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偈語

一念法滅五百戒

事境法境已中歸

晨鐘暮鼓無歲月

大普法界成萬劫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

三世諸佛由般若生

一年的時光很快就過了,我常說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把握生命、掌握光陰,讓最珍貴的生命能發揮到極致。所謂發揮是指身口意皆攝受在善念中,否則六道之門隨時在迎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廣結善緣、多行善、修般若以離開三界六道。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三世諸佛由般若生,成就一分般若,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這是從斷除迷惑而慢慢證得的。玄空海會是修般若的道場,能讓我們瞭解因果關係,瞭解天地間因果最公平,人人若能確切瞭解因果關係就知道未來該怎麼做。

在社會上所面臨到的問題,有的很好解決,例如缺錢時,只要有工作就能賺錢;若薪水低或公司不續聘時,也可以另找出路到別家公司上班,你會不斷解決身邊所遇到的問題。但是,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痛苦、災難和不幸時,卻不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若沒有成就般若,真的無法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導致在未來的日子無法從根本源消除業障以及隨業而來的痛苦和煩惱。今生難得值遇佛法,佛陀的智慧很超然,大家當把握生命,趁此機會要好好修行、好好成就。

放下貪瞋痴妄念

一念之間即當下

在金門結緣時,一位比丘尼問我:「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如此,修行是否太辛苦了?要如何受持這五百戒?萬一無意中犯了其中一戒,修行豈非不圓滿?」緣此一問,而說偈曰:「一念法滅五百戒,事境法境已中歸,晨鐘暮鼓無歲月,大普法界成萬劫。」

有位台大電機碩士班畢業的先生,原本在北部任職,卻被父親召回繼承工作,父子之間因理念不合而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全家關係陷入危機。某日,他來和我結緣時,陳述他和父親的關係已降到冰點時說了一個問題:「從台灣到美國的距離並不遠,甚至從地球到月球也不遠,一念之間最長最遠。」我為他拍手,不愧是碩士,因為眾生執著心剛強難化,執於一念,心的距離說有多長就有多長。從凡夫修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可見要轉化一念執著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告訴他說:「一念之間雖長,但是,只要放下貪瞋痴等妄心,一念之間也是當下。」他說他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瞋火心中燒,哪還有理智聽下善言善語?他的心已被長期累積的憤怒和怨恨佔據,哪還有空間容下感恩和慈悲?父母的養育之恩和愛護之情已在長期的爭執中消融殆盡。瞋心這把無明火,燒的不只是功德林,還包括家庭的和樂幸福、善緣助緣…皆付之一炬。

一念法滅五百戒

一念法滅,滅掉八萬四千煩惱,即活在當下,你們要深深體悟,否則無法「出廣長舌相」。所謂「出廣長舌相」是眾生的精神層面欠缺什麼,我們能給予佛法幫他拔苦予樂,佛法有時是「不說即是大說」,有時需要大聲喝止。佛陀的善咐囑善叮嚀是不動而動,動而不動。

佛,因有你才有動,為了度你才有言說才有動作,離開這個境又處於不動。凡夫,該動時不動,不該動時卻又動,這是起了妄心妄念。如同鏡子立在那裡不動,是你走到他面前,鏡子裡才顯現出你的身影,你離開了,鏡子又回復原本的清淨,佛心即是如此。那麼,到底是你在動或是鏡子在動?自己好好觀察、細細思維,以此悟入到底是誰的心在動?來相應、去即靜,佛心的寂靜非言語所能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們覺了才能悟到此甚深妙義。

既然要修行就要持戒,例如:修行人要持五戒、行十善,貪瞋痴慢疑等念頭不可有、不能犯。佛法是對治眾生的各種無明迷惑,若已然明心見性,清淨的自性已明白顯現,還需要佛法嗎?佛開示佛法是為了讓無明的眾生證道。所以,佛陀在金剛會上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你從此岸(煩惱)乘船到彼岸(清淨),船是渡河工具(以筏喻佛法),上岸之後就要捨棄船了。

一念法滅:不生一念、不生一法、無明不生、迷惑不生,世間一切塵境不入於心即是「滅」,如此五百戒即已完成。一念解脫,一法不生,當六根對六塵境時,我們的意識形態沒有產生差別,不起念就是當下。心對境時要不入為因,不入即不起心動念,才能菩提為果,以此為前提,一念即當下;所以說,一念可以最長也可以是當下。若能不起念,連一念都無,何來滅念之動作呢?何來五百戒?【六祖壇經】云:「心中無非自性戒。」人,都是從意識形態中起心動念,才會產生業報而來六道生死輪迴,在意識形態裡,只要不起心動念就沒有生滅,哪來五百戒?

