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於相 動於因緣 是菩薩行

《佛般泥洹經》「佛告阿難:『吾本經不說,無生不死者,天地無不壞敗者,愚人以天地為常,佛以為虛空,天地有成敗,無不棄身者,善惡隨身,父有過惡,子不獲殃,子有過惡,父不獲殃,各自生死,善惡殃咎,各隨其身。』」說明一切現象必有因果成敗,善惡隨身,父過子不殃,子惡父不殃,善惡殃咎,各隨其身。如家師全真上人所云:「世界上因果最公平。」所以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有緣而有果。因此,在修道的路上需有八正道之覺,《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中云:「何謂正見?正見有二:有俗、有道。知有仁義,知有父母,知有沙門梵志,知有得道真人,知有今世後世,知有善惡罪福,從此到彼以行為證,是為世間正見。已解四諦:苦、習、盡、道,已得慧見,空淨非身,是為道正見。」從此到彼,以行為證,是世間正見。若能覺知四聖諦即得慧見,更覺「空淨非身」是為道正見,緣起性空,和合之相皆是「一合相」,應作如是觀,就是道正見。

人常常會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而去做種種分別,都在一切現象上打轉,往往看不見一切現象的真實面,很多事情都是未明先判。家師全真上人開示云:「修行是『不動於世間一切現象,動於一切因緣當中。』」了解「緣起性空」,所有的現象都是諸緣和合,因此必須於我們認為的「好與壞」,「可以與不可以」,「是與不是」當中提升出來,甚至於「善惡」中提升出來,要在對象、對待、對價、對等中提升出來,於人、事、物、心都不擾,因為大乘菩薩行者要能怨親平等,心靈的空間要像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絕不因好而救,壞而不救,是親是怨無諸分別,能「以大回小」才能大小圓滿;同樣的,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誓願,不因善惡而決定救或不救,能「不離世間、不離眾生」。因此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介紹補處菩薩之智慧修為云「復有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俱,皆是一生補處大法王子,有大威德如大龍王,百福圓滿身光照曜,猶如千日破諸昏闇,智慧澄澈逾於大海,了達諸佛祕密境界。然大法炬引導眾生,於生死海作大船師,憐愍眾生猶如赤子,於一切時恆施安樂,名稱普聞十方世界,自在遊戲微妙神通。已能善達諸總持門,具四無礙辯才自在,已得圓滿大願自在,妙善成就事業自在,已能善入三昧自在,具足圓滿福德自在,常為眾生不請之友。經無量劫勤修六度,歷事諸佛不住涅槃,斷諸煩惱種習皆除,雖生六道而無過失。現身十方講說妙法,無量世界化利群生,制諸外道摧伏邪心,離斷常因令生正見,而無往來動搖之相。非嚴而嚴十方佛土,不說而說妙理寂然,住無所住度人天眾,受無所受廣大法樂,披精進甲,執智慧劍,破魔軍眾而擊法鼓,身恆徧坐一切道場,吹大法螺覺悟群品,一切有情悉蒙利益,聞名見身無空過者。具三達智,悟三世法,善知眾生諸根利鈍,應病與藥無復疑惑。布大法雲,澍甘露雨,轉不退轉智印法輪,閉生死獄,開涅槃門,發弘誓願,盡未來際度脫群生。此諸菩薩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名曰:無垢、彌勒菩薩、師子吼菩薩、妙吉祥菩薩、維摩詰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金剛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虛空藏王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不斷大願菩薩、大名稱菩薩、無礙辯才菩薩、無礙轉法輪菩薩,如是無垢菩薩摩訶薩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文中「常為眾生不請之友」;「雖生六道而無過失」;及「現身十方講說妙法,無量世界化利群生,制諸外道摧伏邪心,離斷常因令生正見,而無往來動搖之相。」度化一切眾生時而無往來動搖之相,初心不退,菩提心不滅,如同全真上人開示偈:「自家自寶自觀照,非名非利非干擾,走過無數菩提道,哪怕眾生會顛倒」。自性自知自覺自顯,絕不因名利、眾生顛倒而退轉,又其中「非嚴而嚴」十方佛土,「不說而說」妙理寂然,「住無所住」度人天眾,「受無所受」廣大法樂,不動於一切現象,而「然大法炬引導眾生,於生死海作大船師,憐愍眾生猶如赤子,於一切時恆施安樂」,是諸位補處菩薩即將成佛之廣大願行,所以菩薩恆不離眾生,以上等文都是說明「不動於一切現象而動於一切因緣中」,如果只不動於一切現象,那只是成就自了漢,所以還要能動於一切因緣中;如果動於一切現象,修行者還有為名、利、恭敬、善惡等等所綁,自度尚有缺憾,有選擇、有看法、有分別,若惡人不度、三惡道不度、無親不度、無善緣不度、低位不度、高位不度,當然無法度盡一切眾生,所以要不動能說之我,破我相,不動所說之法,破法相,相破見隨破,能所雙亡;又在不動於一切現象的前提下,能動能說之人,能動所說之法,不住於能所,即啟妙用,不動而動,動而不動,如如不動,才能上求下化覺行圓滿。家師全真上人也常說「論說為明心,見性無論說」,更說「文憑和學術再高,也高不過明心的智慧和見性的妙行」,見性無可見,唯有妙行能顯,善盡有為,無為自顯,大家共勉之。南無清淨光明佛!◎法一證常源(109.7.1 第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