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上人開示

眼藏法界心滅已,耳藏雷濤觀天際,

喜怒哀樂自性衣,寬衣解扣無歸期。

眼藏法界心滅已:十方法界都在你的眼睛裡!也就是說一眼能通達虛空和法界,如同我說過:「長眉綁虛空,智慧法界通」,把虛空藏在眼內。為什麼能眼藏虛空呢?因為已經成就了清淨心和包容心之故!因此眼睛所見眾生皆平等,這種恆處自在之境,若沒有成就般若智慧是做不到!這是眼根圓融。

眼藏法界,一眼所見即是「五眼共證」整個虛空(證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所有的人事物及法界皆在眼內卻不會生出分別,原理何在?因為心已滅!心沒有分別、無差別相、不會比較計較,更不會被無明所迷惑!這就是心已滅!心滅則心明!由心所產生的分別相滅了,心就像眼睛亮起來一樣。分別心滅了,心就明,故眼睛能容納法界!

心滅已是指無明滅而心明了,心滅已即佛性就顯露!佛性顯露出來,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所以說佛性顯露不是只有說眼藏法界而已,耳也可以藏法界,口也可以藏法界,這就是法的歸處!你們若達到這種的境界就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

耳藏雷濤觀天際:雷濤比喻為別人的毀謗侮辱或講是非,我們內心不起任何作用,心外没有一個侮辱我的人,心內没有一個被侮辱的我,即可稱之為耳藏!你可以藏雷藏濤藏侮辱,藏一些別人對我們的批評與毀謗,我們聽了之後不起作用,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這是耳根清淨。

達到此境界時,觀天際就是觀看六道眾生的因緣際會。眾生的因緣際會是怎麼來的?是無明生出來的,由貪瞋痴慢疑五毒及比較計較所形成的喜怒哀樂,是喜怒哀樂的情緒覆蓋住我們原本清淨的自性,我們的自性本自清淨,如六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清淨,那為什麼眾生無法清淨?一顆心剎那生剎那滅,無明迷惑、顛倒夢想呢?是因為眾生心多了喜怒哀樂。

喜怒哀樂自性衣:比喻衣服包覆在我們的身上,如同我們的自性被喜怒哀樂的情緒給覆蓋住了!清淨的自性不見了,所以說喜怒哀樂自性衣。一般人會說清淨的自性被無明、迷惑給左右了;其實,喜怒哀樂是包覆住自性的衣服,因此自性無法清淨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一顆心有喜怒哀樂。既是如此,就要寬衣解扣,將這件衣服脫掉讓自性清淨!

寬衣解扣無歸期:把喜怒哀樂放下,放下即是無住,無住就見性了。那麼為何又說無歸期呢?如果說有歸期,還有一個想要「得」的念頭;無歸期就是等你寬衣解扣,當下就是你見性清淨的時刻,當下就對了,不要想看到一個清淨的自性,以無所得之心,喜怒哀樂沒了當下即清淨了!◎法文恭錄

<回開示集

全真上人開示偈語

法藏三千無量劫

玄空般若一海會

不宗不派聖道歸

善巧方便佛性位

法藏三千無量劫

法藏三千:每一個法都是緣起法,而每個緣起法皆存在於三千世界。我們在此地沒了,還會在別處生,去到菩薩的世界或是到任何地方都是三千世界,不會因此而消失。換言之,一切法皆藏在三千世界裡,包括一張桌子、依報正報、色法心法、有情無情都是法,都藏在三千裡,故曰緣起法。

人從生到死這個過程是肉眼的分別,認為死就死了,不知道死了之後又會在別的地方出生;一個人死了、色身壞了,但他並沒有滅,仍藏在這三千世界裡,所以說,法藏三千皆在虛空中。

不要誤以為這一世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所有的法皆不滅才能法藏三千,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不滅的,只是不知在何處生而已。例如:我們行菩薩道、做大菩薩,即是從菩薩道生;如果為非作歹,設計陷害別人,盡做一些傷天害理、禽獸不如之事,那麼這個生命也是不滅,會出生在畜生道任人宰割。萬相由心起,行善做好事則在三善道,做惡多端則在三惡道;以般若為導,勤修六度一定能離開六道,這個道理一點也不迷惑,非常清楚。

般若亦是藏在三千大千世界不會滅,因為眾生需要般若來成就;玄空般若也是法藏三千,正在娑婆世界開演,從頭不滅,以後也不滅,只是空間時間地點不同而已,因為不滅故稱為「法」。大有大法、小有小法,地球從「成住」到「壞空」爆掉後也不滅,因為爆掉後成為微塵,微塵日後還會聚合形成混沌初開,所以是不滅的,我們的生命也不滅,無即不滅的意思,這就是法藏三千無量劫。

已通達這種道理的人則能了解法藏三千真實義,一理通萬理徹,通達一切種法,於一念中洞徹十法界的一切性相、事理,能大小圓融,無有罣礙。《華嚴經》如來現相品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的法身常處於佛的淨土中,但佛身無處不在,只要眾生發心相應,感無不通。所以說,佛身不生不滅亦藏在三千中;「無量劫」無法計算時間,也不用計算,因為「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故曰「法藏三千無量劫」。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多時是指無量劫,長遠劫以來所修所證的法皆是要普度眾生、聞聲救苦,所以不論身處此世界、他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皆是如此作為,三千即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盡虛空遍法界。