一念法滅五百戒,如同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云:「無來無法無代誌(台語)。」一般人認為:「明明來了,為何說沒來?明明已經去了,又為何說沒去?」無來無去,如心經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又如佛陀在金剛會上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指妙法。為何入聖之人還會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呢?在於根基之不同以及尚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五眼而言,雖已證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尚未證得佛眼,因境界不同,所證之果位亦有殊,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位聖位之菩薩皆以對無為法之證悟的深淺不同而有差別。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行人切不可自稱自己很清淨了,有這一清淨之念即是不淨念,執著清淨念即是妄念,就有生滅相。玄空般若法要:以實相無住為心之本體,意即不可執著於有佛可證、有果可成,若有此念亦是妄念,無法證道。

「一念法滅五百戒」也是一種比喻而已,一法能生萬法,為何能生萬法?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而一法能生萬法其作用是要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也可說萬法是由一法所生,故曰一法能生萬法,萬法歸於一法。萬教歸宗,宗是指般若宗,萬教要歸於般若,以般若為導航,才能達到廣欽老和尚:「無來無法無代誌。」

事境法境已中歸

事有境、法亦有境,事境是指在人世間所做所為,例如:我們講的話,不會令人產生執著,外無一個可度之眾生,內無自度的我,對事對法已達到中道思想,不執有不執空,不起意識形態之差別相,一切皆圓滿,回歸中道思想、善巧方便、不增不減,謂之中道第一義諦。

般若開演,隨類度化眾生,只要眾生能攝受、能得度,不執著於任何一法,才能稱為善巧方便。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施設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幫助眾生從塵勞中解脫。事境度人、法境度人;事境圓滿、法境歸處清楚,事境法境已中歸,是為善巧方便。

晨鐘暮鼓無歲月

晨鐘暮鼓是指修行人、出家人、演說佛法的人,對法的認定和方向很明瞭,就像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願力盡虛空遍法界,演說佛法,廣度眾生。我常說「流逝的是生命而不是時間」,當我們無法覺醒時,就會說時間一天又過去了,卻無法發現是生命少了一天。

修行要修得自在,把握當下,瞭解「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就會好好修行,懂得修行就會善用生命、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精勤修道、破除執著,不會說休息的時間一到就趕著要休息,要時時刻刻把握度眾的機緣,所有的念頭皆願眾生能證道。

大普法界成萬劫

大普是指慈悲心沒有生死、沒有分別、沒有善惡,怨親平等、不分宗不分派,發願生生世世學習菩薩的精神,如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苦;而地獄道的眾生殺人放火、設計陷害他人,惡貫滿盈,招感墮地獄之罪報,地藏王菩薩卻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要大普法界並不容易,度眾的對象和範圍無量無邊,非你我之間關係而已,而是指四聖六道十方法界,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只要眾生不得度,菩薩終宵有淚痕。

在修行的過程中,若非般若開演,充其量修行也只是自利、為己而修。各位若不信,可以自我觀察自己一言一行是否是為了自己或是眾生?以香積組的師父為例:中午用餐時間已結束,卻看到還有遊客到訪,就趕緊把廚房收拾乾淨後進屋內休息,否則一拖延可能到下午二點還無法休息。若是如此,是不是只為自己?有沒有為別人想?修行人的行住坐臥乃至做任何事都要有禪定的功夫,禪定並非坐在禪堂上才稱為禪定,是在烈日當下、在勞務之間、在宇宙之間、在你我之間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皆是禪定之展現,這是「動中禪」,而不是枯坐在蒲團上,那是「死禪」;「死禪」也是階段性因緣和境界,沒有對與錯,沒有經過「死禪」就不會有「活禪」,有死才有活。

