解他、誤會他,一般人遇到這種事,不是急於解釋自己的立場就是心存芥蒂,難免傷了彼此和氣。第二、一般人習慣在背後說人長短,要在大眾中當面說出別人的缺點,反而難以啟齒。因此,有師父央請上人去除「供養」單元。然而智慧過人的上人開示:「世間人『論功不論過』,修行人要『論過不論功』。」爭功諉過是眾生的通病,當過錯發生時,習慣性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比幾百噸的推土機還厲害,把錯推給別人,與自己無關。若是企劃案或活動辦得成功時,就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因此在論功過程中,每個人的比較心、計較心、瞋恨心不斷在滋長,到最後連「功」也會變成「過」。因此,上人開示要「論過不論功」。無論我們為道場付出多少、為眾生奉獻多少,都不能論自己的功勞,反而要探討自己的短處,才有進步空間。

我們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看到的都是外在的人事物,所以別人的優缺點我們一目了然,然而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點。今天透過眾人雪亮的眼睛,指出我們的缺點,從此之後不再犯同樣的錯,不會說錯話、做錯事,人格修正圓滿,人格成,菩薩格、佛格自然就成。所以供養我們的人,是我們的恩師而不是仇人,就如《梁皇寶懺》所說的:「大慈悲父」,這個人就是資助我們成道的貴人。

無我不證六道牽

慈悲不證道甚遠

一師一法圈是點

一法一師點是圈

最近法宣在早報供養的單元中連莊四次,讓法宣體會到家師的一首偈語:「無我不證六道牽,慈悲不證道甚遠,一師一法圈是點,一法一師點是圈。」

圈和點:可比喻好和壞,色和空。例如這裡有一塊大餅,上面有一點芝麻,芝麻和大餅比起來,芝麻是點,大餅是圈;大餅和大圓桌比起來,大餅是點,大圓桌是圈;大圓桌和地球比起來,大圓桌變點,地球是圈。地球和浩瀚的宇宙比起來,地球變點,宇宙是圈。那地球到底是圈還是點呢?其實是圈也是點。這就是在說「無大小」,大小是我們眼根所分別出來的,是眼界所產生的差別相,實際上它們根本無差別。

上人開創早報讚歎和供養的單元和孔子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我們已在修行,但內心難免還會有善惡之分,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只要成就智慧,就能達到怨親平等的菩薩胸懷。我們一定要有「見賢思齊」的精神,一位內心慈悲、做事勤勞、凡事為人著想的人,大家就會很喜歡他。如此一來,他做任何事時,助緣就會特別好,眾生都想要親近他。相對的,一個人若是說話愛佔上風、做事不經思考或是隨心所欲,為人奸詐巧辯,常設計別人,不管他人感受,這種人相處之初或許不知其心,但日子一久,了解其性就會避而遠之。

其實,我們不僅要「見賢思齊」,更應該「見不賢而內自省」,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缺失時就要反觀內省自己是否也犯了同樣的錯呢?俗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最重要的是知錯能改,勇於承擔自己的過失,方是智者。

一師一法圈是點,一法一師點是圈:並非有好的方法、圓滿的方法,才能做我們的老師;一個不好的方法也是我們的老師,他「以身示法」在教導我們心生警惕,如果我也像他一樣遇事不能包容,太過主觀,做事以自我為出發點,上人的開示又聽不進去,或是說到不能做到……,就會分化善緣,而惡緣增加,災難不能化解,業障無法消除。所以要「見不賢而內自省」,正面的教導是老師,負面的教導也是老師,如同一面借鏡告訴我們今日你種下什麼因,來日就會流露什麼果報。

因此好與壞、善與惡,皆無差別;若有差別,是我們的眼根、耳根不圓通所產生的差別相。所以上人開示:「修般若就無高低、好壞、美醜、善惡之分。」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修行的道路上,只要我們能用心、攝受,遇事皆能體會參悟,其實世間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教導我們,有情無情皆在為眾說法,都是我們的老師。

所以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如同佛陀在世時,提婆達多屢次陷害佛陀、毀謗佛陀、致佛陀於死命、分化佛陀的僧團和合;但佛陀仍感恩提婆達多,說提婆達多是恩師,沒有他就不能成就佛道。就是這個道理,不思善不思惡,對世間萬物才能生出感恩之心。

在早報中上人說「讚歎」和「供養」方法雖異,功效則同,就像修行中有增上緣與逆增上緣,只要能用心品嚐這其中的法味,不難發現佛法的奧妙之處。但眾生總愛聽讚嘆的美語,討厭聽到不好聽的言詞,常常把諫言和建議當作批評,縮小心量而不自知。但若能藉事練心,當因緣來時,不論好不好看你皆要看,順不順耳的話皆要聽,而且要達到聽了仍會心安自在,不入為因,菩提為果,活於當下的每個因緣,如《金剛經》中的金剛讚:「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如此入世善惡能善巧方便,出世空有才能圓融無礙,清淨自然顯露就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已活在禪的世界,沒有善惡、你我之分了。◎法宣證常化(103.07.01 第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