無量是個數字,代表很多之意,這是以肉眼的分別心而言,才有無量之說。佛的一念即是當下,念念相繼,念念都在當下,哪有無量可說?無量乃是為讓眾生了解是時間很久遠之意。我們在生老病死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無量的生死中,故稱為無量劫。

玄空般若一海會

般若是正法,玄空般若是無上法,也是第一義。般若是點「心」不點「皮」,才堪稱為般若開演。有人說要從「戒定慧」的戒開始,由戒生定,定中生慧。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由戒講起,時時勤拂拭即是不讓無明的念頭生起,要守戒律,如:話不能亂講,不能打妄語,戒能生定,定能生慧。神秀教示學人「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由心講起,而現在的修行人卻從頭皮講起,這是有差別的。

六祖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提倡明心見性,當下頓悟即見自性。五祖看到惠能寫在牆上的偈語後,拿鞋把偈語擦掉,既然「本來無一物」,連「無」的念頭也要去掉,把六祖惠能推向更高的境界,並為之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惠能甚深的般若智慧當下徹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因此,對於戒定慧的看法則有別於神秀的認知。惠能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惠能大師所闡明的是發自內心自性的重要。

玄空般若是菩薩的聖會,沒有般若無法成菩薩,一般人的善行只是延續福報無法成就妙智慧;玄空般若法界開演,你們的奉獻和付出會成就無上的智慧、無上的因緣。我們今生值遇玄空般若開演,要利用時間來參加玄空海會,即使是掃地、洗菜、為眾生付出,日後一定會得到無量的善緣和福報。

不宗不派聖道歸

若還在論宗論派,如何能入聖道?不宗不派才能歸於真正的聖道。佛陀在《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何會產生差別?乃是立宗立派之故。般若無差別,因為五眼齊開即無差別相。無為法是般若的辦法,如《心經》所云之法皆是無上法:「無眼界、無意識界。」若是眼有界、意識有界,不能體解般若真實義,無法大小圓融,則難歸聖道。

般若沒有宗派之別才能歸於聖道,論宗派、分教別,要入聖道是很困難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何宗何派所依?不宗不派!所有眾生皆要以此般若為依歸。釋迦牟尼佛講般若三十二年也不曾論宗立派,宗派是後來的佛弟子創立的。例如,佛陀拈花微笑時對大迦葉尊者說「正眼法藏」,一眼可通達法界,看通、看透宇宙萬物,才可說是正眼,才可說是法藏。

般若開演,不言宗不言派,非以宗、以派入聖,是直接以般若妙法入聖,這就是法的歸處,一清二楚,將這一境一念轉變,惡念轉善念,由般若成就聖道而非以宗派來成就。

如果成就般若妙智慧,善巧方便度眾生,如六祖所說「不思善不思惡。」但是凡夫的肉眼卻將善惡分得很清楚。有人說:「上人,您對善惡都看不清楚,一個品性或行為或習慣不好的人,您怎麼都不念他駡他。」對於思想行為有偏差的人,我們要耐心等待他的轉變,用我們的真心真情助他改變,「不思善不思惡」就是智慧。善惡看得太清楚,分別心就產生了,沒有智慧,法的歸處不清楚。觀世音菩薩怨親平等、慈眼視眾生,但凡夫俗子怎會怨親平等?這是我的小孩、我的父母,分得非常清楚。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云:「世尊引領大眾直往南行,忽見路邊聚骨一堆。爾時,如來向彼枯骨,五體投地,恭敬禮拜。阿難合掌白言:『世尊!如來是三界大師,四生慈父,眾人歸敬,以何因緣,禮拜枯骨?』佛告阿難:『汝等雖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廣。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緣,我今禮拜。』」佛宣說的是什麼法呢?父母恩重難報啊!

一般人會分自家的和別人家的,你的家人、我的家人,佛陀不會有此分別,以平等心對待每一位眾生,因為佛了解共業緣份佈滿四聖六道,現在世雖不是我們的父母,但是過去世或未來世有可能是我們的父母親眷,這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智慧;凡夫俗子沒有這種智慧,因此會在彼此之間產生分別。一個有分別心的人就會有煩惱和痛苦,若是沒有智慧把壞的轉變為好的(惡緣無法轉為善緣),你最愛的人日後也會變成仇人。在這世間有如演連續劇般一直播演,男女之間一見鍾情,三、五年後有可能離婚甚至互相詛咒對方,好的(因緣)也會變成壞的(惡緣),壞的冤仇愈結愈深;所以說,壞的不能變好(把惡緣轉為善緣),日後最好的也會變最壞的。如果智慧沒增加,愈活愈沒尊嚴,活得沒有顏面,大家都知道要知廉恥,但是在無量生死裡墮入三惡道中又怎會知廉恥呢?

