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印聖石

大智山玄空法寺以環境說法度眾,其特色之一就是在石頭上刻偈語,讓參學的民眾不僅可以透過導覽了解法的歸處,也能透過文字般若深思靜悟,一景一物一如來,一草一木一如來,其中以最大塊的佛心印聖石勘稱代表,亦是本寺的鎮寺之寶,重量一百五十二噸.高四米七.長十米四.厚一點二米。

佛心印聖石是目前全台灣寺廟最大塊的石頭,所以每天都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參學民眾。上人為了要度化更多的眾生而興建玄空法寺,於是三度率領同修義工到花蓮深山裡尋訪,探訪時發現聖石四面有美麗的山峰環繞,旁有瀑布,前有溪流,蒼翠的群山蘊育出靈山聖石,極為殊勝。

石頭重量單位的換算一公噸是一千公斤,聖石原有五百公噸,可以想像它有多麼大又多麼重!因為太過巨大,只好將它切割一百五十二噸,切割後又動用四台「怪手」,四台吊車可以吊一千六百公噸的重量,卻仍然無法拖動這一百五十二公噸的聖石,而且還用壞了兩台怪手,業主覺得不可思義,於是請示神明。神明指示,要形成這麼大的一塊石頭,須要一億萬年的時間。也就是說這塊聖石在那個地方已經很久很久了!不僅吸收日月精華有靈氣,而且還有山神與土地公保護著,所以說不是那麼輕易就可以移動它。業者用紅色的綢布,在聖石的中央結下紅色大彩球,準備香案拜拜,呈報要將聖石移駕到台南市楠西區的玄空法寺當作鎮寺之寶。虔誠禮拜之後,只用兩台吊車就移動聖石,讓業者嘖嘖稱奇!聖石很大很寬,行駛時幾乎把整個路面都佔據了,所以只能利用夜間運送,因緣殊勝,經過三天三夜由花蓮運回本寺,在移駕聖石的過程中,一路雖然倍極艱辛但一切順利平安,沿途道路幾乎呈現淨空,龍天護法護持聖石移駕大智山玄空法寺。聖石的正面紋路很奇特,就像一幅畫一樣,有人看它似千軍萬馬、萬馬奔騰;有人看它像人間煉獄,警惕人心不可為惡;有人看它如百壽圖。因為每個人的心境和意境都不一樣,所以觀看的圖案亦會有所差異。

聖石背面刻有大「佛」字、「心經」全文,勉勵世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心相印,功德圓滿」,「佛心印聖石」為本寺鎮寺之寶,具有無量無邊的金剛智慧之妙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金剛經裡的四句偈。在「佛心印聖石」底座是一塊不規格的大石頭,其用意是如同一艘法船般,運載著心經與金剛經,用般若妙智慧讓我們到達清淨彼岸的方法。人生無論是貧或富,難免都有煩惱與痛苦,如何使煩惱痛苦的此岸渡過生死大海到達清淨的彼岸呢?就是要乘坐這艘般若法船才能到達。

《華嚴經》云:「譬喻船師,常以大船,於河流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以波羅蜜船,於生死海,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而度眾生,無有休息。」 聖石兩旁各有一尊彌勒菩薩,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弟子名叫阿逸多,佛陀在一次講經說法當中開示:「阿逸多你將在佛陀滅度之後,在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你會來到人世間成佛,屆時亦是以心經與金剛經為教法,來成就佛道。」

曾經有民眾來參學時提出三個問題:第一,遊客問這兩尊「彌勒菩薩」,為什麼不擺面向外面呢?這樣一來,遊客一走進佛聖門就會看到笑咪咪的彌勒菩薩? 第二個問題是有一位地理師問說,從沒有看過任何一間寺廟,會把大石頭放在寺廟的正門口,這是會擋財運的。 第三個問題,也是有一位地理師提到,廣場的動線設計的很好,只是,前面種著一顆百年古梅樹在那裡,這樣寺裡的諸事會很多。

上人妙語開示:「三個答案的解答都是一樣的。今天我們走到彌勒菩薩的前面,他就在我們的正前方,對我們微笑著,若依此觀點而言,那一個方向才是正確的呢?那一個方向才是正前方?沒有所謂既定的方向與既定的形式。無方向才是大方向、大格局,有方向會變小方向、小格局。無方向的人,專門解救有方向的人。」又開示:「玄空般若妙法,看的是心理不是地理。」上人以客觀無相的不定法,來破除眾生主觀有相的定法。

