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無私 真心無礙 是菩薩行

《十住經》中云:「十二因緣說名三苦: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愛、取、有、生、死,憂、悲、苦惱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諸行滅,乃至老、死,名為斷三苦相續說。因無明,諸行生;餘亦如是。無明滅,諸行滅,以諸行體性空故;餘亦如是。」這是十二因緣法中的「流轉門」,是造就苦因以及輪迴不斷的因果關聯,佛說一切苦皆因「我」「集」而來,因為有「我」知、「我」見主觀意識操弄著我們,而產生種種意識形態的分別,好、壞;美、醜;上、下;本、末;香、臭;粗、滑等等的概念,在六根對六塵時產生六識,進而執著於心,「苦」就「集」於心,所以集是因,苦為果。而其中「愛」是非常關鍵的,大家都希望彼此心中有愛,社會有愛,人間有愛,世界有愛,但是如果這只是口號,或是自己希望被對待的,卻不願意去付出的,即是小愛,如果我們可以突破心中的藩籬,我們一定會更好。

常常聽到社會的一種現象,發生車禍時沒有人願意走過去關懷傷者,因為怕惹禍上身,怕關心者被誤認為是肇事者,所以選擇冷漠走開,但是當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親朋時,卻感嘆社會的冷眼旁觀。其實種善因即得善果,這是不變的道理,真相只有一個,造善造惡皆因果,沒有瞞天過海,一手遮天之事,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何況我們每人都存在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更把所有的善惡都藏在裡面,所以我們選擇善良,把小愛變成大愛,唯有「真愛無私」才能真正的社會祥和昇平。

在《佛說千佛因緣經》中云「優曇林中有五百梵志,見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緣文字: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五百梵志見此文字,有觀無明緣行、無所依起,有三百人,應時即得辟支佛道;又二百人,觀無明緣行,及愛取有,應時即得成辟支佛;又觀無明,乃至老死憂悲苦惱,因無常行成辟支佛。優曇鉢林一日之中,有五百一辟支佛出現於世。」時有五百梵志看到十二因緣的文字,觀察無明緣行,無所依起而有三百人應時即得辟支佛道,又有二百人觀無明緣行,及愛取有,得辟支佛,可見能徹見十二因緣之「流轉門」,及能一一觀察迴轉,降伏煩惱而成「還滅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善現!如來之心不住無明,不住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何以故?以無明等不可得故。」無明不可得即是如來之心,不住無明、行、識等。全真上人更說妙偈︰「一法遍地弘,無字法界通,真心能感動,無法又無空。」由真愛無私到真心不滅,即是「無」字法界通,真心無礙,無法又無空。

在《佛說華手經》云「舍利弗!復有三事驗菩薩心:一者、菩薩專心求法,則能遍行一切眾行,是為初心。又,舍利弗!菩薩若求無量佛法,聞甚深法而無驚畏,信受不逆,隨聞深法,心淨不動,是名第二菩薩真心。又,舍利弗!若有人來到菩薩所,作如是言:『若有人發無上道心,應與一切眾生之樂。今我則是第一苦人,當先見與,然後乃及一切眾生。』若是菩薩力能濟之,而不肯與,心生退沒,作如是念:『我尚不能與此人樂,何況能濟一切眾生?』當知是非真菩薩心。若見求者,心不退沒,而起慈悲,以為快樂,當知是為真菩薩心。舍利弗!若與求者諸樂具時,反被惡口、罵詈、毀辱,心無恚礙,但生慈悲給其所求。既能如是調伏其心,即時得除無量生死罪業因緣,疾近佛道,一一念中能攝無量無邊佛法,是名菩薩深心方便,志不可壞。若是乞人惡口、罵詈,爾時菩薩又作是念:『此人則為與我佛法。』以於是中不生瞋心,即近佛道,是名方便菩薩真心。」

所以,菩薩真心當是無礙,能力所及能予眾生,必予;若遭惡口漫罵,亦生起慈悲,並於是中不生瞋心,更覺佛法與我,這樣是即近佛道。就像有人問全真上人說「如何修行」?上人常說:「眾生會教我們」;而當遇到逆境時,上人則自在的說:「佛日增輝」,就像上人說的「順境無道,逆境才有道」,因為順境只是福報的延伸,不長久。既是如此,就無順境逆境之分,真是「真心能感動,無法又無空」

真愛是無私的,因為愛不是占有,而是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如果一個人的能力可以照護更多的人,我們應該樂觀其成,並且予以祝福及協助,有人當里長、民意代表、農民、勞動者、軍人、公職等等能為更多的人服務奉獻,甚至於當志工、行菩薩道乃至出家修行,自利利他,不為名利不為自己,只有「真愛無私」為大眾而作,為國、為民、為世界、為眾生就是菩薩行。昔日有「玉缽公案」令禪師著心出定,今日已臨「鬥爭堅固時期」爭名、爭利、爭認同、爭一口氣,所以上人最近勉勵我們「要把寶貝送出去」,如果親人至寶,願意承擔如來聖業,更應九族同慶,雞犬升天,因為「能捨無量成正覺」,希望人人都能廣行菩薩道,「真愛無私,真心無礙」,社會祥和,世界和平,法界蒙勳,同霑法益。後以法一一偈共勉之「真心滿虛空,清涼何需風,自性本無功,如法動靜中。」同修共成佛道,南無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108.10.1 第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