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偈語

一念法滅五百戒

事境法境已中歸

晨鐘暮鼓無歲月

大普法界成萬劫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

三世諸佛由般若生

一年的時光很快就過了,我常說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把握生命、掌握光陰,讓最珍貴的生命能發揮到極致。所謂發揮是指身口意皆攝受在善念中,否則六道之門隨時在迎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廣結善緣、多行善、修般若以離開三界六道。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三世諸佛由般若生,成就一分般若,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這是從斷除迷惑而慢慢證得的。玄空海會是修般若的道場,能讓我們瞭解因果關係,瞭解天地間因果最公平,人人若能確切瞭解因果關係就知道未來該怎麼做。

在社會上所面臨到的問題,有的很好解決,例如缺錢時,只要有工作就能賺錢;若薪水低或公司不續聘時,也可以另找出路到別家公司上班,你會不斷解決身邊所遇到的問題。但是,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痛苦、災難和不幸時,卻不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若沒有成就般若,真的無法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導致在未來的日子無法從根本源消除業障以及隨業而來的痛苦和煩惱。今生難得值遇佛法,佛陀的智慧很超然,大家當把握生命,趁此機會要好好修行、好好成就。

放下貪瞋痴妄念

一念之間即當下

在金門結緣時,一位比丘尼問我:「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如此,修行是否太辛苦了?要如何受持這五百戒?萬一無意中犯了其中一戒,修行豈非不圓滿?」緣此一問,而說偈曰:「一念法滅五百戒,事境法境已中歸,晨鐘暮鼓無歲月,大普法界成萬劫。」

有位台大電機碩士班畢業的先生,原本在北部任職,卻被父親召回繼承工作,父子之間因理念不合而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全家關係陷入危機。某日,他來和我結緣時,陳述他和父親的關係已降到冰點時說了一個問題:「從台灣到美國的距離並不遠,甚至從地球到月球也不遠,一念之間最長最遠。」我為他拍手,不愧是碩士,因為眾生執著心剛強難化,執於一念,心的距離說有多長就有多長。從凡夫修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可見要轉化一念執著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告訴他說:「一念之間雖長,但是,只要放下貪瞋痴等妄心,一念之間也是當下。」他說他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瞋火心中燒,哪還有理智聽下善言善語?他的心已被長期累積的憤怒和怨恨佔據,哪還有空間容下感恩和慈悲?父母的養育之恩和愛護之情已在長期的爭執中消融殆盡。瞋心這把無明火,燒的不只是功德林,還包括家庭的和樂幸福、善緣助緣…皆付之一炬。

一念法滅五百戒

一念法滅,滅掉八萬四千煩惱,即活在當下,你們要深深體悟,否則無法「出廣長舌相」。所謂「出廣長舌相」是眾生的精神層面欠缺什麼,我們能給予佛法幫他拔苦予樂,佛法有時是「不說即是大說」,有時需要大聲喝止。佛陀的善咐囑善叮嚀是不動而動,動而不動。

佛,因有你才有動,為了度你才有言說才有動作,離開這個境又處於不動。凡夫,該動時不動,不該動時卻又動,這是起了妄心妄念。如同鏡子立在那裡不動,是你走到他面前,鏡子裡才顯現出你的身影,你離開了,鏡子又回復原本的清淨,佛心即是如此。那麼,到底是你在動或是鏡子在動?自己好好觀察、細細思維,以此悟入到底是誰的心在動?來相應、去即靜,佛心的寂靜非言語所能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們覺了才能悟到此甚深妙義。

既然要修行就要持戒,例如:修行人要持五戒、行十善,貪瞋痴慢疑等念頭不可有、不能犯。佛法是對治眾生的各種無明迷惑,若已然明心見性,清淨的自性已明白顯現,還需要佛法嗎?佛開示佛法是為了讓無明的眾生證道。所以,佛陀在金剛會上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你從此岸(煩惱)乘船到彼岸(清淨),船是渡河工具(以筏喻佛法),上岸之後就要捨棄船了。

一念法滅:不生一念、不生一法、無明不生、迷惑不生,世間一切塵境不入於心即是「滅」,如此五百戒即已完成。一念解脫,一法不生,當六根對六塵境時,我們的意識形態沒有產生差別,不起念就是當下。心對境時要不入為因,不入即不起心動念,才能菩提為果,以此為前提,一念即當下;所以說,一念可以最長也可以是當下。若能不起念,連一念都無,何來滅念之動作呢?何來五百戒?【六祖壇經】云:「心中無非自性戒。」人,都是從意識形態中起心動念,才會產生業報而來六道生死輪迴,在意識形態裡,只要不起心動念就沒有生滅,哪來五百戒?