打坐是「靜」,可是內心妄想很多,一會兒想家人一會兒想朋友,一會兒想東想西、一會兒想人想事,念頭有「靜」過嗎?前念後念相續而來,無一刻停止,身在打坐,心已跑了很遠,這就是「死禪」。末法時期很多人修「死禪」,修「死禪」的人不知「活禪」的重要。

六祖壇經坐禪品云:「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六祖的禪法是一切時中常行智慧,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

般若道場不講「死禪」,必需落實「靜中能動,動中能靜」的活禪真理。但是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見得人人都能得到法的歸處,例如:覺得長期行善很累人、度眾很辛苦、每天掃一大片的地、工作太多而生出厭煩心,但至少已跨出一大步來行菩薩道。

懷讓禪師是六祖的弟子,禪門有一公案記載著馬祖道一到南嶽懷讓禪師學道,每日坐禪,欲圖成佛。禪師知其是法器,於是問:「大德坐禪,圖什麼?」

道一曰:「圖作佛。」禪師取一磚於寺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磚作什麼?」

禪師曰:「磨作鏡。」

道一曰:「磨磚豈得成鏡?」

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

道一曰:「如何即是?」

懷讓禪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禪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懷讓禪師的開示如醍醐灌頂,馬祖道一當下恍然大悟。

懷讓禪師就是要破除馬祖道一的「死禪」,破「死禪」才能變成「活禪」,和「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一樣,破除煩惱,清淨即生,沒有煩惱如何見菩提呢?所謂「死禪」是指執著一個方法,要打坐參禪的方法,沒有透徹六根碰觸六塵會產生意識形態的關係。而「活禪」是善盡一切有為,為何能善盡?代表沒有執著,已經破除執著。善盡一切有為的「盡」很重要,有為是指身體全部因緣的作用,當我們善盡時,無為即自顯。

唯有在忍辱處

方能成就忍辱行

很多已入空門的修行者還在求一個好或一個壞,都想聽好話,希望大家讚歎他。殊不知在敎育的廣大涵意裡,一聲喝斥、一句逆耳之語、一句批評、一件事的指導指教,乃至他人的誤會或侮辱毀謗,皆是開你智慧之最佳時機。誰能體悟到這個層次?只知道嚴厲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徒弟們精勤進步,卻不知另類逆增上緣的敎育,成就會更高。所謂「道在難處證」,唯有在忍辱處,方能成就忍辱行。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可是,多數人的論點都是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何曾想過如何運用智慧,讓自己成長之同時也引度對方。

修行人要修到所想所行皆為他人著想,才真正是行菩薩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二十二年,正法期很多弟子或證初果、或證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羅漢,佛陀勉勵已證果位的弟子們要走入人群,行六度萬行菩薩道,因為初果至四果的果位屬聲聞乘,雖已出離三界,但尚未達究竟。何謂菩薩道?沒有為己之心,只為六道眾生也,以智慧度眾、利益眾生,才能堪稱大普法界,唯有大普之時,自性從中顯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倘若尚有一念為己之心,則有缺陷,只是「小普」而已。

外,無被度的眾生

內,無自度的我

所謂「大普」,外無被度的眾生,內無自度的我,真正回歸清淨自性。「大普法界」的時間也不是一劫二劫而已,而是很長的時間。經典內所講的一劫皆是一大劫,是一個地球的成住壞空。「成萬劫」指時間是無限的,代表智慧和功行圓滿並且行之已久。像我們這一世能值遇玄空海會,相信過去久遠劫以來皆已結下深奧的緣分和深厚的感情,否則今日無法共聚一堂,六道眾生數量無邊,能相識也不容易。

萬教齊發的時代,不要批判哪個宗教的好與壞,生命有階段性,人的因緣也有階段性,如同嬰幼兒時期需包尿布,長大後不再尿床,用不著包尿布的階段性是一樣的道理,階段性的性質沒有對與錯,宗教也有個人之因緣,沒有對與錯。但是,若有機緣聽聞妙法時,一定要做大超越。我常說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找一處有法可依的道場,講因果、說真理,從修行中成就般若,不入為因,菩提為果,要先瞭解這層道理,否則修行之路也會起起落落,還會迷失迷惑。

