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明心生般若 成功共此時】

各位貴賓、許前縣長、林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阿彌陀佛!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到雲林環球技術學院,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明心生般若,成功共此時』。「共此時」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另一涵義就是教我們馬上放下的意思,「放下」這個名相對佛學陌生的人,可能較聽不懂,這裡說的放下,不是指把東西放下,而是指心靈上的解脫。成功,相信大家都聽得懂,成功是每個人一生最大的願望。爸爸的希望、媽媽的希望都是要我們成功。今天各位同學就讀於環球技術學院,也是為將來的成功奠下基礎。

從古至今,成功的例子很多,但是成功與失敗的定義,有時侯世人無法瞭解其真正的意義。我們常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何謂勝?要具備什麼條件?其實這也都是自己內心的作用。因為自我(本我)的潛在意識產生妄心,無法降伏,無法超越自我(超我),超我也就是佛教說的無我。

很多人得到名聲之後,沒有超我的意識型態,從名中取利,這種情況不能謂之成功,反而是徹底的失敗。例如英國王子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因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行為而改寫了英國歷史;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在領政時,從名中取利,也就是所謂的貪污;菲律賓前任總統艾斯特拉達任職二年半因涉及貪瀆醜聞而下台。這些例子都是因為妄心本我之潛在意識沒有經過淨化,所求到的名不是真正能永垂青史的名,這種存有本我意識的名,終有一天會遭受最徹底的失敗。所以說,大家一定要超越名利,做到超我的境界,才能謂之成功。

超我的方法,我們可以下面幾個人為例:釋迦牟尼佛提倡真理,本著慈悲心,教化世人不要著相,瞭解六道眾生不明白因果關係而造無量因緣無量業,因而來六道承受無量的困苦,教導我們離苦的方法。有些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認為拜神拜佛是一種迷信,又說:「先顧肚子,再顧佛祖(台語)」。我常常告訴同修「佛祖需要我們照顧嗎?」佛祖因六道眾生可憐而發慈悲心,看到娑婆世界眾生造無量業,受「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無量的苦,無法解脫,因而教我們解脫的方法,但我們卻無法相信,認為拜佛是迷信的行為。其實,釋迦牟尼佛不僅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大醫王,眾生因自己的妄心無法降伏,所以每天都在生病,卻又不知病因在何處?所以說,在這當中又造了無量的業障。釋迦牟尼佛以佛法真理的藥方,救濟世間苦,度化眾生出離苦海。

唐朝的玄奘大師是一位宗教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教育無量無邊眾生,利益眾生離苦得樂,讓不和合的家庭能和樂,夫妻之間感情不睦或不孝順父母的人,在聽到玄奘大師的道理之後,有所改變,也改善了彼此之間的關係。玄奘大師在講經的過程中發覺經典的殘缺,而發願前往印度取完整的經典,利益更多的人。因其一正念,萬世留名。目前在兜率天宮內院等候彌勒尊佛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返駕慈航再來度化眾生。

文德武聖之所以能垂名青史,是建立在超越自我的境界上。人之所以為凡夫俗子是因為無法相信、無法超越這些道理。唐朝的丹霞禪師,其智慧超人,有一天,他正在進京趕考的路上,遇到一位出家人,出家師父告訴他說:「考官不如選佛。」丹霞禪師聽了之後馬上開悟,找明師皈依。他的一生也教育了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也是一個超越自我成功的例子,非常值得我們讚歎。

還有文聖-孔子的有教無類,以「仁」為中心思想,他的治國理念及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中國至鉅。武聖-關聖帝君,在世時恪守忠孝節義,用仁義禮智信之精神來淨化人間已近二千年了,即使經過改朝換代,多位皇帝仍追加敕封。可見,其高風亮節之精神,也是世人效法的對象。這些永垂不朽的人物,是真正得到成功的人,在他們的心靈上已經超我。超我的心是清清淨淨的,具備了完整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才能達到人生涵養素質的最高境界,這些涵養會在無我的意識型態中很自然地顯露出來。

潛意識的本我是自己主宰自己,而超我的意識型態可以在日常生活上學習或培養出來的。要如何培養呢?潛意識本我的病態從何而來?簡單地說:當我們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很煩惱、痛苦、焦慮的事情時,我們的自我會產生防衛意識,用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害,在這方面相信大家都很內行。例如有人叫我們去做事,我們因為懶惰,所以編織了各種理由來推辭,其道理是一樣的。自我防衛意識是指自我用來保護自己的一些心理策略,以避開正常生活過程中所會面臨的痛苦和煩惱。因為求減少超我與本我衝突而產生的痛苦與煩惱,形成一些改變本質的行為,這些行為非出自我們的意識,而是出於潛意識的境界,而目的是要否定或扭曲現實。因為自我意識型態可以減緩痛苦與煩惱所造成的情緒衝突,提供一個緩衝時間,讓我們得以處理生活上的創傷,有助於面對無法解決的損失或傷害。所以,如果不是為了把逃避現實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則自我意識型態並非病態。由此可知,積極的作用是為保持或提高我們的自尊、價值感、能力感、安全感,而消極的作用則是為逃避或減低痛苦及失敗感。但是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型態不能改變痛苦與煩惱的客觀環境,只是改變個人對環境的看法而已。所以,多少都含有自欺的成份,若使用不當會為自己招來很多煩惱和痛苦及衝突,不但無法真正的面對問題,也導致人與人之間不良的關係。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假如不斷的發展各種不良意識型態,來應付生活上所碰到的痛苦與煩惱、挫折、衝突,這些應付行為會漸漸成為個人的人格特性,日後養成很多不良的習慣,有時候會發發脾氣及推卸責任,這些都是本我潛意識的作用,也就是自我的作用。