一念法滅五百戒,如同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云:「無來無法無代誌(台語)。」一般人認為:「明明來了,為何說沒來?明明已經去了,又為何說沒去?」無來無去,如心經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又如佛陀在金剛會上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指妙法。為何入聖之人還會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呢?在於根基之不同以及尚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五眼而言,雖已證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尚未證得佛眼,因境界不同,所證之果位亦有殊,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位聖位之菩薩皆以對無為法之證悟的深淺不同而有差別。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行人切不可自稱自己很清淨了,有這一清淨之念即是不淨念,執著清淨念即是妄念,就有生滅相。玄空般若法要:以實相無住為心之本體,意即不可執著於有佛可證、有果可成,若有此念亦是妄念,無法證道。

「一念法滅五百戒」也是一種比喻而已,一法能生萬法,為何能生萬法?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而一法能生萬法其作用是要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也可說萬法是由一法所生,故曰一法能生萬法,萬法歸於一法。萬教歸宗,宗是指般若宗,萬教要歸於般若,以般若為導航,才能達到廣欽老和尚:「無來無法無代誌。」

事境法境已中歸

事有境、法亦有境,事境是指在人世間所做所為,例如:我們講的話,不會令人產生執著,外無一個可度之眾生,內無自度的我,對事對法已達到中道思想,不執有不執空,不起意識形態之差別相,一切皆圓滿,回歸中道思想、善巧方便、不增不減,謂之中道第一義諦。

般若開演,隨類度化眾生,只要眾生能攝受、能得度,不執著於任何一法,才能稱為善巧方便。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施設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幫助眾生從塵勞中解脫。事境度人、法境度人;事境圓滿、法境歸處清楚,事境法境已中歸,是為善巧方便。

晨鐘暮鼓無歲月

晨鐘暮鼓是指修行人、出家人、演說佛法的人,對法的認定和方向很明瞭,就像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願力盡虛空遍法界,演說佛法,廣度眾生。我常說「流逝的是生命而不是時間」,當我們無法覺醒時,就會說時間一天又過去了,卻無法發現是生命少了一天。

修行要修得自在,把握當下,瞭解「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就會好好修行,懂得修行就會善用生命、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精勤修道、破除執著,不會說休息的時間一到就趕著要休息,要時時刻刻把握度眾的機緣,所有的念頭皆願眾生能證道。

大普法界成萬劫

大普是指慈悲心沒有生死、沒有分別、沒有善惡,怨親平等、不分宗不分派,發願生生世世學習菩薩的精神,如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苦;而地獄道的眾生殺人放火、設計陷害他人,惡貫滿盈,招感墮地獄之罪報,地藏王菩薩卻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要大普法界並不容易,度眾的對象和範圍無量無邊,非你我之間關係而已,而是指四聖六道十方法界,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只要眾生不得度,菩薩終宵有淚痕。

在修行的過程中,若非般若開演,充其量修行也只是自利、為己而修。各位若不信,可以自我觀察自己一言一行是否是為了自己或是眾生?以香積組的師父為例:中午用餐時間已結束,卻看到還有遊客到訪,就趕緊把廚房收拾乾淨後進屋內休息,否則一拖延可能到下午二點還無法休息。若是如此,是不是只為自己?有沒有為別人想?修行人的行住坐臥乃至做任何事都要有禪定的功夫,禪定並非坐在禪堂上才稱為禪定,是在烈日當下、在勞務之間、在宇宙之間、在你我之間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皆是禪定之展現,這是「動中禪」,而不是枯坐在蒲團上,那是「死禪」;「死禪」也是階段性因緣和境界,沒有對與錯,沒有經過「死禪」就不會有「活禪」,有死才有活。

打坐是「靜」,可是內心妄想很多,一會兒想家人一會兒想朋友,一會兒想東想西、一會兒想人想事,念頭有「靜」過嗎?前念後念相續而來,無一刻停止,身在打坐,心已跑了很遠,這就是「死禪」。末法時期很多人修「死禪」,修「死禪」的人不知「活禪」的重要。

六祖壇經坐禪品云:「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六祖的禪法是一切時中常行智慧,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

般若道場不講「死禪」,必需落實「靜中能動,動中能靜」的活禪真理。但是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見得人人都能得到法的歸處,例如:覺得長期行善很累人、度眾很辛苦、每天掃一大片的地、工作太多而生出厭煩心,但至少已跨出一大步來行菩薩道。