善巧方便佛性位

般若開演要善巧方便,所謂善巧方便即是怨親平等、慈眼視眾生、不思善不思惡;有思善思惡之心就無法善巧方便,好壞、善惡分得很清楚,心中想著這個人是仇家又怎能對他起善巧方便?看他缺什麼就給什麼呢?對一個你怨妬的人能起善巧方便,看他缺什麼就給什麼嗎?一句好話說得出口嗎?不僅說不出來,看到對方遠遠從那邊走來,你就閃避轉身走別的路,既然不想和他碰面又怎能起善巧方便呢?

一個人如能起善巧方便即不思善不思惡、怨親平等、大小圓融、美醜圓融,即清淨心,善巧方便即佛性位顯露,證得清淨之道、證得慈悲之道、證得大愛之道、證得包容之道,佛性位是從做當中顯露出來的,所謂證道即無道可證。所以,我曾說「大智無圓笑談中」,無論跟誰說話都能笑能談,這就是大道。有的人說得頭頭是道,障礙卻很多,傷痕累累,口說道理,心裡卻受傷害。所以說,修行真的要有妙法。

歸於聖道的人必定是成就般若、大小圓融,故能善巧方便教化眾生,別人用什麼心我們來與之相應、去則靜就是佛性位,心即佛,佛即心。

「弘天地之恩三界之情,塵眾因之聚三千之大,如色亦如空一切諸法,願大命更大一真法界。」這是緣,在無量劫之中我也是弘揚正法,天地之恩是上天保護我們、土地蘊育我們。塵眾因之聚三千之大: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盡虛空遍法界,大到不可量,而我們造的業也同樣多到不可數。

佛陀時期的金剛會上是聖會,現在的玄空海會是聖會,未來的龍華三會是彌勒佛下化的聖會,聖會即不論宗、不論派。所以,大家懂得修行最重要,就能回歸佛性位。◎法文恭錄(104.07.01 第79期)

<回開示集

全真上人開示偈語

一念法滅五百戒

事境法境已中歸

晨鐘暮鼓無歲月

大普法界成萬劫

一年的時光很快就過了,我常說人生最大的浪費是生命,希望大家都能把握生命、掌握光陰,讓最珍貴的生命能發揮到極致。所謂發揮是指身口意皆攝受在善念中,否則六道之門隨時在迎接我們。修行人一定要廣結善緣、多行善、修般若以離開三界六道。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

三世諸佛由般若生

玄空海會是菩薩的聖會,三世諸佛由般若生,成就一分般若,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這是從斷除迷惑而慢慢證得的。玄空海會是修般若的道場,能讓我們瞭解因果關係,瞭解天地間因果最公平,人人若能確切瞭解因果關係就知道未來該怎麼做。

在社會上所面臨到的問題,有的很好解決,例如缺錢時,只要有工作就能賺錢;若薪水低或公司不續聘時,也可以另找出路到別家公司上班,你會不斷解決身邊所遇到的問題。但是,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痛苦、災難和不幸時,卻不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若沒有成就般若,真的無法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導致在未來的日子無法從根本源頭消除業障以及隨業而來的痛苦和煩惱。今生難得值遇佛法,佛陀的智慧很超然,大家當把握生命,趁此機會要好好修行、好好成就。

放下貪瞋痴妄念 一念之間即當下

在金門結緣時,一位比丘尼問我:「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五百戒,如此,修行是否太辛苦了?要如何受持這五百戒?萬一無意中犯了其中一戒,修行豈非不圓滿?」緣此一問,而說偈曰:「一念法滅五百戒,事境法境已中歸,晨鐘暮鼓無歲月,大普法界成萬劫。」

有位台大電機碩士班畢業的先生,原本在北部任職,卻被父親召回繼承工作,父子之間因理念不合而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全家關係陷入危機。某日,他來和我結緣時,陳述他和父親的關係已降到冰點時說了一個問題:「從台灣到美國的距離並不遠,甚至從地球到月球也不遠,一念之間最長最遠。」我為他拍手,不愧是碩士,因為眾生執著心剛強難化,執於一念,心的距離說有多長就有多長。從凡夫修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可見要轉化一念執著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告訴他說:「一念之間雖長,但是,只要放下貪瞋痴等妄心,一念之間也是當下。」他說他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因為瞋火心中燒,哪還有理智聽下善言善語?他的心已被長期累積的憤怒和怨恨佔據,哪還有空間容下感恩和慈悲?父母的養育之恩和愛護之情已在長期的爭執中消融殆盡。瞋心這把無明火,燒的不只是功德林,還包括家庭的和樂幸福、善緣助緣…皆付之一炬。

一念法滅五百戒

一念法滅,滅掉八萬四千煩惱,即活在當下,你們要深深體悟,否則無法「出廣長舌相」。所謂「出廣長舌相」是眾生的精神層面欠缺什麼,我們能給予佛法幫他拔苦予樂,佛法有時是「不說即是大說」,有時需要大聲喝止。佛陀的善咐囑善叮嚀是不動而動,動而不動。