記得有一對夫婦常來道場結緣,太太說她很喜歡聽我講話,自從和我結善緣以來,原本吵吵鬧鬧的家庭從此和和樂樂;開口閉口個性不合的先生,現在也不再要求離婚了。最重要的是,她平安地渡過此生最大的危機考驗。這都是因為接觸道場,使自己明心生出般若,才有智慧去化解此次危機。她說:夫妻二人都在上班,早出晚歸,常常不在家。家裡養了一尾很名貴的魚,需常常換水。太太建議先生:二人工作都這麼忙,不如將換水的工作交給十二歲的兒子來執行。於是,爸爸就把換水及餵魚的注意事項教兒子,就在進行當中剛好有客人來找,於是換水餵魚的工作就由兒子接手。不料,兒子剛把魚撈出來放在地上的盆子裡,就被狗給咬死了。兒子也知道魚是父母的最愛,當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等爸爸送走朋友後,得知魚兒被狗咬死,憤怒地舉起手準備打兒子。太太從容並微笑地說:「今天我們要養的是兒子,不是魚也不是狗。」聽太太這麼一說,先生就把手慢慢放下來。太太就趁機教育兒子說:「這尾魚是爸媽的最愛,卻因你不當的處理,導致魚被狗咬死,但你爸爸沒有因此而打罵你,代表爸爸疼你的心勝過那尾魚。」她並教導兒子桶子放高,魚就不會被狗咬。隔天,先生又買了二條魚回來。從此,不僅是換水養魚餵狗的工作,就連拖地、整理家務事,兒子都一手包辦,不用父母費心。因為兒子瞭解爸媽疼他愛他,他也體會父母事業繁忙,而主動幫忙。在我們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往住小孩子丟了一支鉛筆或橡皮擦,回到家不是打就是罵,從不用智慧來教育孩子,這種不理性的教育方式,也會造形成社會的不安定。所以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知,用善念、慈悲、大愛、包容來調整我們的意識型態,使我們的人格增上。因為人格是有生命力的,只要培養健康的人格,相信做任何事都一定會成功的。瞭解箇中道理,才能學會做人。我們來到娑婆世界,要先學會做人,做不好人的本份,做任何事都會失敗,例如:做官時會利用權位之便而貪取不義之財,導致身敗名裂。所以說,先學會做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根本。因為學會做人是成就一切的基本條件。不會做人,一切免談,因為潛在本我意識沒有改變、沒有超我的話,最終仍舊注定會失敗。

要如何做人?《六祖壇經》六祖云:「迷者師渡,悟者自渡」。最好的一等一學習方式是:自己教育自己,就像讀書一樣,自己勉勵自己,要勤快要用功,不可散亂。一等二的學習方法是:朋友互相學習互相勉勵;一等三的學習方法是:坐著等老師來教導,但若是善緣不夠,無法遇到明師教授課業及解答疑惑,那麼不懂的永遠無法理解。最劣等的學習方式是什麼呢?拒絕一切言教,拒絕接近一切善知識,任何善言善語都聽不進去,自己的妄想執著深種心中,行事只依自己的意識去做,把自己的人生搞得淒慘落魄。這種人別說是做事,有時候連自己的身體也搞得一塌糊塗。

所以說,我們想要成功,一定要先學會做人,能約束自己,懂得惜福,明白勤勞的道理,對任何事情持認真負責的態度。若是能具備了這些條件,才能勇敢說出:我要「做事」。在工作時就會得到上司的愛戴,同事的肯定。如此之人,出仕為官才能為人民謀福址,而不是在自己的利益上做計量。

在學校,老師或多或少都會派工作請同學幫忙,學生心裡雖不願意卻不敢講出來;在家裡,父母也會叫我們幫忙做家務,我們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做。這是因為大家不懂得要從「動」當中來磨練自己的道理,沒有動的磨練就沒有經驗,一個人什麼經驗都沒有,怎麼可能做好事情呢?這種妄想不可有之。在我們居住的環境看到垃圾時,你丟我撿,不要有抱怨。把自己居住的環境與活動的空間整理的井然有序、乾淨、清潔,完成自己分內應做的事。也唯有在動的磨練過程中,心靈得到淨化後,才能養成所有達到成功的條件。所以,無論我們處在何時何地,都要做一個最勤快的人,做一個能替別人服務的人。所以說,動是磨練,磨練是在養成我們的清淨心、慈悲心、愛心、平等心,這些都是成功的條件。所以說,不論在家或在學校,任何需要我們幫忙的,都要發揮潛能去完成它。