懷讓禪師是六祖的弟子,禪門有一公案記載著馬祖道一到南嶽懷讓禪師學道,每日坐禪,欲圖成佛。禪師知其是法器,於是問:「大德坐禪,圖什麼?」

道一曰:「圖作佛。」禪師取一磚於寺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磚作什麼?」

禪師曰:「磨作鏡。」

道一曰:「磨磚豈得成鏡?」

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

道一曰:「如何即是?」

懷讓禪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禪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懷讓禪師的開示如醍醐灌頂,馬祖道一當下恍然大悟。

懷讓禪師就是要破除馬祖道一的「死禪」,破「死禪」才能變成「活禪」,和「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一樣,破除煩惱,清淨即生,沒有煩惱如何見菩提呢?所謂「死禪」是指執著一個方法,要打坐參禪的方法,沒有透徹六根碰觸六塵會產生意識形態的關係。而「活禪」是善盡一切有為,為何能善盡?代表沒有執著,已經破除執著。善盡一切有為的「盡」很重要,有為是指身體全部因緣的作用,當我們善盡時,無為即自顯。

唯有在忍辱處

方能成就忍辱行

很多已入空門的修行者還在求一個好或一個壞,都想聽好話,希望大家讚歎他。殊不知在敎育的廣大涵意裡,一聲喝斥、一句逆耳之語、一句批評、一件事的指導指教,乃至他人的誤會或侮辱毀謗,皆是開你智慧之最佳時機。誰能體悟到這個層次?只知道嚴厲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徒弟們精勤進步,卻不知另類逆增上緣的敎育,成就會更高。所謂「道在難處證」,唯有在忍辱處,方能成就忍辱行。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可是,多數人的論點都是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何曾想過如何運用智慧,讓自己成長之同時也引度對方。

修行人要修到所想所行皆為他人著想,才真正是行菩薩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二十二年,正法期很多弟子或證初果、或證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羅漢,佛陀勉勵已證果位的弟子們要走入人群,行六度萬行菩薩道,因為初果至四果的果位屬聲聞乘,雖已出離三界,但尚未達究竟。何謂菩薩道?沒有為己之心,只為六道眾生也,以智慧度眾、利益眾生,才能堪稱大普法界,唯有大普之時,自性從中顯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倘若尚有一念為己之心,則有缺陷,只是「小普」而已。

外,無被度的眾生

內,無自度的我

所謂「大普」,外無被度的眾生,內無自度的我,真正回歸清淨自性。「大普法界」的時間也不是一劫二劫而已,而是很長的時間。經典內所講的一劫皆是一大劫,是一個地球的成住壞空。「成萬劫」指時間是無限的,代表智慧和功行圓滿並且行之已久。像我們這一世能值遇玄空海會,相信過去久遠劫以來皆已結下深奧的緣分和深厚的感情,否則今日無法共聚一堂,六道眾生數量無邊,能相識也不容易。

萬教齊發的時代,不要批判哪個宗教的好與壞,生命有階段性,人的因緣也有階段性,如同嬰幼兒時期需包尿布,長大後不再尿床,用不著包尿布的階段性是一樣的道理,階段性的性質沒有對與錯,宗教也有個人之因緣,沒有對與錯。但是,若有機緣聽聞妙法時,一定要做大超越。我常說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找一處有法可依的道場,講因果、說真理,從修行中成就般若,不入為因,菩提為果,要先瞭解這層道理,否則修行之路也會起起落落,還會迷失迷惑。

我很珍惜每次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機緣,玄空海會是菩薩聖會,相信各位都是人間大菩薩,我們共同來幫助六道眾生,每人都能站對位置,發揮生命的無上價值。並非講經的法師就修得較好,只要肯為眾生付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論掃地也好、灑掃淨房(廁所)也好,就是行菩薩道。所以,我常說:「講經者不能得道,聽經的人也無法得道,唯有依法奉行的人才能證得。」

明心就是知道

見性就是做到

佛陀演說三藏十二部經皆是為了讓我們明心,有人問:「何謂明心見性?」明心就是知道,見性就是做到。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不起執著,心一執著就做不到。如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若起執著,認為地獄道的眾生皆是無惡不作,有這種念頭就退卻了、做不到了;觀世音菩薩慈心悲願,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而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有執著、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一個家徒四壁的人會賭博,一般人則說:「這個人會賭博,不要拿錢救濟他。」當我們有分別心、失去慈悲心就做不到,因為你認為他會賭博,所以不可以幫助他溫飽三餐。而菩薩的想法是導正他的思想行為和不良的習慣,菩薩度眾的責任加重深了,不僅在金錢上幫助了他,還要增長他的智慧,協助他改掉惡習。所以,觀世菩薩做到了而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無法認清這點道理。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做到」,祝福大家早證菩提,阿彌陀佛。(法文恭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