佛,因有你才有動,為了度你才有言說才有動作,離開這個境又處於不動。凡夫,該動時不動,不該動時卻又動,這是起了妄心妄念。如同鏡子立在那裡不動,是你走到他面前,鏡子裡才顯現出你的身影,你離開了,鏡子又回復原本的清淨,佛心即是如此。那麼,到底是你在動或是鏡子在動?自己好好觀察、細細思維,以此悟入到底是誰的心在動?來相應、去即靜,佛心的寂靜非言語所能表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們覺了才能悟到此甚深妙義。

既然要修行就要持戒,例如:修行人要持五戒、行十善,貪瞋痴慢疑等念頭不可有、不能犯。佛法是對治眾生的各種無明迷惑,若已然明心見性,清淨的自性已明白顯現,還需要佛法嗎?佛開示佛法是為了讓無明的眾生證道。所以,佛陀在金剛會上說:「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當你從此岸(煩惱)乘船到彼岸(清淨),船是渡河工具(以筏喻佛法),上岸之後就要捨棄船了。

一念法滅:不生一念、不生一法、無明不生、迷惑不生,世間一切塵境不入於心即是「滅」,如此五百戒即已完成。一念解脫,一法不生,當六根對六塵境時,我們的意識形態沒有產生差別,不起念就是當下。心對境時要不入為因,不入即不起心動念,才能菩提為果,以此為前提,一念即當下;所以說,一念可以最長也可以是當下。若能不起念,連一念都無,何來滅念之動作呢?何來五百戒?【六祖壇經】云:「心中無非自性戒。」人,都是從意識形態中起心動念,才會產生業報而來六道生死輪迴,在意識形態裡,只要不起心動念就沒有生滅,哪來五百戒?

一念法滅五百戒,如同近代高僧廣欽老和尚云:「無來無去無代誌(台語)。」一般人認為:「明明來了,為何說沒來?明明已經去了,又為何說沒去?」無來無去,如心經云:「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又如佛陀在金剛會上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指妙法。為何入聖之人還會因無為法而有差別呢?在於根基之不同以及尚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五眼而言,雖已證得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但尚未證得佛眼,因境界不同,所證之果位亦有殊,因此佛陀才會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位聖位之菩薩皆以對無為法之證悟的深淺不同而有差別。六祖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修行人切不可自稱自己很清淨了,有這一清淨之念即是不淨念,執著清淨念即是妄念,就有生滅相。玄空般若法要:以實相無住為心之本體,意即不可執著於有佛可證、有果可成,若有此念亦是妄念,無法證道。

「一念法滅五百戒」也是一種比喻而已,一法能生萬法,為何能生萬法?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而一法能生萬法其作用是要對治八萬四千煩惱,也可說萬法是由一法所生,故曰一法能生萬法,萬法歸於一法。萬教歸宗,宗是指般若宗,萬教要歸於般若,以般若為導航,才能達到廣欽老和尚:「無來無去無代誌。」

事境法境已中歸

事有境、法亦有境,事境是指在人世間所做所為,例如:我們講的話,不會令人產生執著,外無一個可度之眾生,內無自度的我,對事對法已達到中道思想,不執有不執空,不起意識形態之差別相,一切皆圓滿,回歸中道思想、善巧方便、不增不減,謂之中道第一義諦。

般若開演,隨類度化眾生,只要眾生能攝受、能得度,不執著於任何一法,才能稱為善巧方便。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施設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幫助眾生從塵勞中解脫。事境度人、法境度人;事境圓滿、法境歸處清楚,事境法境已中歸,是為善巧方便。

晨鐘暮鼓無歲月

晨鐘暮鼓是指修行人、出家人、演說佛法的人,對法的認定和方向很明瞭,就像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的願力盡虛空遍法界,演說佛法,廣度眾生。我常說「流逝的是生命而不是時間」,當我們無法覺醒時,就會說時間一天又過去了,卻無法發現是生命少了一天。

修行要修得自在,把握當下,瞭解「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不可得的道理,就會好好修行,懂得修行就會善用生命、廣結善緣、普度眾生、精勤修道、破除執著,不會說休息的時間一到就趕著要休息,要時時刻刻把握度眾的機緣,所有的念頭皆願眾生能證道。

大普法界成萬劫

大普是指慈悲心沒有生死、沒有分別、沒有善惡,怨親平等、不分宗不分派,發願生生世世學習菩薩的精神,如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聞聲救苦;而地獄道的眾生殺人放火、設計陷害他人,惡貫滿盈,招感墮地獄之罪報,地藏王菩薩卻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要大普法界並不容易,度眾的對象和範圍無量無邊,非你我之間關係而已,而是指四聖六道十方法界,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只要眾生不得度,菩薩終宵有淚痕。

在修行的過程中,若非般若開演,充其量修行也只是自利、為己而修。各位若不信,可以自我觀察自己一言一行是否是為了自己或是眾生?以香積組的師父為例:中午用餐時間已結束,卻看到還有遊客到訪,就趕緊把廚房收拾乾淨後進屋內休息,否則一拖延可能到下午二點還無法休息。若是如此,是不是只為自己?有沒有為別人想?修行人的行住坐臥乃至做任何事都要有禪定的功夫,禪定並非坐在禪堂上才稱為禪定,是在烈日當下、在勞務之間、在宇宙之間、在你我之間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皆是禪定之展現,這是「動中禪」,而不是枯坐在蒲團上,那是「死禪」;「死禪」也是階段性因緣和境界,沒有對與錯,沒有經過「死禪」就不會有「活禪」,有死才有活。