而明心的方法歸納為五點,第一點、知足少欲度慳貪,因為慳貪是由妄心所產生出來的。我常說:我們的福報有限,追求卻無限,用名牌、開名車、愛玩樂,追求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永無止盡,卻無法瞭解自己的福報是多麼有限啊!所以產生很多痛苦與煩惱,若是持續追求下去,也是導致失敗的因素之一。

曾經有一位台大的女學生來與我結緣時說:「我們老師教我們要知足常樂。當時我覺得很好用,但是,我現在畢業一年多而已,發覺自己的心無法知足」。我告訴她說:「因為學生時代,是由父母親提供一切,而且學校約束較嚴謹,再加上校園生活純樸,較少有物質上的比較。現在的妳已出社會,大家互相比較,想要的、想追求的也就越來越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妳如何能知足呢?妳應該回頭看看,比妳可憐、比妳不幸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妳可以參加任何的慈善團體,看看因為少了一件棉被而凍死的人,少了一碗飯而餓死的人,這些可憐人的生活是怎麼過?」這一年來她參與了功德會發放慰問金的行列,她回來告訴我說:她懂得怎麼做了。這就是知足少欲度慳貪。

第二點、包容慈悲度瞋恨:有時候,我們的生活環境無法達到我們心靈上的需求,或是看不順眼的事或聽不入耳的話,往往會大發雷霆,起瞋恨心,怨天尤人;在團體之中說是非、發脾氣,不能好好和人相處,所缺少的就是一分包容一分慈悲。我常告訴同修:「給人路走,我們自己就有一條好的路走。堵死了別人的一條路,以後自己也無法走。」在我們的人際關係裡,常常犯了這個毛病~得罪別人,看人不順眼,與人不合。大家回想看看,在我們一生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讓我們得罪?我們無法培植善緣,左也得罪,右也得罪,以後我們還有路可走嗎?我保證絕對無路可走。我們一定要起一分慈悲的善念,因為慈悲沒有敵人,慈悲可以轉惡緣為善緣。對罵我們的人,以包容、慈悲心相對待,內心才不會起憎恨。

第三點、放下度癡迷:明知道追求不到,卻一意孤行,用盡任何方法都要得到。這種癡迷心要學習放下,才能真正得到快樂和幸福。

第四點、無我度我慢:貢高我慢的人,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我慢心一起,人人都厭惡之。記得有一則「我慢狀元郎」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有一鄉下偏僻的小村莊,和外界隔著一條河流,往來交通需以擺渡方式過河。陳氏是一大戶人家,以收房租田租為主,家境富裕,並出了一位狀元郎。當初渡狀元郎過河赴京趕考的擺渡者,感到與有榮焉,所以三天前就歇業不接任何擺渡的生意,為的就是要在岸邊等狀元郎,準備載他過河回鄉。就在過河當中,狀元郎用著我慢的口氣問擺渡者:「我已考上狀元,你呢?有讀書嗎?有準備赴京趕考嗎?」擺渡者回答說:「沒有」。狀元郎說:「那你的一生百分之四十沒有希望了。」又問:「那你的兒子幾歲了,有沒有像我這樣,為考狀元而準備呢?」擺渡者回答說:「我也只有這艘船而已,將來由兒子來繼承父業。」狀元郎說:「那你的一生百分之八十沒有希望了。」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希望,這位狀元郎原本要繼續問,讓那擺渡者的一生,連一點希望都沒有。哪知,擺渡者反問:「狀元,你會游泳嗎?」狀元郎答:「不會」。擺渡者說:「那你的一生百分之百沒有希望了」。因為狀元郎一上船不停地逼問,讓擺渡人心裡不舒坦,因而使航線失了準頭,船底撞上石頭而破了一個大洞,導致船沉下河底,狀元郎也因而葬身河裡。如果不是因為狀元郎的我慢心,擺渡人會用他的全部性命來救他。可是他一上船就輕視擺渡人,因而喪失生機。所以說,無我能度我慢。

第五點、信願度疑心:一個人會失敗,往往因為疑神疑鬼,懷疑這懷疑那。行功立德會使我們福報增長,但是,在掏出壹佰元的剎那,懷疑不知會不會被騙了,因為我們的疑心導致沒有行功立德的機會。從此以後,所有的善根也都被疑心所斬斷。如此一來,就糟糕了。疑心越重越不能行功立德,福報也愈來愈少了。所以說,我們要用信願度疑心,要相信別人募的壹佰元是實實在在用來幫助貧困的人,只要別人來募,而我們正好做得到!千萬不要讓疑心斷了自己的善根慧命,我們的一生也才有希望。

明心的五個方法,大家若都能做得到,那就是成功的條件。「明心生般若 成功共此時」,希望這次善緣的集結,能成就一切,而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阿彌陀佛!

<回開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