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對價 因果對等 是菩薩行

有內外之分才會迷失方向

有對等關係才會失去慈悲心

這就是對等的迷失

全真上人在一○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對智慧青年開示:

有些人認為「到寺院掃地不如在家掃,何必去道場掃呢?」這是有內外之分,認為在家掃是掃自家的,掃街淨灘做公益或去道場掃地是掃別人的。人,就是有內外之分才會迷失方向,有對等關係才會失去慈悲心。

處在社會或團體中,以互助相待、與人廣結善緣,只要成就智慧,人與人之間是很好相處的。但是,一般人就是不喜歡多付出一點點,好話無法說出口、無法為別人付出,以致於無法讓真善美的社會風氣持續不斷循環,因為內外分得太清楚了。曾經聽人敍述一個故事,內容是說有人問:「天地間什麼最多?什麼最少。」有人回答:星星最多,月亮最少。孔子說:「天地間忘恩負義者最多,知恩圖報者最少。」聽到一位聖人如是說,我們要省思:六道眾生真的可惡至極到這種地步嗎?從深處來想,真的是如此。例如:兄弟姊妹一起長大,成人後卻為了財產反目成仇,滿腹怨恨藏在心底,計較誰分得多而自己分得少,以父母的養育之恩而言,這就是忘恩負義;對師長教育之恩不感懷在心,這也是忘恩負義。如此說來,果真是忘恩負義的最多。

現今社會人人迷惑於代價觀,所以慈悲心生不出來,為何慈悲心生不出來?身處物欲橫流的時代,代價觀和對等關係分得太清楚了,有代價觀就會比較計較。比方說:身上所穿的衣服我們以壹仟伍佰元買的,這斗米伍佰元買的;有了對等關係,慈悲心失去就沒有感恩心,更不會去思考生產這斗米的人他們的辛苦,不會心存感恩播種稻米的農夫們,在烈日下、在寒風中、在凜冽的水田裡勤勞工作的辛苦,因為你覺得這是你花了伍佰元買的,有什麼好感恩的呢?被代價觀和對等關係矇蔽了,迷失在對等關係裡,所以慈悲心被消滅了,倫理道德也淪喪了。報章雜誌常形容社會「酸民」很多,就是迷失在對等關係裡,慈悲心、感恩心就喪失了。

大地地廣物豐,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卻還在糟蹋這個大地,真的是忘恩負義。若我們能觀察到孔子的思想和觀念,我們要佩服至聖先師孔子的智慧,原來聖人的思想參透得這麼細微。天地間真的是忘恩負義最多,而不是星星最多;我們要生起智慧才能作如是觀察。

超越對價 因果對等

所以上人開示:「修行要跳脫對價迷思。」一般人都會對某一件事或是某一個人或是某一件物品做出價值的判讀,例如︰我們買一件衣服,兩佰元,我們會認為兩佰元就是它的相對價值,今天我們如果又買了一件一仟元的衣服,有可能我們就會把兩佰元的衣服丟掉或捨棄或不再穿著,很容易就落入兩佰元與一仟元的對價關係,所以產生了歡喜與厭離的想法,根本沒有辦法生起對這件衣服的其他附屬價值。若有人因為這件衣服是母親第一次送的而保留,有人因為某種紀念性而保存不捨,母親送與紀念性就是超越於對價價值的因緣,是超越兩佰超越一仟甚至是無價的,就會對於母親生起感恩的心,對於特殊的紀念而感動,這是無法言語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又例如一個人的價值,總經理薪資十萬,員工三萬,看似好像是人的對價,總經理較高,員工較低,卻忽略了品德、品味、藝術、人際關係、態度、進取、慈悲、善良、忠孝節義等等的價值,所以我們容易落入富為貴、貧為賤的迷思,上人開示我們︰「站對位置每一個都是主角。」承擔、積極、正能量絕對不是用三萬與十萬來衡量,或許領三萬的人更慈悲,更或許領十萬的人更積極,所以對價關係並非是一個人價值的標準,或是擁有幾棟房屋、幾部車輛來評斷的。

又例如一場演唱會收入兩仟萬,另一場收入一仟萬,如果以對價關係來評斷,兩仟萬一定比一仟萬來的成功,但是或許收入一仟萬的這場地區人口數只有十萬人,而收入兩仟萬的地區人口數卻有百萬人,到底何謂成功?又或許收入一仟萬是歌手出道第一年,而收入兩仟萬的是出道十年,又何謂成功呢?更別說歌手所帶給人的價值,歌曲所詮釋的意境,樂音的療癒過程,和感動的跟隨,和積極面…等等,絕對不是用錢可以衡量的。所以人、事、物都要超越對價關係;同樣的,有人修行求感應,有人行善求平安,有人點燈求光明,雖然都是求,但是心境與內涵絕非以對價可以等同,因為有人福報具足,有求皆應;有人福報有限卻追求無限,就無法一一相應,更何況佛陀於《金剛經》中告誡我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修行應當內求、內觀。殊不知有人行善受人尊重,有人行孝受人尊敬,有人修行受天人供養,而且我們常常在迴向發願文中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在《心地觀經》中說:四重恩就是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土恩。四、三寶恩。所謂百善孝為先,不要認為父母照顧我們是應該的,而惡言惡語驕慢難伺,而且人的食衣住行,無不來自大眾,要互相尊重,互相照顧,而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亦是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產、文化傳統都要感恩,對佛教徒而言更要感恩可以增長智慧,證得菩提,獲得解脫,離苦得樂的佛法僧三寶之恩了,這些恩惠如彌天大山,無法評價衡量的,而行功立德更是不能落於對價迷思,因為所有的人、事、物不是「銀貨兩訖」的概念,而是「無得為大得」的中道第一義,更是因緣果報的真實呈現。

無住為因 菩提為果

上人開示說:「世間上因果最公平。」這種公平不是我們用肉眼看的公平,也不是我們用我知我見去評斷的公平,而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真理循環,因果對等,種多少善因就得多少善果,絲毫不爽。同樣的,以修行的角度上人指示:「無住為因,菩提為果。」亦是因果對等,所以許多修行者都發願擁有福報卻「不受福報」,雖說不受福報,卻是福報滿滿,非為己用而是福報共享,提升共業,一切都是因果關係,上人亦曾開示一偈云:「萬相由心起,六道因果依,降心靠真理,生命有禪意。」好與壞都是因果顯現,業力牽繫,心起無明,即應魔相;心歸寂靜,即證涅槃,生命不要存在於對價的迷思中,要生起「慈悲心、慚愧心、懺悔心」感恩一切因緣的來臨與成就,不是量化的對價,而是超越的質感、深度、廣度。所謂「離相即禪」,生命不是單一方位,單一見思,在學修的過程中,要能海納百川,如同《金剛經》云「不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對生命的過程體驗,都是甘之如飴,禪悅法喜,所以要「超越對價」的迷思,明白「因果對等」的真理,才是菩薩行者應當戮力精進的。祝福大家早證菩提,法喜充滿,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107.1.1 第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