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者讀經 聖人讀德 是菩薩行

文/法一證常源

「經」:音譯作修多羅、蘇多羅、素坦纜等,一般譯為契經、正經、貫經,為經典的通稱。經字也當作「勁」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指引我們一條光明的路徑而走向解脫。所以「修者讀經」就是當修行者的心,行於外形上所呈現的智慧深度、廣度、細膩度,就是對於「經意」所能展現的「諸法的歸處」極致與究竟度。例如「持戒」,光是戒條,男子兩百五十戒,女子五百戒,有人就持戒在有明文規定的字裡行間,如果不在此列裡,他便不犯,但是依據時代變遷,很多現代的產物,文明病態,我們卻認為可以在範圍內允許,但有人就認為應該高於這些戒條的標準,而能持戒於戒相乃至戒體。《六祖壇經》中云:「心中無非自性戒。」無非,並不是沒有是非,而是超脫於主觀意識的對與錯,一種自在的存在,是自性而生,非外來而是本自俱足的。上人更開示弟子們:玄空法門的修行者是「戒心不戒皮」,要深入律髓,不著表象,如果我們以戒來檢視修行者,就是其深入經藏後所做出來的行為舉止。我們若讀懂了修行者所實踐的「經意」,也才能見善不離善,見惡不造惡,成就「無非」自性戒。

到底要怎樣去修行呢?在《大寶積經》中云:「爾時世尊。告眾人言。善男子等。有三無量功德資糧。於諸如來。雖有稱說猶不能盡。況於聲聞諸三乘等。何者為三。一者護持正法。二者發菩提心。三者勸諸眾生起無上願。復有三十二法。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能勤修者。則為見於如來不空過也。一者於諸如來生不壞信。二者護持正法令得久住。三者於尊重僧而不輕慢。四者於應供人恭敬親近。五者於愛於憎心常平等。六者恒於正法樂聞恭敬。七者安住寂靜離於諠鬧。八者於如來乘演說無倦。九者若說法時不為名利。十者志求真實如理勤修。十一捨施。十二持戒。十三忍辱。十四精進。十五禪定。十六正慧。十七於諸眾生隨樂護念。十八成熟眾生不忘失法。十九恒於己身善自調伏。二十以善法要調伏於他。二十一不染煩惱。二十二常樂出家。二十三住阿蘭若。二十四聖種喜足。二十五勤行頭陀。二十六捨不善法。二十七弘誓堅固。二十八蘭若無懈。二十九植眾善本。三十常不放逸。三十一遠二乘見。三十二讚歎大乘。」要獲得無上功德資糧,就是要修持三法:一者護持正法。二者發菩提心。三者勸諸眾生起無上願。上求下化,共生共成就。而有三十二法是「見於如來不空過也。」是供佛不空過之法,這就是修持者的慧命成就。

修行者由「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入門,而對於聖人,我們必須讀懂他的「德行」。怎樣評斷聖人呢?在《大寶積經》云:「聖人表式隨順寂滅行慈悲心。離欲滅者之所應服。迦葉。汝今聽我說。聖人表式有十二事。何等十二。迦葉。持戒是聖人表式。禪定是聖人表式。智慧是聖人表式。解脫是聖人表式。解脫知見是聖人表式。入四聖諦是聖人表式。能解十二因緣是聖人表式。行四無量心是聖人表式。行於四禪是聖人表式。行四無色定是聖人表式。入四向正定是聖人表式。斷一切漏是聖人表式。迦葉。是名聖人十二表式」。聖人是「隨順寂滅,行慈悲心」應為離欲滅者所服之。上人常說:「法從難處生,我們修行『要能原諒最不能原諒的人,這就是最大的放生。』」但是當我們面對汙辱、批評、毀謗、中傷、霸凌,我們會選擇原諒嗎?如果我們真能產生智慧,就會有很好的展現,這就是一種妙行,就像在我們玄空法寺以環境說佛法的菩薩道場,看見地上的菸蒂,我們不會當作沒看見走過去,也不會停下來指責或追究誰那麼沒公德心亂丟菸蒂,更不會去調閱監視器勢必找出丟菸蒂的人,只有一個動作,撿起來放進垃圾桶。雖然簡單的動作,但就在當下,不管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是只有當下的動作,這就是難行能行,如同法文師父的明心偈中說:「逆來能行德飄香」,亦是金剛偈所云:「頓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又更進一步說,哪一位不是聖人呢?佛陀更說每人都是未來佛,所以,哪裡有不可原諒之人呢?上人也開示:「轉念,是一個很好的思維方式,世俗不離般若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但要在世俗裡成就般若並非易事,當妳們增長智慧,就能化刁難為關懷與愛心。」釋迦牟尼佛當時對弟子們的教化,已證道的弟子會感恩佛陀的善咐囑善叮嚀,而境界尚未成就的弟子則心生抱怨,認為佛陀刁難弟子、責罵弟子。但是,已證得一果二果以上的聖者心中所想的,卻是佛陀的善咐囑善叮嚀。所以,當我們表達出一句話時,馬上見真章,證道與否,聽者立即了然於心;因此要能讀懂聖人之德,而見賢思齊,是菩薩道應行之方向,而見修行者不足之部分,更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上人更說:「道在難處證」,唯有在忍辱處,方能成就忍辱行。這是一種德行,在他人的誤會或汙辱毀謗,皆是開我智慧之最佳時機,因為逆增上緣的教育,成就會更高。祝福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運用智慧,讓自己成長之同時也引渡對方,莊嚴共生,佛日增輝,南無清淨光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