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不得 究竟寂靜 是菩薩行

全真上人常說:「一法不二、一心不亂。」清淨是一法,慈悲是一法,般若是一法,平等是一法,光明是一法,若離此一法即是非法,不如法,所以成就菩提之法唯一無二。上人開示:「無住為因,菩提為果。」如是因如是果,一法通達,這就是心經旅路,就是菩提道法,僅此一法。

廣欽老和尚常告誡弟子說「要老實念佛」,如果我們有時念、有時不念,就是二法;如果今天念,明天不念,就是二法,就不老實,當然無法成就。上人也常善咐囑弟子「要好好修」,如果我們興起就修,不想就休,斷斷續續,就是二法,就是沒有「好好修」,就有二心,怎能成就一心不亂,一心清涼,一心無礙?所以在《合部金光明經》中云:「何者是菩提心?世尊!於菩提者,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離菩提者,菩提心亦不可得。菩提者不可言說,心者亦無色、無相、無事、無業非可造作,眾生者亦不可得亦不可知。」先從正面說三心不得是菩提,又從反面說,如果離開清淨那麼也沒有所謂的菩提心,但若將「菩提」與「心」分開來說:「菩提」本來就不可言說,是一種境界,常住不變的;而「心」呢?更是無色、無相、無事、無業,並不能造作而成的。當然芸芸眾生如何能因色、相、事、業之法而得知呢?因為若說清淨,就有相對的不清淨,這就是二法。所以清淨是將無明徹底解脫出來而得,是由去除污垢而成清淨的,而非再以一清淨之法入於心。所以菩提即心,心即菩提,本無一法可得,亦無一法可滅。如六祖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而且人人本具,無有收受,真是「奇哉奇哉,妙哉妙哉」。

既然菩提心要三心不可得,可是凡夫眾生怎麼探知?如何了解呢?在《大智度論》中有云:「佛以現事譬喻答:如燈炷非獨初焰燋,亦不離初焰;非獨後焰燋,亦不離後焰而燈炷燋。佛語須菩提!汝自見炷燋,非初、非後而炷燋,我亦以佛眼見菩薩得無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離初心;亦不以後心得,亦不離後心而得無上道。燈譬菩薩道;炷喻無明等煩惱;焰如初地相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燋無明等煩惱炷,亦非初心智焰,亦非後心智焰,而無明等煩惱炷燋盡得成無上道。」第一個要了解的是焰的相續不斷性,菩薩道從點亮心燈開始,也就是從初地菩薩至成就金剛三昧智慧的無上道,過程中不斷智慧的累積與成就,因為相續的法身慧命不斷,讓我們從凡夫地提升到聖地、菩薩地、佛地等,在終至證道的過程中,不離開初地的智慧,也不離開無上道的智慧。所以佛說:「我亦以佛眼見菩薩得無上道,不以初心得,亦不離初心;亦不以後心得,亦不離後心而得無上道。」既是如此,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以法身慧命來說都是同一心,只是過程中不斷的以般若妙智慧斷一切無明煩惱,而智慧的成就亦無法做初與末的切割,如說:「焰如初地相應智慧乃至金剛三昧相應智慧。燋無明等煩惱炷,亦非初心智焰,亦非後心智焰,而無明等煩惱炷燋盡得成無上道。」所以菩薩應成就三心不得。

又《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妙生!此世界中所有眾生種種性行其心流轉,我悉了知。何以故?妙生!心陀羅尼者,如來說為無持。由無持故心遂流轉,何以故?妙生!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眾生之心是無所攝持,是故隨心流轉,佛之心是無所住持,是故應機而轉,但是「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同一體性,所以雖曰眾生與佛有異,因為眾生三心分別,佛乃無別,若能達於此境,即心即佛,三心不得,究竟圓滿。

既然沒有三心,終究一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究竟寂靜之地,而在《大般涅槃經》中有明示:「云何寂靜?寂靜有二:一者心靜;二者身靜。身寂靜者,終不造作身三種惡。心寂靜者,亦不造作意三種惡,是則名為身心寂靜。身寂靜者,不親近四眾,不預四眾所有事業。心寂靜者,終不修習貪欲恚癡,是則名為身心寂靜。或有比丘身雖寂靜心不寂靜;有心寂靜身不寂靜;有身心寂靜;又有身心俱不寂靜。身寂靜心不寂靜者,或有比丘坐禪靜處遠離四眾,心常積集貪欲瞋癡,是名身寂靜心不寂靜。心寂靜身不寂靜者。或有比丘親近四眾國王大臣,斷貪恚癡,是名心寂靜身不寂靜。身心寂靜者,謂佛菩薩。身心不寂靜者,謂諸凡夫。」所以大概有四種分類,是要提醒大家端身寂靜處應知斷貪嗔癡,而身處華堂親近四眾亦應斷迷解惑,上求下化,以期達到身心俱寂,祝福大家都能「三心不得,究竟寂靜」,成就無上菩提果,共勉之!◎法一證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