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偈語

法藏三千無量劫

玄空般若一海會

不宗不派聖道歸

善巧方便佛性位

法藏三千無量劫

法藏三千:每一個法都是緣起法,而每個緣起法皆存在於三千世界。我們在此地沒了,還會在別處生,去到菩薩的世界或是到任何地方都是三千世界,不會因此而消失。換言之,一切法皆藏在三千世界裡,包括一張桌子、依報正報、色法心法、有情無情都是法,都藏在三千裡,故曰緣起法。

人從生到死這個過程是肉眼的分別,認為死就死了,不知道死了之後又會在別的地方出生;一個人死了、色身壞了,但他並沒有滅,仍藏在這三千世界裡,所以說,法藏三千皆在虛空中。

不要誤以為這一世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所有的法皆不滅才能法藏三千,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不滅的,只是不知在何處生而已。例如:我們行菩薩道、做大菩薩,即是從菩薩道生;如果為非作歹,設計陷害別人,盡做一些傷天害理、禽獸不如之事,那麼這個生命也是不滅,會出生在畜生道任人宰割。萬相由心起,行善做好事則在三善道,做惡多端則在三惡道;以般若為導,勤修六度一定能離開六道,這個道理一點也不迷惑,非常清楚。

般若亦是藏在三千大千世界不會滅,因為眾生需要般若來成就;玄空般若也是法藏三千,正在娑婆世界開演,從頭不滅,以後也不滅,只是空間時間地點不同而已,因為不滅故稱為「法」。大有大法、小有小法,地球從「成住」到「壞空」爆掉後也不滅,因為爆掉後成為微塵,微塵日後還會聚合形成混沌初開,所以是不滅的,我們的生命也不滅,無即不滅的意思,這就是法藏三千無量劫。

已通達這種道理的人則能了解法藏三千真實義,一理通萬理徹,通達一切種法,於一念中洞徹十法界的一切性相、事理,能大小圓融,無有罣礙。《華嚴經》如來現相品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的法身常處於佛的淨土中,但佛身無處不在,只要眾生發心相應,感無不通。所以說,佛身不生不滅亦藏在三千中;「無量劫」無法計算時間,也不用計算,因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故曰「法藏三千無量劫」。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多時是指無量劫,長遠劫以來所修所證的法皆是要普度眾生、聞聲救苦,所以不論身處此世界、他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皆是如此作為,三千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

無量是個數字,代表很多之意,這是以肉眼的分別心而言,才有無量之說。佛的一念即是當下,念念相繼,念念都在當下,哪有無量可說?無量乃是為讓眾生了解是時間很久遠之意。我們在生老病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無量的生死中,故稱為無量劫。

玄空般若一海會

般若是正法,玄空般若是無上法,也是第一義。般若是點「心」不點「皮」,才堪稱為般若開演。有人說要從「戒定慧」的戒開始,由戒生定,定中生慧。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由戒講起,時時勤拂拭即是不讓無明的念頭生起,要守戒律,如:話不能亂講,不能打妄語,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神秀教示學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由心講起,而現在的修行人卻從頭皮講起,這是有差別的。

六祖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提倡明心見性,當下頓悟即見自性。五祖看到惠能寫在牆上的偈語後,拿鞋把偈語擦掉,既然「本來無一物」,連「無」的念頭也要去掉,把六祖惠能推向更高的境界,並為之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惠能甚深的般若智慧當下徹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此,對於戒定慧的看法則有別於神秀的認知。惠能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惠能大師所闡明的是發自內心自性的重要。

玄空般若是菩薩的聖會,沒有般若無法成菩薩,一般人的善行只是延續福報無法成就妙智慧;玄空般若法界開演,你們的奉獻和付出會成就無上的智慧、無上的因緣。我們今生值遇玄空般若開演,要利用時間來參加玄空海會,即使是掃地、洗菜、為眾生付出,日後一定會得到無量的善緣和福報。

不宗不派聖道歸

若還在論宗論派,如何能入聖道?不宗不派才能歸於真正的聖道。佛陀在《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何會產生差別?乃是立宗立派之故。般若無差別,因為五眼齊開即無差別相。無為法是般若的辦法,如《心經》所云之法皆是無上法:「無眼界、無意識界。」若是眼有界、意識有界,不能體解般若真實義,無法大小圓融,則難歸聖道。