 

◎編輯室

偶然已再因緣中 因緣再緣偶然從

為何取名「生命之路」?我們處在六道的中流,活在欲望、黑暗、執著、無明之中,若要達到真正解脫,需要一些方法,譬如從這岸要渡過大海到彼岸,一定要有船(工具);同樣的,從無明到清淨一定要有方法,所以那條路取名「生命之路」。希望有一天置身塵囂的眾生能驟然發現,而這個對自己的發現就是對人生的解脫,猶如睡夢中清醒,從無明當中覺醒,這叫覺悟。

偶然已再因緣中,因緣再緣偶然從

為何在生命之路起點放「偶然已再因緣中,因緣再緣偶然從」這首偈語呢?因為我們皆活在因果關係當中。但是六道眾生不知因果關係,所以第一句寫偶然,偶然就是尚未覺醒的眾生。若不識因果關係,會活在很多偶然之中,會認為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貧窮的是我?為什麼生病的是我?為什麼被侮辱的是我?為什麼會結為夫妻?因為不懂因果關係,所以會活得沒有尊嚴又不自在。偶然已再因緣中,六道眾生都是處於因緣中沒有覺悟,生命被因果關係的業力所牽引而輪迴,一而再,再而三的造業,故曰:因緣再緣。因果關係是不滅的,一念一報身,只要你做了、起心動念了,因緣即會再生。今天貪別人一元,因為時間和空間不斷變遷,來世可能要還一佰萬。業愈積愈多,負債也愈積愈多,人情債也愈欠愈多,怎麼還也還不了,這就叫做因果。生死輪迴的洪流中,若善念不生、智慧不生,要如何離開六道?

因緣再緣偶然從,不覺悟的眾生一定受業障牽動生命,業障若不能淨化,生命在無量生死中被業障牽住著,因而產生痛苦與煩惱。像一頭牛被牛繩繫縛一樣,不得不耕耘,否則就會被鞭撻;像豬圈裡的豬一樣,被餵得肥肥的,難以逃脫上砧板的命運,無法自由自在,無法脫離豬圈,無法逍遙自在,豬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搶食?為什麼要吃得那麼肥?最後一定要被屠宰,這些種種都是活在因果業力之中,產生無量生死。無量生死都是由業力所牽動,所以說因緣再緣偶然從。種種都是業力及因果關係,這個道理若能懂得,就能在因緣中自在,能從因緣中解脫和超越,才不會受到因果關係的牽制。

大家若能在生命之路走一遭,深入體悟上人的法語,由心轉念、廣結善緣就能創造美好的人生。以世間法引導大眾存善心、做善事、說善語,到提倡「離一切相、行一切善,無住生心為妙用」的出世間法,生命之路明白闡述由凡夫地走向解脫道的無上妙法。

<上一頁     下一頁>

奇哉奇哉 妙哉妙哉 善哉善哉 佛我同在

為何會「奇哉奇哉」?一般都是「迷哉迷哉」,是否我們還在迷惑?講是非、發無明,是不是迷哉迷哉?生活在貪瞋癡慢疑中,是不是迷哉迷哉?迷惑就一路栽進去。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進來,這是迷惑與覺悟之間的差別,迷悟一念之間。

之所以奇哉奇哉,是佛陀的發現,在菩提樹下說奇哉奇哉,因為當下覺悟,覺悟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佛是因為覺悟才稱為佛,眾生因為迷惑才叫眾生,從迷惑當中覺悟,每一個都是佛,都是一塵不染,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這是覺悟的境界,迷悟一念之間。所以要靠時時觀察,觀察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個方法,就像掉落在大海裡,想要生存就要靠你自己的技能,海中的一根樹枝、一片葉子、一根浮木、一艘船,都可能讓你活命。在茫茫大海的五濁惡世當中,如果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好,用心讀誦別人參悟的文字、祖師覺悟的偈語,可比你在大海中找到一艘船、一根樹枝,你會依靠這些東西慢慢游上岸,不會葬身海底。但是你一定要有發現,若沒有發現你會把迷惑當方法,愈沈愈深,愈走愈遠,罪愈造愈重,永遠無法超生。所以一定要靠著發現,而這個發現你們一定會說「奇哉奇哉」。