我很珍惜每次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機緣,玄空海會是菩薩聖會,相信各位都是人間大菩薩,我們共同來幫助六道眾生,每人都能站對位置,發揮生命的無上價值。並非講經的法師就修得較好,只要肯為眾生付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論掃地也好、灑掃淨房(廁所)也好,就是行菩薩道。所以,我常說:「講經者不能得道,聽經的人也無法得道,唯有依法奉行的人才能證得。」

明心就是知道

見性就是做到

佛陀演說三藏十二部經皆是為了讓我們明心,有人問:「何謂明心見性?」明心就是知道,見性就是做到。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不起執著,心一執著就做不到。如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若起執著,認為地獄道的眾生皆是無惡不作,有這種念頭就退卻了、做不到了;觀世音菩薩慈心悲願,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而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有執著、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一個家徒四壁的人會賭博,一般人則說:「這個人會賭博,不要拿錢救濟他。」當我們有分別心、失去慈悲心就做不到,因為你認為他會賭博,所以不可以幫助他溫飽三餐。而菩薩的想法是導正他的思想行為和不良的習慣,菩薩度眾的責任加重深了,不僅在金錢上幫助了他,還要增長他的智慧,協助他改掉惡習。所以,觀世菩薩做到了而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無法認清這點道理。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做到」,祝福大家早證菩提,阿彌陀佛。(法文恭錄)

成就眾生、成就道場、成就善事是大善人的善行

二〇一〇年八月一日是玄空法寺別具意義的大日子,更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大雄寶殿動土當日,天空示現種種瑞相,為玄空般若妙法之殊勝法門做見證。上人開示:「玄空般若妙法,法界開演,天降蓮華,地湧金蓮。」在動土大典後,經本寺主委黃高金珠多方奔走下,終得楠西區前區長江欣穎大力協助,向臺南市政府提出都市更新計畫案的申請,適逢台南縣市合併為直轄市,大台南市的都市更新計畫案一起重新審查,歷時六年之久,於二〇一七年年中通過都更審查。審查通過後先變更宗教專用區,再申請大雄寶殿建造執照,期間尚有其他相關文件需一一向相關單位申請。等待審查期間,值得安慰的是在土地不易取得的情況下,正好有充裕的時間變更大雄寶殿的設計圖,加高樓層爭取最大的利用空間。上人和主委為了大雄寶殿的雄偉莊嚴和方便信眾禮佛參拜,與建築師多次交換意見,討論設計圖,增加使用空間,使大雄寶殿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感恩諸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護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十方大德深切的盼望下,終於在今年二〇一九年三月核准建造執照,完成大雄寶殿建造的腳步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上人一心掛念著大雄寶殿的建設,帶著弟子們親力親為,先拆除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將佛像三寶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移駕中道,以利後續建設的工程。

要成就眾生、成就道場、成就這麼大的善事,是大善人才會做的善事。玄空法寺至誠邀請您一起來完成如來聖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發心來寺做義工,也可以學習為參訪的遊客們導覽環境,與大眾廣結善緣,行菩薩道,勸人行善,讓臺灣寶島之美譽,因您們的善行善念而發光發熱。

深 耕 公 益

文/法融證常心

玄空法寺榮獲內政部頒發

一〇八年宗教團體表揚獎牌

八月三十日內政部假晶英酒店舉行「108年宗教團體表揚大會」,副總統陳建仁、內政部長徐國勇、台南市長黃偉哲等人在上台致詞中,對宗教團體給予高度的肯定,讚揚宗教團體對國家社會貢獻非常大,不管哪裡有災難,第一到達現場的往往是宗教團體,宗教對整個社會心靈的撫慰、心靈的淨化,增加社會治安的安定。除了慈善更與文化、觀光、環保結合,使整個社會往上提升,在二○一八年的世界評比當中,台灣幸福度排行是亞洲第一,台灣人民的慈善和真誠更獲得全球的讚揚,這是台灣宗教的教化使人民心中充滿愛與溫暖,國際讚揚台灣是宗教寶島。

玄空法寺在上人的帶領下,沒有宗教派別之分,倡導宗教融合,攜手共創祥和社會,秉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辦理各種慈善、文化、藝術活動,淨化人心,帶動地方發展。

許多不同的宗教,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為社會無私的奉獻,對於所有的宗教團體,我們心存尊重與感恩,因為有你們無私的付出,相信明天會更好、更幸福。

感恩玄空法寺所有護法大德,有你們真好!

