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方圓 佛證萬願 是菩薩行

全真上人開示偈語云:「法喜天地蓮,無住菩提間,大智能方圓,佛證菩薩願」。「玄空般若妙法」自法界開演以來,天降蓮華,地湧金蓮,無一瑞相不是諸佛歡喜、龍天護佑。而玄空般若妙法的教法即是「離相行善」,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沒有行菩薩道的本身與對象及方法,亦如同「布施波羅蜜」中的「三輪體空」。無一法一人一念可執著,而無住、無相、無念之說又恐流於「無」之執著,所以上人更開示妙法「既已生就要離」,要「離相、離見、離念」,這就是無住菩提間,又能動於天地之間、萬緣之間、萬願之間、萬行之間。

在《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云:「佛佛化現諸佛事,所作皆無彼我相,菩薩大智行亦然,一切現行如幻化,如木匠人心善巧,一木造作種種相,菩薩大智亦復然,無著智行一切行。」所謂的「大智」不是名相,也不是論說,而是一種妙行,這種妙行所演化出來的種種妙行相,卻是不容執著與框建的,因為它是契機而生,契緣而行,沒有預謀,沒有儲備,就在當下,沒有固定一套的行持,但卻有「般若」含攝其中,就好像木匠善巧心,一木化諸相,亦可為方、亦可為圓;方攝於圓,而圓攝於方,「不著方圓卻自成方圓」,故經云:「應無著智行一切行」,在萬緣中呈現清涼,蓮花自湧現,菩提常在心。

又《大般涅槃經》云:「菩薩摩訶薩於慈心中施燈明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願諸眾生常得照明。願諸眾生得色微妙光澤第一。願諸眾生其目清淨無諸翳網。願諸眾生得大智炬。善解無我無眾生相無人無命。願諸眾生皆得睹見清淨佛性猶如虛空。願諸眾生肉眼清淨徹見十方恒沙世界。願諸眾生得佛光明普照十方。願諸眾生得無礙明。皆悉得見清淨佛性。願諸眾生得大智明。破一切闇及一闡提。願諸眾生得無量光。普照無量諸佛世界。願諸眾生然大乘燈離二乘燈。願諸眾生所得光明滅無明闇。過於千日普照之功。願諸眾生得火珠明悉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闇。願諸眾生具足五眼悟諸法相成無師覺。願諸眾生無見無明願諸眾生悉得大乘大般涅槃微妙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的發願,不論願的大小,因為依願而行,且能不退初衷,即是常性,所以每一尊佛都發宏願,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藥師佛發了十二大願,清淨光明佛亦發了四大願行,都是諸佛在廣行菩薩道時,從因地修行中而得證菩提的。又換個角度說,每一尊佛對於廣行菩薩道的行者們,於累劫中所發的無數宏願,都了然於心,所以都會牽引菩薩們再去依願而行。因此,一個有法可依,有宣說般若妙法的道場,必定看到諸多菩薩護持跟隨。這些菩薩們,我們若以肉眼凡胎而論,或許會看到一個口齒不清的或表達不順的在講經;就是在世俗法中,是不好的,但在出世法的觀點中,卻是最棒的安排。所以上人常說:「站對位置,每一個都是主角。」因為行者站在他過去發願的位置上,講經的講經,解說的解說,掃地的埽地,護持的護持,財施的財施,拔草的拔草,結緣的結緣……等等。所以上人說:「佛證菩薩願。」既是自證也是共證,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當知「佛既洞悉,必願從之」,是故「佛證萬願」即是菩薩行。

又《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大智菩薩為眾生,安住第一三摩地,降伏四魔離二乘,亦復不求佛菩提,譬如虛空無所有,風水火地皆依住,世間眾生得快樂,虛空無意住非住,菩薩住空亦如是,現於世間種種相,以眾生智及願力,非彼寂靜非空故,若菩薩行大智時,住空寂靜三摩地,此中不見一切相,亦復不見彼非相,菩薩行此解脫門,非求寂靜非行相,如鳥飛空而往來,非住虛空非住地,亦如有人習射法,習之不住經多歲,射法久習得盡妙,一一箭發無不中,最上般若行亦爾,修習智慧及方便,直至眾善悉圓滿,方獲最上神通力。」上段文字以「菩薩摩訶薩於慈心中施燈明」,在慈悲心中廣施法炬,遠離黑暗迎向光明;後段文字以「大智解脫門」不見一切相,亦復不見彼非相,就好像鳥飛於空中來去無礙,也沒常住於虛空中也沒在地上,而菩薩在修學解脫過程中,也沒有求寂靜之相或是種種行持之相,這樣的方法,又如同有人學習射箭,已經不知道修學多少歲月了,射箭的方法卻因此而盡而妙,百發百中,要修學最上乘的般若妙行也是如此,一直到眾善圓滿,即是最大的神通。所以上人常說:「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觀自在菩薩在修行般若妙智慧已經多時,才可以自在,才可以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所以經常有句話說「初心不退,成佛有餘」。我們往往於五濁惡世中「忽明忽暗」,有時精進、有時懈怠;有時承擔、有時逃避;有時法喜、有時闡提。我們一定要知道「法的歸處」,快快遠離黑暗、灰濛、迷茫、無明,早日迎向光明,常住不滅,「大智方圓,佛證萬願」大家共勉之!清浄光明佛!◎法一證常源(107.10.1 第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