打坐是「靜」,可是內心妄想很多,一會兒想家人一會兒想朋友,一會兒想東想西、一會兒想人想事,念頭有「靜」過嗎?前念後念相續而來,無一刻停止,身在打坐,心已跑了很遠,這就是「死禪」。末法時期很多人修「死禪」,修「死禪」的人不知「活禪」的重要。

六祖壇經坐禪品云:「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六祖的禪法是一切時中常行智慧,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的境界。

般若道場不講「死禪」,必需落實「靜中能動,動中能靜」的活禪真理。但是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不見得人人都能得到法的歸處,例如:覺得長期行善很累人、度眾很辛苦、每天掃一大片的地、工作太多而生出厭煩心,但至少已跨出一大步來行菩薩道。

懷讓禪師是六祖的弟子,禪門有一公案記載著馬祖道一到南嶽懷讓禪師學道,每日坐禪,欲圖成佛。禪師知其是法器,於是問:「大德坐禪,圖什麼?」

道一曰:「圖作佛。」禪師取一磚於寺前的石頭上磨。

道一問:「磨磚作什麼?」

禪師曰:「磨作鏡。」

道一曰:「磨磚豈得成鏡?」

禪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

道一曰:「如何即是?」

懷讓禪師曰:「如牛駕車,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

禪師又曰:「汝為學坐禪?為學坐佛?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懷讓禪師的開示如醍醐灌頂,馬祖道一當下恍然大悟。

懷讓禪師就是要破除馬祖道一的「死禪」,破「死禪」才能變成「活禪」,和「煩惱即菩提」的道理一樣,破除煩惱,清淨即生,沒有煩惱如何見菩提呢?所謂「死禪」是指執著一個方法,要打坐參禪的方法,沒有透徹六根碰觸六塵會產生意識形態的關係。而「活禪」是善盡一切有為,為何能善盡?代表沒有執著,已經破除執著。善盡一切有為的「盡」很重要,有為是指身體全部因緣的作用,當我們善盡時,無為即自顯。

唯有在忍辱處 方能成就忍辱行

很多已入空門的修行者還在求一個好或一個壞,都想聽好話,希望大家讚歎他。殊不知在敎育的廣大涵意裡,一聲喝斥、一句逆耳之語、一句批評、一件事的指導指教,乃至他人的誤會或侮辱毀謗,皆是開你智慧之最佳時機。誰能體悟到這個層次?只知道嚴厲的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徒弟們精勤進步,卻不知另類逆增上緣的敎育,成就會更高。所謂「道在難處證」,唯有在忍辱處,方能成就忍辱行。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可是,多數人的論點都是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何曾想過如何運用智慧,讓自己成長之同時也引度對方。

修行人要修到所想所行皆為他人著想,才真正是行菩薩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二十二年,正法期很多弟子或證初果、或證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羅漢,佛陀勉勵已證果位的弟子們要走入人群,行六度萬行菩薩道,因為初果至四果的果位屬聲聞乘,雖已出離三界,但尚未達究竟。何謂菩薩道?沒有為己之心,只為六道眾生也,以智慧度眾、利益眾生,才能堪稱大普法界,唯有大普之時,自性從中顯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倘若尚有一念為己之心,則有缺陷,只是「小普」而已。

外,無被度的眾生;內,無自度的我

所謂「大普」,外無被度的眾生,內無自度的我,真正回歸清淨自性。「大普法界」的時間也不是一劫二劫而已,而是很長的時間。經典內所講的一劫皆是一大劫,是一個地球的成住壞空。「成萬劫」指時間是無限的,代表智慧和功行圓滿並且行之已久。像我們這一世能值遇玄空海會,相信過去久遠劫以來皆已結下深奧的緣分和深厚的感情,否則今日無法共聚一堂,六道眾生數量無邊,能相識也不容易。

萬教齊發的時代,不要批判哪個宗教的好與壞,生命有階段性,人的因緣也有階段性,如同嬰幼兒時期需包尿布,長大後不再尿床,用不著包尿布的階段性是一樣的道理,階段性的性質沒有對與錯,宗教也有個人之因緣,沒有對與錯。但是,若有機緣聽聞妙法時,一定要做大超越。我常說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找一處有法可依的道場,講因果、說真理,從修行中成就般若,不入為因,菩提為果,要先瞭解這層道理,否則修行之路也會起起落落,還會迷失迷惑。

我很珍惜每次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的機緣,玄空海會是菩薩聖會,相信各位都是人間大菩薩,我們共同來幫助六道眾生,每人都能站對位置,發揮生命的無上價值。並非講經的法師就修得較好,只要肯為眾生付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論掃地也好、灑掃淨房(廁所)也好,就是行菩薩道。所以,我常說:「講經者不能得道,聽經的人也無法得道,唯有依法奉行的人才能證得。」