晴天亮麗尋寶趣

八月三十一日台南市勞工局於南紡購物中心舉行「晴天好市集」活動,這是勞工局長期輔導身障朋友能有一技之長及協助創業的機會,現場共有十九家手工藝創作者、庇護工場參展,會中並邀請長期支持訂購身障朋友手作藝品及提供場所的各界人士團體出席,由身障朋友走秀展示自己的手作物品,他們的認真讓人感動,活動吸引超過五百名民眾前來共襄盛舉。

勞工局長王鑫基於致詞中,一再感謝玄空法寺長期支持身障朋友,不但提供場地讓他們來寺設攤展售,師父們還都會親自帶訪客來參觀鼓勵購買,王局長說在玄空法寺的銷售額是位居前茅。

其實這些身障朋友都是我們的老師,每當他們來寺展售時,我問他們賣得好嗎?他們總是很快樂地說:「有賣就好,沒關係!」雖然自己行動不方便,但卻關照幫助其他的夥伴,對生命充滿希望,堪稱生命的勇者。

反觀現在的社會,許多人很輕易的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只看到自己缺少的而消極,無法把握感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其實幸福與不幸決定在於自己的心念,這讓我想到看過的一則故事,與各位分享,故事內容提到一位先生在聖誕節得到哥哥送給他的新跑車。

車子相當漂亮,停放在門前,當他出來準備開著新車去兜風的時候,發現車子旁邊有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圍繞著車子轉,眼睛貪婪地看著車子,一會兒用手摸摸車身,一會兒摸摸輪子。

這位先生走過去。男孩問:「先生,這是你新買的車嗎?」

他說:「不是,是我哥哥送給我的聖誕節禮物。」

男孩的眼睛立刻放出異彩,大聲喊道:「哇!是你哥哥送給你的啊!」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男孩感嘆道:「我多麼希望……。」

這位先生想,下面的話一定是:「我多麼希望也有這樣一個哥哥啊!」

可是,男孩的話卻出乎他的意料。

男孩說:「我多麼希望我也是這樣的哥哥啊!」

男孩意外的回答讓人感動。 他決定帶這個男孩一同去兜風。 男孩興奮地上了車,並同時提出一個要求,說:「先生,您能不能在另一條街區停一下?」

這位先生按照男孩的請求在另一街區的一所房子前停下來。

男孩飛快地跳下車跑到房子裡,從房子裡背出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

他把男孩放在門前的台階上,高興地介紹說:「這是我弟弟!」

這位先生看見,他弟弟雙腿嚴重殘疾,不能走路。

男孩興致勃勃地對弟弟說:「弟弟,你看,將來我要給你買的就是這麼一輛漂亮的車,你快看……。」

男孩出人意料的行為和話語讓我意外地感動,久久不能釋懷。

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生活中的我們,得到和索取已經成了習慣性思維。

佛說人有二十難,見好不求第七難:

見好不求第七難,這也是在於「心」的問題。人都有一種貪念,不單因缺乏而貪,主要是心態問題,看到東西就想要,所以,迷於物質,心就無法調伏,造成「人生大患在貪」。大患就是由於貪心,慈悲不一定要有豐富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一顆滿足的心。

就如我們都聽過佛陀過去劫中,曾割肉餵鷹捨身餵虎的故事,聽完故事相信都會被佛陀那種為眾生佈施的大愛所感動。但在生活中我們是否能將那種精神落實於自己的作為上呢?看到好的東西,我們是樂於與人分享呢?或是甚麼都想擁有,占為己用?甚至當有人不小心吃到或用到屬於我們的東西時,還大聲斥喝、大聲責怪?這時候故事只是故事而已。

家師常開示我們說:要時常攝受自己的心念,要做個樂於付出的人,付出自己的汗水,付出自己的時間,付出自己的生命,善盡有形的身體,不放棄任何可以與人結緣的機會,這也是在為自己累積成就慧命的資糧。

期望各位善信大德日後有機會,不管在什麼地方,當你看到這些身障朋友展售他們的作品時,就算不買也請停下你的腳步參觀欣賞,給他們一個讚美鼓勵,相信你的生命也會得到正能量的,感恩!