近代祖師慧明法師是個不識字的人,為人非常慈悲,慈悲到把所有工作一肩挑,清廁所、洗衣服、煮飯、挑糞……,他把一生的良知良能完全付出,心不會想到身體的疲勞,身體雖會疲勞,但是他的心靈沒有疲勞。而一般人身體疲勞,心也跟著痛,說:好累哦!我躺一下,不要叫我……等等,如此哪一天能覺悟?你們沒有辦法把良知良能付諸於現在,哪一天能覺悟?慧明法師做出歡喜心,怎麼做他的心永常不變,沒有一個疲勞的他,也沒有一個疲勞的我,慧明法師有這樣的功夫。有一天他哈哈大笑:「奇哉奇哉!狗也有佛性!」他保持一顆清淨的心才有此發現,若有分別心,不僅發現不了,還會迷哉迷哉,不會奇哉奇哉。慧明法師的師兄們還不知道慧明法師已證道了,最後慧明法師出廣長舌相,大小方便,辯才無礙,緣來則生,緣去則靜。所以,人要有所發現。

「妙哉妙哉!」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在染無失,當我們造業時,佛性也沒失去,這樣妙不妙呢?太妙了,天底下哪有這種事呢?哪有這麼神聖的事呢?因罪業深而佛性卻未被染濁,實在是太妙了!

空不是拿一個空來讓它呈現,像要呈現講經室的空間,只要把室內的桌椅等等全部的東西搬走即可,就呈現空了;像杯子的空,不是拿一個空的東西套上去叫空,只要把這些水倒掉,馬上呈現空。佛性也是如此,從無明、執著和迷惑中覺悟,它馬上呈現清淨,佛性馬上顯現,實在太妙了。

第三句「善哉善哉」,就像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善哉善哉也是說我們大家一起行善吧!這種發現大家一起覺悟吧!善哉善哉!大家一起發心吧!大家一起精進吧!善哉善哉!大家一起來成就佛性!佛我同在!

<上一頁     下一頁>

大悲無邊 大智無圓

「大悲」加上大涵意即不同,由般若智慧所生的大慈悲心,不僅永不退轉,而且無量無邊。

我常說:「知見所生的慈悲是有生滅的。」一般人看到窮苦的人都會生慈悲心拿錢幫助他,但若這個窮人沒有善用善款反而拿去買檳榔、賭博、抽煙、喝酒時,你的慈悲心馬上熄滅,覺得這種人不值得幫助,認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所以說,知見所生的慈悲是有生滅的。而「大悲」的「大」字擺在前面,代表是智慧所生的真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知道他拿錢去賭博後,會想盡辦法幫助他智慧增長來善用這些善款,將他不正確的觀念引導為正確的,則這個慈悲之心就不會滅,達到真誠,即金剛經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生出來的是真心。六道眾生罪業不重不會墮入六道,而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發真心救度眾生,真心是不滅的,不滅即無邊,盡虛空遍法界,不住真心所生出來的才是真心,不論應化在何處,這顆心都是不滅的,是為大悲無邊。

大智無圓:大智即是妙智,如果我們幫忙處理一件事很圓滿或是妙法說得很圓滿,心裡存有一個圓說的念頭時,代表心靈上還未清淨。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心經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如果還有個圓說,則這個智慧就不是真智慧了,如前面我所說的不是真心。真智慧有如一面鏡子來應去靜,如果有個圓說、清淨說,則清淨就變成不清淨。像過去的禪師為眾生說「我沒有在講法,連舌頭也沒有,哪有在講法?」為何如此呢?即如果有個圓說,心就執著在一個圓裡面,這個圓就不圓。所以大智無圓說要如一面鏡子來應去靜,不會留一個影子在鏡子,這就是大智無圓,無圓才是真圓,慈悲無住才會生真心。

 

<上一頁     下一頁>

 象鼻石

金剛石

九龍石

心經石

奇萊石

靈璧喜臨門

羅漢淨心石

靈璧石