明心就是知道 見性就是做到

佛陀演說三藏十二部經皆是為了讓我們明心,有人問:「何謂明心見性?」明心就是知道,見性就是做到。為什麼能做到?因為不起執著,心一執著就做不到。如地藏王菩薩的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若起執著,認為地獄道的眾生皆是無惡不作,有這種念頭就退卻了、做不到了;觀世音菩薩慈心悲願,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而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因為有執著、有自己的想法。例如一個家徒四壁的人會賭博,一般人則說:「這個人會賭博,不要拿錢救濟他。」當我們有分別心、失去慈悲心就做不到,因為你認為他會賭博,所以不可以幫助他溫飽三餐。而菩薩的想法是導正他的思想行為和不良的習慣,菩薩度眾的責任加重加深了,不僅在金錢上幫助了他,還要增長他的智慧,協助他改掉惡習。所以,觀世菩薩做到了而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無法認清這點道理。希望大家都能「知道、做到」,祝福大家早證菩提,阿彌陀佛。(法文恭錄)(107.10.1 第92期)

<回開示集

全真上人開示偈語(上)

一法牽動千江水

萬教歸宗般若會

心藏三千萬萬劫

不動真妄如如歸

一法牽動千江水

何謂一?般若即是一,般若是善巧方便,是真妄無住。

以理體上要明心見性而言,一法就是般若妙智慧。一法是不思善不思惡、無美醜、無善惡,不論高也不說低,只說一不說二,故稱為一法,也就是般若。一法可生萬法,一法可破萬法。一法即是真如,也稱為一乘法,能令人明心見性,達到一真法界。它不是相對法,相對法有高低、有美醜、有善惡之分別。佛陀在金剛會上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般若成就後,所生之心是真心的、是不動的,不會被萬緣所牽制。所以說,在六道輪迴裡要值遇「一法」很不容易。

釋迦牟尼佛說般若二十二年,沒有立宗立派,祂在金剛會上曾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就是般若會,一切賢聖聽到無為法,因根機不同,對法的體悟亦有差別,就會立宗立派。般若的道理只有一說~不說宗不說派,但各宗各派都會說般若、讀般若的經典,如金剛經、妙法蓮華經,但般若開演就無宗無派,無有高下。

以現象界的事相而言,一法像大海,千江萬水入大海,海納百川而無礙。如水儲存於大地、湖泊和海洋,經由水蒸氣的蒸發、昇華等作用再凝結形成雨水普降大地,再匯入湖泊和海洋,形成水的循環滋養著大地萬物。大海象徵智慧,般若智慧於一切善法皆能起妙用,能納能濟、能捨能容、能覺能行,無住生心,離相離念離見,法法通達般若海。《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以雨水喻智慧,自性智慧非從外而有,而是由內而發,能令一切眾生、草木、有情無情都受到雨水的滋潤,千江百川流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來之般若智慧,亦是如此。我們常說:「智慧如海。」智慧就像大海一樣「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在無量生死中若能遇到般若,這顆心可比大海一樣,容得下好與壞、善與惡,能容別人的毀謗和侮辱!

佛家云:「八萬四千法門是為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施設的。」一法能生萬法,萬法歸於一法。《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

一法難遇啊!般若難遇啊!古德云:「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無法遇到佛、無法遇到般若就無法出離六道輪迴。

千江萬水皆納於一法之中,換言之,萬緣皆歸於心念中。如觀世音菩薩的心念是慈眼視眾生,怨親平等。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世音菩薩也是成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何謂五蘊?色受想行識。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這就是遇到般若的重要。

一法多麼殊勝!般若能去除貪瞋痴慢疑、去除愛恨情仇,般若能淨化我們的無明,使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在座各位已遇到玄空般若妙法,一定要淨化無明、得到解脫。萬法因緣,玄空般若妙法開演,今日才能相會,這個相會是海會、也是聖會,大家一定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時代,只要聽佛陀講經、開演般若的人,很快就出家,從經典中我們可以知道佛陀每次講經時隨行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大家若能般若入心,很容易剃度出家,三千煩惱絲馬上斷除,此時代表福報已具足,內心不要惶恐。這回值遇般若開演,要用最短的生命來換取生生世世之無量無邊最大的光明。

萬教歸宗般若會

般若開演,萬教歸宗,不論何宗何派皆是菩薩示現其身而為說法,皆是菩薩來開演。萬教歸宗歸於何處呢?歸於般若!要與般若相會。有句話說:四聖六道同一體性,每個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為何佛陀成佛了,而我們卻還未能成佛呢?因為我們還在造業啊!我們現在還被業力和無明所牽制,佛性無法顯現出來。人人具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卻無法成佛,因為被無明欲望所迷惑。