最後以家師的法語與各位共勉之:

生命活在空間裡,

幸福不幸因果依,

好壞不是天給予,

一念一報是自己。

守護鄉民

讓楠西成為安和樂業之地

一○八年九月二日楠西區公所在區長李鴻裕帶領下,假玄空法寺舉辦避難處所收容演習。自一○二年七月起玄空法寺與楠西區公所簽定「避難收容處所支援協定」,提供「聚緣樓」作為開設避難收容中心之處所,共同實踐防災減災的目標,雙方迄今合作已逾六年。

楠西區位於山區,有多處是土石流警戒區,每當遇到豪雨或是颱風來襲時,都會實施居民預防性撤離,因為及早疏散就能遠離災害。由於楠西區地處偏遠,適當之避難收容處所較少,玄空法寺本著濟世為懷的信念,提供房間作為災民避難處所,與政府同心協力,同舟共濟,提供民眾最強而有力的後盾。

山區依靠農產作物維生的農戶不在少數,當災民面對惡劣天氣要離開家園,對於待收成的農作物,內心的惶惶不安,難免會有劇烈的情緒起伏,此時經由本寺師父的心靈撫慰,陪伴災民,可消弭災民內心的不安,使災民心情平靜。

演練當日在玄空法寺模擬災害發生時,收容安置災民的情況,從疏散災民及開設避難收容中心開始,災民抵達收容中心報到登記逐一確認災民身份,由楠西區公所人員說明收容的住宿相關規定,將災民引導入室內進行收容安置,發放民眾飲用水、乾糧與日常隨身用品。

區長李鴻裕特別感謝本次參與避難收容演練的各單位:楠西區公所、玉井區公所、白河區公所、南化區區長洪正國、楠西分駐所、楠西衛生所、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有限公司、台南市政府水土保持科、台南市災害防救辦公室周俊廷專員、武聖宮、玄空法寺及灣丘里沈金柱里長帶領里民參與,讓此次收容演練順利完成。

災難何時發生不可預期,所以不可輕忽演練,如果沒有平時的演練,災難一來就會慌亂,將會發生預想不到更嚴重的災難,所以要藉平時的演練,隨時做好準備,以因應不時之需。

玄空法寺積極與地方政府結合,守護鄉民,讓楠西成為一處安和樂業的地方,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環境說法

文/編輯室

人文、物文、藝文

玄空法寺以環境說法,推展人文、物文、藝文三種文化結合一起,以物文而言,大雄寶殿三尊漢白玉三寶佛,現在要在中國大陸取得這麼大塊的漢白玉很不容易,若以時價來估,可能一尊二仟萬都買不到,姑且不論三寶佛的威力,單以漢白玉三寶佛已是無價之寶;這也是玄空法寺的因緣和福報。諸佛菩薩知道玄空法寺要推展人文、物文、藝文,所以好的物品都會和玄空法寺結合在一起。來自十方信眾捐獻給本寺的千年古佛、菩薩、十八羅漢等等,有石刻、木雕及塑像及佛首,十分珍貴。每一尊古佛依照其特色,擺放在最適當的位置,眾多古佛匯聚彷彿一同在此向眾生說法。

物文~室外博物、室內博物

物文和藝文再分為室外博物、室內博物,一般的博物館大都會把文物陳列在室內。而玄空法寺是環境說法的地方,以人文為本懷,建設室外博物、室內博物,從藝術的角度而言,讓環境、心境、意境達到一致性,環境配合藝術形成心靈上的療癒作用,而且效果能無限延伸,令參訪者都能釋放壓力、釋放負能量,從中得到輕安自在。(例子:像佳里菜市場有位老闆,不論是工作上或家庭上的因素導致心情不佳,就會想到玄空法寺走一走。他說:只要來到玄空法寺,靜靜地漫步在園區中,就能把不好的情緒釋放掉,吸取正能量,換個輕鬆自在的心情回家。)(還有彰化某位理事長,因為經濟因素曾想不開,在來過玄空法寺之後,敬佩上人墾荒的精神,深受感動之餘再對照自己的處境,根本是小事而已,從玄空法寺環境中讀到上人的辛苦和用心,也吸取佛法的智慧再為自己的事業開啟另一道門。)這就是上人打造如來聖境的最大用意,建造一處優美的環境,引導大眾想來想親近,再來轉變他們的心境,才能建立美滿的家庭及祥和的社會。

