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別無台 上下一如 是菩薩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神秀大師最著名的一偈,一般都會舉為漸教的代表,因為大師從戒學開始談,認為身心皆要透過戒學來攝持,這樣才能遇外境而不染,所以這是剛開始依照入門的根基必須要去做的修行基礎,而且佛陀在《佛說遺教經》中亦開示在佛滅渡後要如何修行呢?就是「以戒為師」,因為有戒學才有定學才能生慧學,所以對於末法的眾生遵守一切的戒是相當重要的。

我們會以為如果不能時時洗除塵垢,何時才能心淨呢?難道我們累劫累世造了這麼多的業,都能化除嗎?在《法王經》中云:「佛言:多欲,若觀實諦諸罪悉除。何以故?多欲!昔日垢心今日淨心,一心無二更無別心,今日心淨昔心亦淨。是故當知從無數劫來諸罪盡滅。譬如千年塵鏡以衣一拂,其鏡即明,諸塵皆盡無有遺餘;又如千年闇室燃一炬燈,諸闇皆盡。汝等眾生常應一心觀一實諦,於諸法內作諸法行,去離世間一切諸法。何以故?多欲!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其法若壞行亦無常,行若無常,法則生滅,離生滅法即名真諦。」當機者問佛陀,為何能把無始以來的罪障消滅呢?佛說:如果能確確實實徹底的覺見實諦,那麼往昔無明之心與現前覺念之心,一心無二沒有另一顆心,所以往昔未覺之心與現在清淨之心同樣清淨,好像千年未擦拭的鏡子用衣布一拂拭,鏡子立即清明一樣,不留任何塵緣在上面,所以當我們以一心觀一實諦時,要離世間一切諸法,因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無常,只有離生滅法才是真諦。

大智山開山方丈全真上人說:「諸法空相就是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就是空相。」一切法都是假的,而當我們能確實知道這樣的道理,而不執著於一切諸法,那就是真的。上人開示:「玄空般若妙法有三個法要,一、以實相無住為心的本體;二、以離相行善為教法;三、以無住生心為妙用。」把修行中身、心的體、相、用說得非常清楚,已經成就實相本體了還無住於心,那這顆真心並非無作用,而是遇到救度眾生之緣時,即有妙法妙用的產生,這樣在行善的過程當中亦是離相無住,沒有救度者的相對,沒有妙法的執著,沒有能生妙法度眾的人,有人會說那這樣不是好像空走一回,其實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在心中不留下塵緣垢穢,而船已到達目的地,在受度者的心中及所存在的世界,已經產生妙用無窮,就像世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證悟後,到現在還產生諸多的妙用讓我們學習,也讓許多人發願跟隨,雖然不見色身,但法身遍滿一切處,圓滿無礙。

既然知道現在能一心清淨,過去的不清淨就不存在了,根本沒有二心,只有一心,那就是本心法身。所以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大師則是從慧學空性入門,人人本具佛性,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本來就沒有一物存於心中,為什麼還要常常擦拭呢?清淨自性本來就存在,不是再拿一個清淨之法或清淨之心放入心中,所以明鏡是為照見,並非分別,如果還有一個台上台下、好壞、美醜、快慢、五十分上、五十分下,種種相對立之法、分別之法,這樣永遠不能達到怨親平等的思維。好比一個不會抽菸的人,不必放一包菸在面前,然後持守不抽菸的戒律一樣;更好比一個知道萬法因緣,緣起性空道理的人,他不會一直在做判讀的動作與思維;如同惠能大師說要達到「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落意識分別的兩邊,而是中道思維的絕對存在。如果我們還停留在有一個台上台下、高低之分、大小之別,這樣就不能無住生心,怎能起度化之妙用呢?所以全真上人說:「我們的禪堂在天地之間,在宇宙之間,在烈日當下。」而非一間有形相的禪堂,更說:「站在自己的崗位,每個人都是主角,沒有台上台下之分。」因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已經站在娑婆世界的舞臺上了,正在依據過去我們所造的種種善、惡業交織出的劇本而生活著。既是如此,唯有廣造善因、廣結善緣、離相行善、無住生心,才是光明清淨的道路。

因此在面對一切萬物時,上人說:「鬱鬱黃花般若經,青青翠竹自清淨,萬物有情天地迎,大小圓滿見佛性。」黃花有無常異滅的因緣,也是提醒世人活在當下的覺念,青翠光明亦是因緣具足,不管當下面對的是生或滅,心境要像天地並未分別黃花與翠竹的榮與枯一樣,只有迎接納物的方便大量,沒有差異,只有因緣,當我們了解個中精髓,就會大小圓滿而澈見自己本具的佛性了,所以無別無台、無上無下,即是一如,如同前述《法王經》云:「昔日垢心今日淨心,一心無二更無別心,今日心淨昔心亦淨。」念念當下,無過去、現在、未來心之別。

因此《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云:「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所謂「心中無非自性戒。」非是守戒條之法。不知戒心,只知戒皮;不知戒心,只知戒別人,不知戒自己,這樣的戒就會淪為綁貓儀式,不入戒髓,只是皮毛。所以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把法的歸處說得很清楚。另言:「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不能在清淨的菩提中,還有樹、台的分別,若能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所以「無別無台,上下一如」是菩薩行,共勉之!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