今生遇到般若,因緣種子已然種下,日後成佛的機會大增,很快就能成佛。佛陀說:「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這是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為何佛陀要這麼說?因為人想要解脫一個小小的執著都很困難,例如有人對你毁謗侮辱,今生今世你會原諒他嗎?即使透過很多人來和解或你拜過很多尊神明,甚至也遇過很多善知識勸化你,教你冤可解不可結,但是你真的能用真誠之心來原諒那個人嗎?遇到了頂多不與對方起衝突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不可能還會買一籃水果去送對方。人,每一個執著的念頭都非常難破,才會在六道生死輪迴無量劫,因為執著不破,生死不停,必然要被業所牽制。遇到般若時,即是解冤業、除無明之際,不僅幫助我們得到解脫,還能幫助我們成佛。所以,日後修各宗各派各教,因為人人皆有佛性,在無量生死中終能以般若相會,必定成佛,想要成佛這是不變的道理。佛陀說:「三世諸佛由般若生。」遇到般若才能成佛,否則成佛困難。世界上的所有宗教其教義大都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教育大家要行善;而般若是教人離相行善、行而無住,般若的道理是人生最大的學府,是妙法,非常殊勝。

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但是我若說:成佛只在當下,你們相信否?迷覺一念間而已,一念覺,三大阿僧祇劫即在眼前;一念迷,三大阿僧祇劫不知如何計算。所以說,迷和覺一念間而已。希望大家遇到玄空般若妙法正在法界開演,都要覺而不迷。

八大人覺經云:「心是惡源,形是罪藪。」我們這輩子來演這齣戲,而這齣戲的劇本是上輩子自己寫的。所以這輩子好運歹運都是前世所寫下的劇本,嫁個好老公或娶個壞老婆,都是自己前世所結下的善惡因緣,是你用嘴巴、用行動、用你的一言一行、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撰寫下來的劇本。

為什麼我教大家一定要來修行、要起善念?因為當我們有手之時要做好事,要伸出援手幫助別人;有腳要走好路、有嘴要說好話,下輩子家財萬貫、子賢孫孝,夫妻彼此愛敬。所以,未來的劇本你們現在要好好撰寫,原諒最難以原諒之人,最大的放生是原諒別人而不是原諒自己,原諒自己不是放生而是隨便;當你能做到原諒最難以原諒之人,這些人將是你最大最好的助緣,而原本是善緣的也會更加的好。如此一來,在三千大千世界裡,無論你走到何處都是位佛菩薩。地藏王菩薩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地藏王菩薩處在作惡如山的壞人堆裡,仍然是一朵出汙泥而不染的蓮花,真是不簡單!(待續)(106.10.1 第88期)

<回開示集

全真上人開示~沒有考驗的人生(下)

九十年十一月四日雲林縣文化中心佛學講座

能捨、能容、能覺、能行是菩薩行

人生要如何得到【沒有考驗】?我常說:「能捨、能容、能覺、能行是菩薩行。」能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若是貪念增加則永遠得不到,相信大家都知道箇中道理。能容:容人所不能容之事,能容納一切,我們的心靈才會自在,考驗才能在包容中消失。能覺:眾生要是在貪瞋痴中無法覺醒時,日子也會過得痛苦且不自在。迷惑若覺醒,則慈悲大愛就能誕生了;貪念、憎恨若覺醒了,和氣、慈悲也會隨著覺醒而誕生。

六度萬行即菩薩行

所以說人生要能覺,在覺悟後要能行。菩薩行即是行六度萬行,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萬行之法門,若能行布施,則我們的心就到達菩薩的初地及淨土;若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心就能達到如是菩薩的淨土。一般人的宗教觀大都認為禪定是打坐,其實不然。所謂禪定是指:心的外面離一切相,謂之禪,心的裡面不亂則定,所以說心要達到菩薩的淨土,對禪定就要瞭解。

心若能行菩薩的六種法門,那麼在社會及共業中,就能得到真正的自在。我常說:我們的共業佈滿四聖六道,為何共業會佈滿四聖六道呢?因為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因果已在無量無邊世中循環,也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所以說,共業才會佈滿四聖六道的原因在此。

未成佛前先結眾生緣

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幫助,神也可以與人相助,鬼也能助人,家畜也能幫助我們,就好比養殖家畜賺錢的人很多,故說家畜也能幫助我們。但在生活中我們又是用那一份心去相互對待呢?有人在苦難中求神神不靈,求天天不應,何以故?因為累世未結善緣也。人生要在考驗當中轉成沒有考驗,一定要懂得這六種法門,也就是要以「能捨能容能覺能行是菩薩行」將自己提升到菩薩的境界~聞聲救苦,那麼人生就沒有考驗了。

我常告訴大家凡事要學著逆向思考,若能多為他人著想,則心靈世界就能提升到菩薩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若能以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那麼一生的考驗也會減少。舉個例子:很多人為了金錢而得到考驗,因為錢借給了朋友,朋友卻不還,這時候我們可以往另一個角度去思考,今天我們可以借錢給他,彼此之間非親即友;既然當初有這份善心想幫助他,如今卻為了錢反目成仇,這樣是不值得的。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可能是我在歷劫當中曾受過他的幫助,現在就當做是還他這份恩情」,如此想法,就可以將考驗化為沒有考驗。又例如:心愛的人另結新歡捨我們而去,我們也可以想,愛不一定要佔有,我們祝福他,那麼我們的心靈就能在考驗中得到自在。若是名利失去了,無官一身輕,就能自由自在的過著沒有考驗的人生。