玄空法寺推展人文、物文、藝文,又分室外文化、室內文化結合環境,達到一花一葉一如來、一言一行一如來、一景一物一如來,處處皆在說法。所以說,玄空法寺年代越久越是寶,文化越能顯現出來。

玄空法寺是以環境說法,若不打造環境,試問誰會來呢?寺院的打造,和一個人的內涵和氣度之養成是同樣的道理,例如:一個人給人感覺不夠圓滿,從他的言行乃至所處理的事情都令人不敢恭維、不敢接近,保持距離;同理,一處道場,修行人所說的話不圓滿、以分別心處事、待人,眾生也不敢親近你。由此可見,身為人在無量生死裡造了無量業才又產生無量生死,生命被業障牽動著,沒有累積福報和智慧,無法出離六道,業網勾鎖無法解脫,才有今日之承受面,不必怨天尤人,要自己改變自己,方能了脫。所以,打造道場是何等的重要呀!心靈的昇華真的很重要呀!為何要啟建道場?為什麼要給人行善的機會?在無量生死中,若沒有廣結善緣是無法累積福報的;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深入經藏,無法累積智慧,而智慧和福報是累劫累世累積而成的。(上人開示)

藝文

上人也很重視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及先賢事蹟及人文精神之時代意義,尤其對於聖賢祖師智慧的結晶更覺得有發揚光大之必要,因此對於推展人文、藝文、物文不遺餘力;對於藝術的鑑賞有別於世俗的看法,常有獨到的見解,妙發靈機、令人讚歎。因此,時常感召藝術界大師蒞寺參訪交流心得。例如:雙管書法大師蕭季慧、台南大學美術系教授施炳煌水彩、油畫、書法和夫人謝春鑾老師的陶土,龍的傳人木雕大師官勝彬、嘉義旅居廈門雕塑名家侯金水的作品~南京大屠殺之逃難系列及觀音百態雕塑藝術大師吳凡、嘉義朴子鄉野素人居福居士、洪翔鵬西洋抽象油畫……等等,兩岸諸多書法大師及繪畫名家相偕而來,現場揮毫作畫並贈送玄空法寺留念,玄空法寺提供了寬廣、寧謐氛圍的平台,讓各界大師展現藝術無價和成長的空間與大眾廣結善緣,彼此莊嚴共生。

感恩與祝福

《中華佛教二千年》經典畫冊修訂編輯委員會主編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丶中國宗教學會顧問丶北京大學客座教授王志遠對玄空法寺的評價:

晚飯時,我談到對玄空法寺的感覺。第一,是不同凡響,獨出心裁。寺院沒有先建大雄寶殿,而是建大智圓輪、建山門、建歇腳避雨亭。而且這些建築也與眾不同,很富于想象力。譬如大圓圓輪,起碼我幾十年走過不少地方,都沒有見過。寺院開闢了許多空間做景觀,給景觀賦予禪意。樹立了各種各樣的石柱,立面鐫刻大師題辭,同時在頂端疊加阿育王柱的四面石獅,都給人從未有過的感覺。

第二,如果說第一點可以概括為以境說法,那麼第二點就概括為以藝說法。玄空法寺匯聚了從印度早期犍陀羅、馬圖拉兩大藝術源頭,直到明清乃至現代的佛教藝術作品,數以萬計。其中有十分高貴典雅的,也有非常民俗俚趣的,豐富多彩,五花八門。我們通常都知道佛教教義有真諦俗諦之分,二諦並無高下,只是說法對象不同。而佛教藝術也是如此,形式的多樣化多元化,可以讓來到玄空法寺的各個階層的人們分別得到適合自己的感化。所以我的題辭是「萬寶莊嚴」,都給予肯定

第三,玄空法寺是以身說法的典型之一。全真上人,淳樸木訥,平易近人,腳踏實地,玄思妙有。他能夠引領眾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必能從弱到強,成為台灣佛教的後起之秀。其關鍵是他的理念既簡單又深刻。六祖慧能大師從舂米開始悟道,從風幡之論出世,都是寓偉大于平凡。全真上人踏踏實實做下去,一定會贏得越來越多信眾的擁戴。星雲大師給你豎起大拇指不是虛晃的,他授記了玄空法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