般若沒有宗派之別才能歸於聖道,論宗派、分教別,要入聖道是很困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何宗何派所依?不宗不派!所有眾生皆要以此般若為依歸。釋迦牟尼佛講般若三十二年也不曾論宗立派,宗派是後來的佛弟子創立的。例如,佛陀拈花微笑時對大迦葉尊者說「正眼法藏」,一眼可通達法界,看通、看透宇宙萬物,才可說是正眼,才可說是法藏。

般若開演,不言宗不言派,非以宗、以派入聖,是直接以般若妙法入聖,這就是法的歸處,一清二楚,將這一境一念轉變,惡念轉善念,由般若成就聖道而非以宗派來成就。

如果成就般若妙智慧,善巧方便度眾生,如六祖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凡夫的肉眼卻將善惡分得很清楚。有人說:「上人,您對善惡都看不清楚,一個品性或行為或習慣不好的人,您怎麼都不念他駡他。」對於思想行為有偏差的人,我們要耐心等待他的轉變,用我們的真心真情助他改變,「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智慧。善惡看得太清楚,分別心就產生了,沒有智慧,法的歸處不清楚。觀世音菩薩怨親平等、慈眼視眾生,但凡夫俗子怎會怨親平等?這是我的小孩、我的父母,分得非常清楚。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云:「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佛宣說的是什麼法呢?父母恩重難報啊!

一般人會分自家的和別人家的,你的家人、我的家人,佛陀不會有此分別,以平等心對待每一位眾生,因為佛了解共業緣份佈滿四聖六道,現在世雖不是我們的父母,但是過去世或未來世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親眷,這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智慧;凡夫俗子沒有這種智慧,因此會在彼此之間產生分別。一個有分別心的人就會有煩惱和痛苦,若是沒有智慧把壞的轉變為好的(惡緣無法轉為善緣),你最愛的人日後也會變成仇人。在這世間有如演連續劇般一直播演,男女之間一見鍾情,三、五年後有可能離婚甚至互相詛咒對方,好的(因緣)也會變成壞的(惡緣),壞的冤仇愈結愈深;所以說,壞的不能變好(把惡緣轉為善緣),日後最好的也會變最壞的。如果智慧沒增加,愈活愈沒尊嚴,活得沒有顏面,大家都知道要知廉恥,但是在無量生死裡墮入三惡道中又怎會知廉恥呢?

善巧方便佛性位

般若開演要善巧方便,所謂善巧方便即是怨親平等、慈眼視眾生、不思善不思惡;有思善思惡之心就無法善巧方便,好壞、善惡分得很清楚,心中想著這個人是仇家又怎能對他起善巧方便?看他缺什麼就給什麼呢?對一個你怨妬的人能起善巧方便,看他缺什麼就給什麼嗎?一句好話說得出口嗎?不僅說不出來,看到對方遠遠從那邊走來,你就閃避轉身走別的路,既然不想和他碰面又怎能起善巧方便呢?

一個人如能起善巧方便即不思善不思惡、怨親平等、大小圓融、美醜圓融,即清淨心,善巧方便即佛性位顯露,證得清淨之道、證得慈悲之道、證得大愛之道、證得包容之道,佛性位是從做當中顯露出來的,所謂證道即無道可證。所以,我曾說「大智無圓笑談中」,無論跟誰說話都能笑能談,這就是大道。有的人說得頭頭是道,障礙卻很多,傷痕累累,口說道理,心裡卻受傷害。所以說,修行真的要有妙法。

歸於聖道的人必定是成就般若、大小圓融,故能善巧方便教化眾生,別人用什麼心我們來與之相應、去則靜就是佛性位,心即佛,佛即心。

「弘天地之恩三界之情,塵眾因之聚三千之大,如色亦如空一切諸法,願大命更大一真法界。」這是緣,在無量劫之中我也是弘揚正法,天地之恩是上天保護我們、土地蘊育我們。塵眾因之聚三千之大: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盡虛空遍法界,大到不可量,而我們造的業也同樣多到不可數。

佛陀時期的金剛會上是聖會,現在的玄空海會是聖會,未來的龍華三會是彌勒佛下化的聖會,聖會即不論宗、不論派。所以,大家懂得修行最重要,就能回歸佛性位。◎法文恭錄(104.07.01 第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