西班牙一位國王在位五十年,捨國王之位後,他非常感慨的說:擔任國王這五十年來,真正能自在清閒的日子只有十四天而已。卸任後,他的內心非常地歡喜。所以說,換個角度來想,無官可做,全身都輕鬆起來了,不去嫉妒,考驗就沒有了。很多人無法忍受被人毀謗及侮辱,一般的反應是做很大的反抗,我們就想:「他是為我們消災解厄,應該感恩他。」我們心靈上轉變了,感恩之心便油然而生,就不再覺得他是我們的敵人、仇人,反而是我們的恩人,這就是化考驗為沒有考驗,一生的生活會過得非常地自在。

曾經有這麼一位建築商所建築的房子銷售都很成功,賺了不少錢,但這幾年來因為經濟持續低迷,他的建築公司呈現停工狀態,已完工的房子又滯銷,不到幾年的時間,即由家財萬貫變成負債累累。有一天想不開了,就在自己所蓋的大樓住屋內反覆思考後,便留下遺書向太太及兒子說抱歉,然後就上了頂樓準備跳樓,但是卻與同一位住戶也想自殺的小姐相遇,商人就問他為了什麼事想不開呢?女子回答說:因為丈夫不愛我,另結新歡了。商人因為與她是同一大樓的住戶彼此相識,所以談得很投入,商人一時間也忘了自己要跳樓,反而安慰她說:妳為何那麼傻呢?在妳還未結婚前,不也是一個人過生活嗎?那時妳也不會想死啊,現在老公不要妳,妳就放手讓他去吧,何必想死呢?女子想著這個商人的話很有道理,思想也開竅了,就開心的下樓去了。而這位商人在開導女子後,心裡也想著,賺大錢之前自己也是一貧如洗,現在只不過是恢復以前的生活而已,自己為何想要死呢?

覺悟後,自己也下樓去了,走進屋內看到太太及家人正好為了他的遺書,整個家庭亂糟糟,當看到他進來之後,全家人都抱在一起痛哭,商人就告訴妻子及子女說:「我看開了,我們從頭開始,沒問題的。」一個家庭就在商人的思想及見解改變後,所有的災難及考驗全部消失了。所以當我們面臨著痛苦煩惱時,將思想及見解改變之後就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善緣可以成就一切 惡緣卻會分化一切

所以我說,善緣可以成就一切。在我們的心靈世界裡,要明理、要慈悲、要有大愛,心靈所生的想法若皆是如此的話,那麼我們的一生就會過得非常幸福且沒有考驗,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在善緣中結合,而是置身在惡緣中的話,所有的一切將會被分化,如此事情將會變得很可怕。因此希望每個人都能接近善知識,在思想方面都要做很大的改變,這樣我們才能離苦得樂,人生就沒有考驗。人生沒有考驗不是別人賞賜給我們的,也不是由外面求來的,而是自己心靈世界所俱足的。釋迦牟尼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人生是無苦的,苦都是由自己所集來的,所以要過著沒有考驗的人生也不是從外面求來的,而是讓自己在心靈上有所轉變,在思想及見解上得到解脫,能依真理奉行,那麼我們的一生就絕對沒有考驗。

心經有一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沒有分別,就能度一切苦,我們都知道六根對六塵。何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根對塵生出種種的分別,人生的考驗就是由此而出,如果要根本對抵,一定要在眼耳鼻舌身意中做最大的轉變,眼睛對色所見種種人,要產生慈悲心相對,看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包容體諒,如此,眼睛是最大的通暢,不會有任何的障礙,眼睛所見的每一個人都是慈悲的,具有愛心的。

我們的心靈經過淨化,環境經過美化,沒有看到垃圾污染及破壞,我們眼中所看到的大地都已經綠化了,就不能再為自己的私慾而濫墾濫挖,因為所有的考驗跟災難有時候就是從人的私慾所造成之後而流露出來的。人經過教育之後會變得有素養,有公德心,有愛心;用眼睛可以看出在多病的人生中,經過醫療之後恢復了健康,用眼睛看自己,看別人已達到至真至善至完美,這就是人生的藝術,每個人都要抱持著這份心念,眼睛看到的生活科學,以真理印證~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三法印的印證,謂之真理,不可怪力亂神,用神的力量騙財騙色;要有科學的眼光及遠見,那麼我們的考驗就會降到最少。用智慧融合佛學學術,學術上一定要和佛學有相當的交流,要用圓融的方法、平等、清淨和慈悲,那麼下一代才能健康幸福,這些都是我們要去努力的。耳朵要用來聽善言善語,不可以用耳朵聽是非,是非聽多了,生活環境就會不安定而產生很多社會問題。所以聽是非跟說是非都會使得整個社會不安寧,也會使得我們的下一代得不到幸福。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思想、行為、見解上做不斷地改變,一生中的考驗才會慢慢地消失,在聽、看的感覺裡,做最大的圓融和圓通,一生才不會遇到考驗。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考驗的人生】就講到這裡,祝大家法喜充滿,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阿彌陀佛!

◎法文證常常整理

<回開示集

子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